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配送管理(九)

 
发达的商品经济,现代的运输工具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是配送的前提,但配送系统的成功建立和完善还必须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配送有利于改进和加快流通速度,特别有利于零售环节实现低库存甚至零库存,降低供货的缺货率,从而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的费用。作为物流系统的终端,配送直接面对服务对象,配送功能完成的质量及其达到的服务水平,直观而具体地体现了物流系统所达到的质量水平。配送几乎涵盖了物流的所有功能,而且很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所以,配送需要更强有力的管理与控制,从配送的发展趋势来看,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是配送职能发挥的重要保障。配送具体包括那些内容,配送的流程是什么,如何分类,怎样做到配送合理化,本章会有详细介绍。
案例:Wal-Mart 成功的法宝——物流配送
War-Mart公司1962年建立第一个连锁商店,随着连锁店铺数量的额增加和销售额的增加,物流配送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1970年War-Mart在公司总部所在地建立起第一个配送中心,集中处理公司所销售商品的40%,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配送中心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到现在美国的配送中心有180个,为全美的3870家门点进行配送。
沃尔玛的每个配送中心都非常大,一个配送中心负责一定区域内多家商场的送货,从配送中心到各家商场的路程一般不会超过一天的行程,以保证送货的及时性。
沃尔玛公司建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拥有世界第一流的先进技术。
合理安排运量和路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潜力,避免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一、 配送概述
1.1 配送的概念
1、配送的定义
根据GBT(国家标准) 配送(distribution) 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从配送的发展趋势来看,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是配送职能发挥的重要保障。
配送的概念可以如下描述:配送是按客户定货的要求,在货物集结地的配送中心按照货物种类、规格、品种搭配、数量、时间、送货地点等要求,在进行分拣、配货、装卸、车辆调度和路线安排等一系列作业,最终将货物运送给客户的一种特殊的送货形式。
配送以顾客为出发点
配送不仅仅是送货,还包括分拣、配货、包装和车辆调度等作业
2. 配送的地位和重要性
A、有利于改进和加快流通速度,特别有利于零售环节实现低库存甚至零库存。
B、降低供货的缺货率,从而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的费用。
C、作为物流系统的终端,配送直接面对服务对象,配送功能完成的质量及其达到的服务水平,直观而具体地体现了物流系统所达到的质量水平。
配送需要更强有力的管理与控制,配送业务的运作需要更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支持
自动补货系统
成熟的自动分拣技术
激光扫描条形码技术
1.2 配送的产生和发展史
1. 配送制的形成
配送是由送货逐渐发展过来的,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走向健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复苏,但随后就出现了物流分散,生产企业自备车辆,出行混乱,道路拥挤,使企业收集和发送货物的效率明显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日本政府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政府和企业一起筹划建立物流中心和“物流团地”(节点)的同时,还积极推行“共同配送制度”。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革,一种被日本实业界称为“配送”的运营体制诞生了。
美国企业把曾在“二战”时应用在军事战争中的“军事后勤”的思想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来,把原来的旧式的仓库改造成现代的配送中心,统一了装卸、分拣、包装,运输等物流作业标准。不少的公司还设立了新的流通机构,将独立、分散的物流活动统一集中,促成了新的送货方式。这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且节约了社会资源
配送制的形成过程
配送作为一种新型的流通手段,是在改革和发展仓库业,在运输和仓库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许多发达国家的仓储业立即调整内部结构,扩大业务范围,转变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大多数老式仓库演化成了商品流通中心,其功能由货物“静态储存”转变成“动态储存”,将原来简单的保管储存业务发展成了集保管、储存、加工、包装、分拣、配货,运输等多功能的一个整体,这样业务范围就扩大了,提供“门到门”的服务就应运而生。
配送就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而形成了。
2. 配送的发展
1)20世纪60年代初期配送的出现
在这个时期内,物流活动中的一般性送货开始转向备货、送货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从形态上看,初期的配送只是一种偶然的、单一的、粗放性的活动,范围小、规模也不大。
而企业开展配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销售和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很明显这个阶段的配送主要以促销的职能来发挥作用。
2) 20世纪80年代的物流配送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许多高科技技术转化为使用技术。配送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配送形成了广泛的、系列化的、多功能性的供货活动。
具体表现在一下五个方面:
(1) 配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 高科技武装了配送,使配送的效率和规模得到很大的提升
(3) 配送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
(4) 配送的方式日趋多样化
(5) 配送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配送形式和流程
配送在长期的实践中以不同的运作模式和特点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形成不同的配送形式,配送作为一种流通组织形式,包含配送主体、管理主体、配送对象、服务对象等。
配送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对象可以分为不同的配送形式:
1)按照配送的组织主体分类
(1) 配送中心配送
(2) 仓库配送
(3) 商店配送
(4) 生产企业配送
2)按照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
(1) 定时配送
(2) 定量配送
(3) 定时定量配送
(4) 定时、定路线配送模式
(5) 即时配送
3)按照配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分类
(1)综合配送
(2)专业化配送
4)按照配送合理化程度分类
(1)由一个配送企业,如配送中心,综合不同生产商和不同批发商的要求,在配送时间、数量、次数、路线等方面的安排上,客户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做出全面规划和合理计划,以实现配送的优化 。
(2) 由一辆配送车辆混载多家商家的货物的配送,是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共同配送模式。
(3) 由连锁公司、零售商、批发商共同组建的配送中心向同一城市或者同一地区众多的零售店铺进行共同配送。
2.1 配送的类型和形式
A)按照配送的组织主体分类

