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的应用框架的外特性空间的描述在SDK文档(http://androidappdocs.appspot.com/guide/topics/fundamentals.html#acttask)有十分清楚的描述,Android应用的基本概念,组件生命周期等等有详细的描述。在外特性空间中,Android提供了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s,Content Provider,Intent,task等概念,我在这里不讨论这些概念定义,因为SDK文档已经讲得够详细。
在阅读SDK文档和研究Activity这个概念时,我感觉到了在Android中若隐若现的Android自由无边界这个设计意图。Android的应用只是一个虚的概念,并没有实际的入口,这个不像Window平台上的应用程序的概念,Android更多的是提供组件(Components)的概念。为什么要虚化应用的概念?我想这个虚化就是自由无边界设计意图的直接体现。突出请求和服务,突出组件个体,弱化边界,系统的各个组件可以自由的无边界的交流,服务请求者直接发出请求,不论这个对象在何处和属于谁的,组件是自由独立的个体,一个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请求使用其他的应用的的组件,这个是Android应用框架设计的核心理念,其他的一切都是在为这个核心理念服务。
让程序员忽略应用的概念,甚至彻底的抛弃进程这样的概念,程序员看到的就是一个一个的组件,应用程序员利用这些组件来架构成一个所谓的应用,那么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个抽象的应用模型,在这个模型下产生概念和接口。
我们知道MicroSoft提出了Application,Windows的概念,有前景应用(Foreground Application)概念,MicroSoft的应用模型中用户交互则完全交给了Window,各种界面的呈现都是属于这个应用的是孤立的,应用程序之间的各个构成对象不能相互访问,最多提供一个进程间通讯机制,那个也是应用程序层面的。虽然Microsoft后来也提出了组件,分布式组件等概念,但是这些不是根植在Windows系统中,而Android则是彻底的组件化思想构建,一开始的应用程序概念就是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s,Content Provider,Intent,Task。这些概念体现了一个人机交互的模型本质:
界面呈现
发起请求,响应请求
内容交互
消息接收处理
Activity是Android应用的核心概念,简而言之Activity为用户交互管理者,有一个可视界面呈现,而Service跟Activity的区别是他在后台运行,没有界面呈现。而Intent的意义是意图,他在Android的概念空间中,代表消息,这个消息代表了请求的意图。
Activity可以到处存在,提供服务,消除空间差别,Activity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能表现面向对象的实质。这个个体需要接受另外的个体的消息,可以随时发起对另外一个个体的请求。个体是自由的,Android中你可以开始一个Activity,但是没有权利消灭一个Activity,这是个体权利的体现,个体的消灭是由系统决定的,这个就是Android中Activity蕴含的人文意义。
Android提供给开发程序员的概念空间中Application只是一个松散的表征概念,没有多少实质上的表征。在Android实际空间中看不到实际意义上的应用程序的概念,即使有一个叫Application的类,这个也就是个应用程序上下文状态,是一个极度弱化的概念。Application只是一个空间范畴的概念,Application就是Activity,Service之类的组件上下文描述。Application并不是Android的核心概念,而Activity才是Android的核心概念。
从Android的SDK文档中,我们知道一般情况Android应用程序是由以下四种组件构造而成的:Activity,Broadcast Intent Receiver,服务(Service),内容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我们可以使用下面的图来表示一下Android的概念空间。这些组件依附于应用程序中,应用程序并不会一开始就建立起来,而是在这些组件建立起来后,需要运行时,才开始建立应用程序对象。
为什么要从应用进程名称开始?作为内核研究,我们还是回到问题的最本质处:不管Activity,Service等组件如何设计和运行,它要提供服务,就必须要依附在Linux的进程上,建立消息循环,组件才能够真正的运作。Activity实例是如何Hosting在Linux进程上的?这个是我们首先想要弄明白的。
我们在的项目中看到android:process="string"这个定义。默认状态下,Activity Manager Service在应用程序的第一个组件需要运行时将会为应用程序建立一个进程,而这个进程的名字就是android:process=”string”所指定,缺省的是应用程序包的名字。该进程一旦建立,后面的该应用的组件都将运行在该进程中,他们绑定的根据就是这个Android:Process指定的名称,因为在他们都在同一个应用程序包里,也就具有了同样的进程名字,于是他们都托管在了同一进程中。组件将通过ClassLoader从Package中获取到应用程序的信息。
在建立Actvitiy时,如果在应用进程端没有应用对象,系统在该过程中利用makeApplication建立一个Application对象,实例化"android.app.Application",建立一个应用程序上下文完成例如资源,package等信息管理。
在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对应应用进程的不是Application而是ActivityThread。我们从实际的应用堆栈可以看到:
NaiveStart.main()
ZygoteInit.main
ZygoteInit$MethodAndArgsCall.run
Method.Invoke
method.invokeNative
ActivityThread.main()
Looper.loop()
....
