摘要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历史中相当重要的两个方面,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文明侧面和社会功能。在学术和日常的谈论里,两者的异同经常被拿出来比较,它们看似是截然对立的极端,但又有所呼应和互补。本论文首先通过几个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观点提出了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当科学与艺术琴瑟和鸣时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一观点。接下来通过详细讲述爱因斯坦和钱学森这两位科学泰斗和音乐、艺术的关系来论证这一观点。最后启示大学生要注重科学素养与艺术、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
关键词:科学 艺术 音乐
艺术与科学,都是文明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辨证的产物。不同的是,科学试图客观地再现“现实” (reality),并试图预测、掌控之;艺术则是心灵在现实基础之上所孕生的各种主观想象、感受和情意[1]。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历史中相当重要的两个面向, 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文明侧面和社会功能。 在学术和日常的谈论里(google可搜寻出许多资料),两者的异同经常被拿出来比较,它们看似是截然对立的极端,但又有所呼应和互补[2]。在美国许多大学里, 设有 “艺术与科学学院”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包含了人文、 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学门, 不像中国大陆的高校是细分成文学院和理学院等, 可见两者似有某种神秘的关联性。
就科学与艺术而言, 许多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李政道先生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杨振宁先生认为, 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 二者的共性在于其本源是一致的, 即自然, 自然孕育了人类, 发展了人类的智慧, 丰富了人类的情感, 所以二者均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源于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同时, 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追求真理的普遍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认为, 科学与艺术的目的是相同的, 方法也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学同属哲学范畴的不同侧面, 都是抽象的精神, 是非物质的[3]。
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 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 艺术家、科学家其突出特点不全是智商, 还有高品质的形象思维能力、 创造力和情商, 他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都怀有某种审美情感, 这大都与他们青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或所具备的艺术素养有关。下面从爱因斯坦和钱学森两个伟人的故事来阐述科学与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从六岁起就跟人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在我十三岁左右,我爱上了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在他十三岁那年,他又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因为欧几里得几何的清晰性和可靠性使他激动不已。此外,当他读完了《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又成了他最喜爱的哲学家。
从此以后,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支撑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就没有触及、发掘。这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实际上,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是发什么议论!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像力的旋律,有助于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往往起了催化作用。在古典音乐的气氛中,人类精神最美丽的花朵之一——理论物理学的思路,如处于春日阳光和雨露之中。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有造诣的小提琴家,而且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最意味深长的动人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者,则是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科学两大支柱。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和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乐曲。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他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也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听听他的自白吧:“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对于爱因斯坦,文学艺术的作用决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恰如他献身于物理学一样,乃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爱因斯坦写道:“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因为它们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和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此外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也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
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
在爱因期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们的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做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称之为“艺术家”。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性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艺术的想像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需的想像力。我想,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世界,右脚踏在艺术世界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人们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理由可以怀疑他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积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4]。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者钱学森钱老这位科学泰斗一生和艺术与音乐的关系,再来听听他本人又是怎么看待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的。