(1) 配送中心配送
配送中心配送是配送的重要形式。
该配送的组织者是专职配送中心,通常有较大规模的存储、分拣、包装、运输和现代化设备,而且建立较大的商品储备,风险和投资都比较大,其设施和工艺流程都是根据配送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专门设计和建设的。
配送中心是现代化的流通形式,建立配送中心应从规范化入手,现代化水平的配送中心,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整体,辅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计算机网络及配套的管理系统,真正实现采购——入库储存管理——订单处理——分拣配货加工——出库——配送——结算的全过程自动化处理,因此配送中心的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较高。
(2) 仓库配送
仓库配送方式以仓库为中心,可以在保留仓库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配送。
以仓库原功能为主,再增加一部分配送的职能。
由于是对仓库进行的部分改造,不是按照配送中心的专门要求而设计和建立的,因而在规模和专业化方面比不上配送中心。
但是可以利用原仓库的存储设施及能力、交通运输路线开展 中等规模的配送形式。
(3) 商店配送
商店配送方式的组织者是商业或物资的门市网点,这些网点往往经营商品的零售。
它们可以在经营的同时,根据用户的需求,将本店经营的商品种类配齐,甚至为客户代为订购别店的商品,连同该店的商品一起送到客户的手中。
该配送方式适用于小批量、少量商品的配送。
由于这种经营网点较多,因此可以灵活机动地对一般消费者进行配送,满足他们的需求。
(4) 生产企业配送
生产企业配送的组织者是生产企业,特别是进行多种产品生产的企业。
这种配送方式越过了配送中心,直接由生产企业进行配送。
由于具有直接、避免中转的特点,所以在节省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这种配送方式所适用于大批量,单一产品的配送,不适用于多种产品“划零为整”的配送方式,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实,把生产企业作为配送的主体是不适宜的,只有在那些具有独特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产品种类的企业才合适。
B)按照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
(1) 定时配送
定时配送就是按规定时间和时间间隔进行配送。
定时配送的时间,由配送的供给与需求双方通过协议确认。每次配送的品种及数量可预先在协议中确定,实行计划配送,也可以在配送之前以商定的联络方式(如电话、传真、计算机网络等)通知配送品种及数量。
定时配送这种服务方式,由于时间确定,对用户而言,易于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按照最理想时间进货,也易于安排接货力量(如人员、设备等)。
对于配送供给企业而言,这种服务方式易于安排工作计划,有利于对多个用户实行共同配送以减少成本的投入,易于计划使用车辆和规划路线。
这种配送服务方式,如果配送物品种类、数量由比较大变化,配货及车辆配装的难度则较大,会使配送运力的安排出现困难。
(2) 定量配送
定量配送指按规定的批量进行配送,但不确定严格的时间,只是规定在一个指定的时间范围内配送。
这种方式由于每次配送的品种、数量固定,备货工作较为简单,不用经常改变配货备货的数量,能有效利用托盘、集装箱等集装方式,也可做到 整车配送,所以配送效率较高,成本较低。
由于时间不严格限定,可以将不同用户所需物品凑整装车后配送,提高车辆利用率。
对用户来讲,每次接货都处理同等数量的货物,有利于准备人力、设备能力。
(3) 定时定量配送
