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ICMP永续主机或路由报告差错详情和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
*16、不应发送ICMP差错报文的情况:
*收到的本身就是ICMP差错报文
*对第一个分片的数据报片的所有连续报片都不发送ICMP差错报告报文
*对具有多播地址的数据报不发送ICMP差错报文
*对特殊地址127.0.0.1和0.0.0.0不发送ICMP差错报文
*17、ICMP应用:CMD下的Ping和Tracert命令的工作原理
*18、路由选择协议:
*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RIP,OSPF
*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BGP
*19、RIP(Route Information Protocol)的实现过程(其实就是路由器之间更新信息的机制):
*当路由器X收到来自相邻路由器Y的RIP报文时,首先将收到的数据中的吓一跳路由改成Y,并且把距离d加上1
*然后将这个修改过的Y的路由信息表与X的路由信息表进行比较,如果X中没有,就添加
*如果目的网络相同,并且吓一跳路由相同,则更新距离为Y的值
*如果目的网络相同,但是吓一跳路由不同,则取X和Y信息表中较小的值
*20、RIP报文是使用UDP传输,端口为520,一个RIP报文最多容纳25个路由信息,每个路由信息为20个字节,RIP的头部为4个字节,所以RIP报文的最大长度为4+20*25=504个字节。RIP能使用的最大路由数为15,即距离最大值为15,若超过则视为不可达
*21、OSPF报文是使用TCP传输,端口为89
*22、OSPF协议工作流程:
OSPF流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当收发一个数据报文的情况:由于OSPF协议会为每个路由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路由器会以本身作为一个根节点,使用SPF(Shortest Path First)算法找出最短的到达目的地的路径,然后选择下一跳路由,到了下一跳的路由,再重复上述步骤,将路由再作为根节点,寻找最短路径;直到将报文交付目的IP
*当路由增减,链路发生变化的情况:路由器会产生链路状态广播数据包,将更新的信息发送给与本路由相连的周围所有路由,周边的路由,收到这个路由发过来的包,更新自己本身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保存副本后,发送到周边除了刚刚发送包的那个路由之外,下一个路由执行第一个接收者同样的操作,这样,一个改变的信心就可以很快的传遍整个网络。这就洪泛法(flooding),并且这种方法比较稳定
*23、OSPF报文的首部有8个字段,共24个字节;其中‘类型’字段有5种类型:
问候(Hello):用于发现和维持邻站的可达性
数据库描述:向邻站给出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的所有链路状态项目的摘要信息
链路状态请求:向其他路由请求某些链路状态项目的详细信息
链路状态更新:用洪泛法更新全网的新链路状态,这是OSPF协议的核心,并且这个更新的状态也有五种
链路状态确认:对链路更新分组的确认
OSPF规定每隔10s就要交换一次Hello分组,若40s没收到某个路由发来的Hello分组,就视为到此路由不可达。当然RIP和OSPF协议仅仅是一个自治网内部使用的协议
*24、BGP报文使用TCP传输,端口为179
*25、BGP协议使用的原因:因特网的规模太大,使得自治网之间的路由选择非常困难(尽管在自治网内已经使用了指定路由的方法使广播的信息量大大降低);另外,每个自治网互联到其他自治网必须考虑到经济、安全的问题。所以,自治网内部使用的如OSPF协议,这种是通过寻找最短路径的方法并不适用,因为最短的未必是最好的,如果安全性不够呢?BGP协议是寻求一个较好的向量路径,而非是最优路径
*26、BGP协议工作的流程:
每个自治网的管理员都必须为这个自治网指定一个边界路由代言人,用于不同自治网之间的信息交换,当然,这个代言路由器,也可以运行内部网关协议。每当报文在一个自治网内找不到交付者时,就交给边界路由,边界路由查找与其他自治网相关的信息,如果有则选择发送,如果没有,则通知报错;并且,搜索获得的最佳路径中,不应该出现自己本身的自治网,不然这样就会绕圈子。
*27、进程之间的通信的可靠性是由运输层负责
*28、IP数据报首部中的生存时间字段给出了IP数据报在网络中所能经过的最大路由器数,防止IP数据报在互联网中无限地兜圈子
*29、网络层向上层的传输层提供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和无连接的数据报服务,前者传输可靠,后者传输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