每个应用程序都以ActivityThread.main()为入口进入到消息循环处理。对于一个进程来讲,我们需要这个闭合的处理框架。
ActivitiyThread是应用程序概念空间的重要概念,他建立了应用进程运行的框架,并提供了一个IActivityThread接口作为与Activity Manager Service的通讯接口.通过该接口AMS可以将Activity的状态变化传递到客户端的Activity对象。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将Actvitiy Manager Service简写成AMS。
在AMS中关于应用程序的概念是ProcessRecord,请求都是从Activity,Service…等开始的,在Activity需要Resume时,此时如果与Activity相关的应用进程没有起来,AM则启动应用进程。
AMS与应用进程的绑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AM建立应用进程,第二部分就是应用进程Attach到AM,与AM建立通讯通道。
1)创建建立进程:startProcessLocked(processName,Appinfo.uid)。该函数在StartSecificActivityLocked等调用。
(1)建立ProcessRecord对象app,并将该对象添加到mProcessNames中。应用对象在mProcessNames中使用应用名字和uid来标识自己。如果在同一个Package中的Activity,如果都使用默认设置,那么这些Activity都会托管在同一个进程中,这是因为他们在带的ApplicationInfo中的ProcessName都是一样的。
mPidsSelfLocked数组记录了PID,这个将会在应用进程跑起来后,将自己Attach到AM时,根据pid找到自己的前世:ProcessRecord.
2)android.app.ActivityThread进程启动
Android.app.ActivityThread进程建立后,将跳入到ActivityThread的main函数开始运行,进入消息循环。
应用进程使用thread.attach()发起AMS的AttachApplicationLocked调用,并传递 ActvitiyThread对象和CallingPid。AttachApplicationLocked将根据CallingPid在mPidsSelfLocked找到对应的ProcessRecord实例app,将ActvitiyThread放置app.thread中。这样应用进程和AMS建立起来双向连接。AM可以使用AIDL接口,通过app.thread可以访问应用进程的对象。
应用程序通过ActivityThread提供的框架,建立消息循环Looper和Handler。从前面的相关章节我们知道有Looper和Handler,整个系统就可以运作了。
为了更为系统的了解应用程序的建立时序及其涉及到数据操作,我给出了应用进程的建立过程示意图:
我们先来看看,Android应用开发人员接触的外特性空间中的Activity,对于AMS来讲,这个Activity就是客服端的Activity。应用程序员在建立Android应用时,构建Activity的子类就是Andoid外特性空间展现的接口。我们可以从下面的简单的例子描述看看Activity,到底如何建立的。
DemoActivity extend Activity
{
onCreate
onResume
onPause
onStop
}
在Android的外特性空间(SDK)中,Android应用程序员根本不知道进程是什么时候起来的,系统消息是如何传递过来的。这个DemoActivity是如何实例化的呢?并且该Activity是托管在哪个进程的呢?本节的分析将给出答案。
我们从ActivityThread中可以看到在应用进程中的Activity都被放置在mActivities中。
这些ActivityRecord记录了应用进程中,程序员建立的Activity子类的实例,我们称之为外特性空间的Activity。这些Activity类实例是放在应用程序端进行实际交互的Activity,而为了管理这些Activity,AMS内核中还有一个影子Activity,被称为HistoryRecord。
3.2 Activity与HistoryRecord的关系
在整个系统中,Activity实际上有两个实体。一个在应用进程中跟应用程序员打交道的Activity,一个是在AMS的中具有管理功能的History Record。应用进程中的Activity都登记ActivityThread实例中的mActivity数组中,而在AM端,HistroytRecord实例放置在mHistroy栈中。mHistory栈是Android管理Activity的场所,放置在栈顶的就是User看到的处于活动状态的Activity。
Activity与HistrotyRecord的关系图可以表示如下:
Activity的内核实体是依靠在ProcessRecord的成员变量中,通过ProcessRecord我们可以访问到所有的属于该Process的Activity。而在ProcessRecord记录了与应用进程之间的联系:IActivtityThread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访问到所对应的Activity的方法。在Launch Activity时,AMS将对应的HistoryRecord作为token传递到客服端和客服端的Activity建立联系。在AMS中Activity状态变化时,将通过该联系找到客服端的Activity,从而将消息或者动作传递应用程序面对的接口:xxxActivity。
1)发起请求startActivity(intent)
2)Activity Service Manager接收到请求执行StartActivity函数。
建立:HistoryRecord实例r.
将r 加入到mHistory顶。
(3)通过app.thread.scheduleLaunchActvity(app,r)@ActivityThread.java
(4)在App应用中建立新的ActivityRecord。
(5)建立新的Activity对象并放入到ActivityRecord中。
(6)将ActivityRecord加入到mActivites@ActivityThread
(7)发起Activity.onCreate(..),,该onCreate就是在你的应用程序XXXActivity中的onCreate。
(1)Activity什么时候被Resume
(2)Rusume的过程
通过该过程的研究我们会进一步的了解到AMS与应用进程的交互过程。
在AMS端,满足resume条件都会调用: Resume的核心函数:resumeTopActivityLocked@ActivityManagerService
XXX当前栈顶的HistroyRecord
1)窗口切换:隐藏前一个Activity的窗口,
2)更新LRUList,(LRUList是淘汰应用程序的依据之一)
3) XXX.app.thread.scheduleResumeActivity(XXX,
isNextTransitionForward());
4)completeResumeLocked
setFocusedActivityLocked
mFocusActivity=xxx //此时焦点Actvitiy切换了。
WM.setFocusedApp(xxx,
mWindowManager.executeAppTransition();
mNoAnimActivities.clear();
在应用程序端:
(5)scheduleResumeActivity
handleResumeActivity(IBinder token, boolean clearHide, boolean isForward) {
ActivityRecord r = performResumeActivity(token, clearHide);
ActivityRecord r = mActivities.get(token);
r.activity.performResume()
performResume
整个Resume的过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