定时定量配送指按照规定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进行配送,兼有定时、定量两种方式的优点,是一种精密的配送服务方式。
这种方式要求有较高的服务质量水平,组织工作难度很大,通常针对固定客户进行这项服务。
成本较高,在用户有特殊要求时采用,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式。
它兼有定时和定量配送方式的特点,对配送企业的要求比较严格,管理和作业的难度较大。
需要配送企业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准确度。
定时定量配送方式在大量而且稳定生产的汽车、家用电器、机电产品的供应物流里面取得了成功。
这种方式的管理和运作,是靠配送双方事先的一定时期的协议为依据来执行,也常常采用“看板方式”来决定配送的时间和数量。
(4) 定时、定路线配送模式
定时定路线配送在确定的运行路线上制定到达时间表,按运行时间表进行配送,用户可在规定地点和时间接货,可按规定路线及时间提出配送要求。
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配送企业计划安排车辆及驾驶人员,可以依次对多个用户实行共同配送,因此比较易于管理,配送成本较低。
在配送用户较多的地区,也可免去因过分复杂的配送要求带来的配送计划、组织工作、配货工作及车辆安排的困难。
对用户来讲,既可在一定路线、一定时间内进行选择,又可有计划安排接货力量。
这种配送方式可以为众多的中小型客户提供极大的方便,像连锁商店配送活动。
但它的应用领域也是有限的,不是一种可普遍采用的方式。
(5) 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是指完全按照用户突然提出的时间、数量方面的配送要求,随即进行配送的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客户可以将安全储备降低为零,以即时配送代替安全储备,实现零库存经营。
即时配送可以灵活高效地满足用户的临时需求,最终解决用户企业担心断供之忧,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
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的体现。
即时配送成本较高,对配送中心的要求比较高,特别对配送速度和配送时间要求比较严格,但它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
此外,用户实行零库存,即时配送也是重要手段保证。
C)按照配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分类
(1)综合配送
综合配送是指所配送的商品种类较多,在同一配送中心组织不同领域和部门的产品配送。
综合配送可以使用户在一次配送中获得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充分满足用户的要求,减少用户因组织多次进货所带来的成本负担。他们可以只和一家或少数几家配送企业联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全部物资。
但是综合配送对于那些性状差别很大,关联不密切的产品就不是很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专业化配送
专业化配送模式是根据产品的性质进行分类,由各专业配送企业分别、独立地进行配送。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合理配备配送机械、车辆,并能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可以极大的提高配送效率。
2.2 配送流程
物流配送流程,是配送中心为了完成配送任务所必须制定的配送组织程序。
制定和选择科学的配送流程,对配送场所规划、配送设施设置、配送设备选择、配送路线确定、提高配送效率等起重要的作用。

