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结构:pattern的终结是anti-pattern

以下讨论只针对应用开发,库开发的情况有所不同。


起初,人们大多在用C,人们讨论函数(functions)和编译单元(compilation unit)。

OO(面向对象、对象导向、物件导向)兴起后,人们开始认为,全局函数不好,全局变量不好,应该都封装到类(class)里。


随着程序越来越大,对象越来越多,人们发现,有很多对象几乎要被所有其它的类引用,而且这些对象被四处传递,不但啰嗦,而且难于修改。于是,singlton pattern(单实例模式)火了。从C的角度说,singleton不过是包装了一下的全局变量,不过既然包装了,那也就OO了,不evil了。很多人都会很自豪的讲解这个模式。


不久,有人提出了质疑。Singleton的本质是保证只能有一个实例,而不是全局访问,所以很多人对这个pattern的用法是错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需要替换一个Singleton的实现的,尤其是测试的时候。甚至有人认为,Singleton其实是anti-pattern。于是出现了各种Singleton和Factory Pattern(工厂模式)的结合体,Singleton的服务被抽象成接口,可以通过代码或XML等配置具体用哪个类的实例。于是,Service Locator Pattern诞生了,我们不再需要为一个一个类各自实现这套似singleton又非singleton的逻辑,一切都交给ServiceLocator统一解决。各模块都从ServiceLocator请求自己需要访问的模块接口。


不久,人们又质疑了,ServiceLocator无非是另一种形式的Singleton而已。甚至更糟糕,它隐藏了模块之间的以来关系,象一个service没有register这种问题,只有运行时才能发现报错。而且,所有的模块都要依赖于ServiceLocator,这是一个不好的耦合。尤其是,全局唯一的ServiceLocator不利于并行和Test时的Mocking。


之后,IoC(Inverse of Control,控制反转)或者说Dependency Injection(依赖注入)火了,而Service Locator被打倒作为Anti-pattern(反面模式,坏榜样)。IoC的核心思想就是,应用定义各模块的标准接口,一个模块如果要引用其它模块,那么以构造参数或者属性的形式接收其它模块接口的实例,而它自己并不管如何取得这些实例的引用。之后由应用程序的顶级逻辑负责组合这些模块。现在已经有很多IoC Framework来简化组合这些模块的逻辑。


我们今天所在的位置,就是IoC这一步。如果你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你已经out了。


Bonus话题:IoC和什么有点象呢?古老的C程序,.h文件定义接口,.c文件引用它所需要的头文件,编译器会把它们组合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I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