1911年1 2 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钱均夫是晚清秀才,留日归来后在北京供职。在良好家庭条件的熏陶下,钱学森特别聪明,成绩十分优秀。他每天放学回来做完作业后,总是坐在角落里手拿口琴,吹着各种各样的曲子。耳边的枪炮声由远而近,钱学森的曲子也不断地变换。帝国主义侵华的枪炮声声声刺伤着钱学森的心,面对贫穷落后的国家,他多么想像詹天佑那样为祖国造火车来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啊!在苦闷的日子里,唯有吹响一首首他喜爱的贝多芬、萧伯纳的世界名曲才能舒缓心中的忧伤。
钱学森学习十分刻苦,他爱好广泛,在书法、绘画、音乐、写作上也尽显才艺。从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后,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赴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应用力学[5]。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 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在这个协会里既有西装革履的科学家, 又有留着长发、不修边幅的艺术家。钱学森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也很鼓励他“不务正业” , 听说他爱好绘画、音乐、摄影等,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协会吸收为会员,非常高兴,说这些才华很重要,在这方面钱学森比他强[6]。
1947年7月7日在这个浪漫的日子里, 钱学森和蒋英隆重地举行了婚礼。钱学森的妻子蒋英出身名门,是我国著名古典音乐家,他们的婚姻是科学与艺术的联姻。他们夫妻俩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 在他们所住的小楼里时常传出笑语歌声。两人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蒋英当即决定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祖国。1950年当他们买好回国的机票决定离开时,却遇到了美国警务人员的非法逮捕。在特米那岛遭受的半个月的折磨让钱学森的身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体重整整减少了30磅。保释后钱学森仍要听候传讯,不能离开洛杉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务时不时闯入家门搜查、威胁、恫吓,他们的信件受到严密的检查,连电话也受到了窃听。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常常吹一支竹笛, 蒋英弹一把吉他,两人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解寂寞与烦闷。虽然说竹笛和吉他的声音并不那么和谐,但这声音是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它代表了这对不屈的夫妇的一种意志 、一种品格。
1955年1 0月8日,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美国政府终于准许钱学森夫妇回国。终于回到了久违的祖国,钱学森和蒋英心里都很兴奋。回国后,钱学森很快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一职。
我国每次发射导弹、核导弹和人造卫星等, 钱学森都要亲临第一线,在基地一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当时保密要求十分严格,钱学森出差在哪里,干什么,从来不对家人说。几个月后,钱学森终于回来了,他黑了瘦了好多。蒋英心疼地看着丈夫, 她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拿出自己开演唱会时录的唱片,放给他听。感受着欧洲古典音乐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钱学森对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 ,艺术大门,一个又一个的灵感在他的脑海中闪现。缘于这份灵感,在随后的事业中,他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永不磨灭的伟大成就。也许正如1991年他在人民大会堂授奖仪式上即兴演讲时所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也许可以说:是蒋英这个贤内助成就了这位“两弹一星”的元勋[7]。
钱学森曾经对**总理说: “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爱因斯坦和钱学森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若用两个汉字来概括纯粹数学和理论物理学(当然也包括实验物理学)的伟大、崇高和神性,我就选择“和谐”两字。古典音乐的最高价值和不朽,其要害也在“和谐”。这两个“和谐”都是高阶和谐,是一枚金币的两个闪闪发光的面。中国 《吕氏春秋》一书中说 ,“凡乐,天地之和 ,阴、阳之调也。”这天地之和 ,便是高阶和谐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都追求天地之和。
科学(包括工程技术)是阳光底下 的“硬”世界 ,来不得丝毫浪漫,要重数据和证据。艺术则是月光和星光底下的“软”世界 推崇个性,切忌划一的标准化或统一模式。人类天空既有阳光又有月光和星光才是阴阳调和的完整天空、健康的天空 ,壮丽的天空。活在这样一个和谐天空底下的人才幸福。科学、艺术和哲学的最高目标都在增进全体人类的幸福[8]。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由未完全成熟向完全成熟过渡的发展阶段,就个人而言只有科学是不够的, 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而艺术素养对于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思维的发散、 创美冲动的形成, 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的确立, 高雅审美品位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进功能。一个有素养的人, 在做出个人决策, 或参与公众事务、 从事相关工作中, 能够运用并遵循多元尺度, 即科学的尺度、 人文的尺度和艺术的尺度。科学的尺度归根结底是真, 艺术的尺度归根结底是美, 人文的尺度归根结底是善。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大学生从科学、艺术、 人文的融合走向追求真、 善、 美的人文实践,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 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大卫. 谈艺术与科学(上) [J]. 美学论坛
[2] 同[1]
[3] 邓江、焦丽霞. 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谈艺术素养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4] 赵鑫珊. 爱因斯坦与艺术[M].科学·艺术·哲学断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5
[5] 柯戴岩、凡尘.科学与艺术琴瑟和鸣:钱学森与妻子的婚姻追忆[J].人生与伴侣,2010(1)
[6] 陈磊. 钱学森:“不务正业”的理工生[J].启迪·上半月,2009(8)
[7] 同[5]
[8] 赵鑫珊.从人脑看科学与艺术[J].美术观察,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