物流--配送管理(九)_第1张图片

1)备货
配送中心进货或备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基础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
配货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
2)储存
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保证流通环节的正常运转,不论哪类配送中心,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库存,以作为缓冲。
为了满足正常配送特别是即时配送的需要,配送中心也应保持一定量的储备。
配送中心的储存功能是其从仓储业继承而来的,是配送中心获取效益的重要途径。
3)分拣
作为物流节点的配送中心,其客户众多,不仅性质不尽相同,规模大小更是相差很远,所以会产生批次、品种、规格繁多,批量小、客户要求交货时间紧等情况。
因此,配送中心必须有效地将货物按客户要求分拣出来,并能在分拣的基础上,按配送计划进行理货,这是配送中心的核心功能。
4)加工
在配送作业中,加工这一功能要求属于增值性活动,不具有普遍性。
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通常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
有些加工作业属于初级加工活动,如按照客户的要求,将一些原材料套裁。
有些加工作业属于辅助加工,比如对产品进行简单组装,给产品贴上标签或套塑料袋等。
有些加工作业属于深加工,食品类配送中心的加工通常是深加工,比如蔬菜、水果洗净、切割、过磅、分份并装袋,加工成净菜,或按照不同的风味进行配菜组合,加工成原料等配送给超市或零售店。
5)配货
配货是指配送作业人员根据门店的订单要求,从储存的商品中将用户所需的商品分拣出来,放到发货场指定的位置,以备发货。
6)配装
当单个客户的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客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和运力的问题,这时就需要配装。
配装与一般送货的不同之处在与,通过配装送货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降低送货成本。
配装是配送系统中具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现代配送与以往送货的重要区别。
7)送货服务
送货是按客户的定货要求,在分拣、配货等作业完成后,将配好的货物送交客户的过程。
送货属于配送中心的末端功能,配送中心对送货工作的指挥管理起决定性作用。
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按照顾客的要求把合格的产品送到顾客手中,这是衡量送货服务水平的标志。
三、配送合理化
3.1 配送合理化的含义
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对于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尚无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判断方法,按一般认识,以下若干标志是应当纳入的。
1) 库存标志
库存总量
库存总量在一个配送系统中,从分散于各个用户转移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量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之和。
库存周转
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
2)资金标志
资金总量
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资金周转
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资金投向的改变
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配送后,奖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调控作用。
3)成本和效益
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
例如,配送企业、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则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
又例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户集团自己组织的,配送主要强调保证能力和服务性,那么,效益主要从总效益、宏观效益和用户集团企业的微观效益来判断,不必过多顾及配送企业的微观效益。
4)供应保证标志
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才算实现了合理 。
缺货次数
实行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该到货而来到货以致影响用户生产及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理。
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
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
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
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
5)社会运力节约标志
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运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较大的领域,因而配送被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成了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
送货运力的规划是任何配送中心都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而其它问题有赖于配送及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判断起来比较复杂,可以简化判断如下:
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为合理
社会车辆空驶减少为合理
一家一户自提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为合理
6)用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
配送的重要观念是以配送代劳用户。
因此,实行配送后,各用户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减少为合理。
用于订货、接货、搞供应的人应减少才为合理。
真正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配送的合理化程度则可以说是一个高水平了。
7)物流合理化标志
配送必须有利于物流合理。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
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
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
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
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
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
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
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3.2 配送线路的优化方法
1. 配送线路优化的意义及原则
配送是近距离、小批量、品种比较复杂,按用户需求搭配品种与数量的服务体系。
从配送中心把货物送到所需的各个用户,有很多种不同的路线选择方案,合理的选择配送路线,对企业和社会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进行配送线路优化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遵循基本的原则。配送线路方案目标的选择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考虑。

物流--配送管理(九)_第2张图片


配送路线方案的目标的实现过程受到很多的约束条件的限制,因而必须在满足约束条件的限制下取得成本最低或路线最短或消耗最小等目标。
常见的约束有如下几项:
(1)收货人对货物品种、规格和数量的要求;
(2)收货人对货物达到时间或时间范围的要求;
(3)道路运行条件对配送的制约,如单行道、城区部 分道路对货车通行的限制;
(4)车辆最大装载能力的限制;
(5)车辆最大行驶里程数的限制;
(6)司机最长工作时间的限制。
2. 配送路线的优化计算
1)一对一配送

(2) 求最短路的基本原理

图片


算法:从V1出发逐步向外探寻最短路。具体寻找方法为:先对个点Vi做标号,然后不断地对标号做修改,直到求出点V1到各点或者某个点的最短径为止。以上标号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标号,表示从点V1到点Vi最短路的权,永久标号点的全体,记作P;另一类称为临时标号,表示点V1到点Vi最短路的权的上界,临时标号点的全体记作T。
具体的算法过程如下所述。
第一步:从d(1)=0,d(j)= wij (j=2,3, ,n),P={1},T={2,3, ,n}。
第二步:在T中寻找一点,使d(k)= ,令P=P{k},T=T-{k},若T= 终止运算;否则,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修改临时标号)对每一位置d(j)=min{d(j),d(k)+wij};然后再返回第二步。经过n-1次循环结束。
2)一对多配送
一对多配送是指由一个供应配送点往多个客户货物接收点的配送。
这种配送模式要求,同一条路线上所有客户的需求量总和不大于一辆车的配载重量。
其基本思路是:由一辆车装载所有客户的货物,沿一条优选的线路,依次逐一将货物送到各个客户的货物接收点,既保证客户按时送货又节约里程,节省运输费用。
解决一对多的配送模式,节约法比较适用。
(1)节约里程法的基本思想
由于小批量、多批次的及时配送方式的发展,运输费用正在逐年提升,许多企业的运费已经超越了库存费用。选择有效的配送路线,已成为控制物流成本的主要措施。现带企业已经普遍接受了一种观点,即有效的配送路线是在保证商品准时到达客户指定点的前提下,进可能地减少运输的车次和运输的总路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节约算法已成为选择配送路线的主要方法,并受到国内外物流界的青睐。
(2)节约法的基本原理
节约法有两种基本途径可以实现,一种叫作并行方式,另一种叫作串行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初始化时是相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如何处理回路的合并问题。下面分别对两种方式的具体应用与以介绍。
①并行方式
第一步:形成一个初始解。形成初始解时,需要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而且所有的约束条件,例如容量的限制、车辆总数的限制等也得到满足。初始解可以由具有运载限制的最近邻点法求点。
成初始解之后,可以得到每个车辆的一个初始的运输方案,Tk={0,i,,j,0},K=1,2, ,m;i,j {p︱pN,pn}。
k表示车辆的标号,i、j表示顾客的标号。
第二步:进行节约度的计算。通常以cij表示节约度,也称之为节约量。
如图所示,假设P为配送中心,A和B为客户 ,各点相互的道路距离分别用a,b,c表示。比较两种运输路线方案;一是派两辆车分别为客户往A,B点送货,总的运输里程为2(a+b);二是将A,B两地的货物装在同一辆车上,采用巡回配送的方式,总的运输里程为:a+b+c。若不考虑道路特殊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第二种方式与第一种方式的路程差为2(a+b)-(a+b+c),按照三角原理可以看出,第二种方式比第一种方式节约的里程数为a+b-c。节约法就是按照以上原理配送网络的运输路线优化设计的。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升序排列。

第三步,进行回路的合并
在并行方式中,采用的合并策略是最可行合并原则
在升序排列的节约度序列中的最上面的值开始,执行下面步骤。
对于一个已知的 cij,先判断这两个关系到i,j的回路是否存在合并的可能性,如果一个回路 以(0,j)开始,一个回路以(i,0)结束,则该回路可以合并,并进行下面的合并操作:
删除两个回路中的部分路径(0,j)和(i,0);
然后引入新的连接(i,j),得到新的回路(0,,i,j,,0)。
②串行方式
串行方式的节约算法同样也有三步:
串行方式和并行方式在第一步第二步没什么区别,关键区别在第三步上。
第三步:回路的扩充。
这里的合并策略不再是前面并行方式的节约算法那样两个部分的对接,而是将一个回路中的某一部分代替,实现总运输距离的下降。
具体的处理方法为:
按顺序对每一个回路{0,i,,j,0}进行考虑。
找到第一个具有节约度的点 cki或 cjt,并将另一个以(k,0)结尾或者(0,l)开始的一段路径合并到当前回路中。
对当前考虑的回路不断地 进行上面的合并操作,直到所有合并操作都完成为止。此时,就得到用串行方式的节约算法计算的近似最优解。
节约法制定配送计划的步骤

物流--配送管理(九)_第3张图片

3)节约法需考虑的因素和注意事项
适用于顾客需求稳定的配送中心;
个配送路线的负荷要尽量均衡;
要充分考虑道路运输状况;
预测需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考虑交通的情况;
利用计算机软件求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算法,物流,活动,产品,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