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N简介
KNN算法又称为K最近邻分类(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算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机器学习分类算法。
KNN算法的原理十分简单:对于待分类的样本,计算其到所有训练样本的距离,从中选取K个距离最近的训练样本,统计这K个距离最近的训练样本所属的类别,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理,将待分类的样本归入k个训练样本所属数目最多的类别。更加通俗地说,就是看待分类样本的K个最相似(即距离最近)的训练样本中属于哪个类别的样本最多,则该待分类的样本就属于哪一个类别。
通过上面这张图片便可以清楚地理解KNN算法是干什么的了:假设有三个不同的类别ω1、ω2、ω3,每个类别中都已经有若干已经训练好的样本,当一个新样本Xu到来,则计算Xu与每个类别中每个训练样本的距离,然后取出其中k个(图中k=5)距离最近的训练样本,在这k个距离最近的样本中,有4个属于ω1,1个属于ω3,则Xu应该归入ω1类中。
KNN算法涉及三个主要的因素:训练集、距离或相似的衡量、k的大小。距离或相似的衡量可以采用欧几里得距离、曼哈坦距离或明考斯基距离。这几种距离的计算公式如下:
(1)欧几里得距离
欧几里得距离又称为欧氏距离,由对应元素间的差值平方和的平方根来表示。设有a、b两个n维向量Xa(Xa1,Xa2,…,Xan)和Xb(Xb1,Xb2,…,Xbn),则有:
(2)曼哈坦距离
曼哈坦距离用对应元素间差值绝对值的和来表示,即:
(3)明考斯基距离
明考斯基距离是欧几里得距离和曼哈坦距离的概化:
其中p是一个正整数。当p=1时,它表示曼哈坦距离;当p=2时,它表示欧几里得距离。
(4)加权的明考斯基距离
如果对每一个变量根据其重要性赋予一个权重,就得到加权的明考斯基距离:
KNN算法原理简单,实现比较容易,但也有比较显著的缺点。当训练样本容量不平衡时,例如一个类别的训练样本容量很大,其他类的训练样本容量很小时,就有可能导致输入一个新样本时,该样本的k个最近邻居中大容量类的训练样本居多,可能产生较大误差。除此之外,KNN算法的计算量过大,每次输入新样本时,都需要计算这个待分类样本到全体已知样本的距离,才能得到它的k个最近邻点。
KNN的实现
KNN算法步骤如下:
(1)初始化k个最近邻距离为最大值。
(2)计算未知样本和每个训练样本的距离dist。
(3)得到目前k个最邻近样本中的最大距离maxdist。
(4)如果未知样本与该训练样本的距离dist小于目前k个最邻近样本中的最大距离maxdist,则将该训练样本作为k最近邻样本替换掉原来k个最近邻样本中距离最大的样本。
(5)重复步骤(2)、(3)、(4),直到计算完未知样本与所有训练样本的距离,最终得到k个最近邻样本。
(6)统计k个最近邻样本中每个类标号出现的次数。
(7)选择出现频率最大的类标号作为未知样本的类标号。
代码清单
“编程中最没有用的是源代码,最有用的是算法和数据结构”,所以下面仅粘贴出部分实现KNN基本功能的C++代码,测试部分代码省略。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memory.h> #include<string.h> #include<math.h> #include<iostream> #include<f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ATTR_NUM 4 //属性的数目 #define MAX_SIZE_OF_TRAINING_SET 1000 //训练集的大小 #define MAX_SIZE_OF_TEST_SET 100 //测试集的大小 #define MAX_VALUE 10000.0 //属性的最大值 #define k 7 //选择近邻的个数 typedef struct dataVector { int ID; //ID号 char classLabel[15]; //分类标号 double attributes[ATTR_NUM]; //属性 }dataVector; typedef struct distanceStruct { int ID; //ID号 double distance; //距离 char classLabel[15]; //分类标号 }distanceStruct; dataVector gTrainingSet[MAX_SIZE_OF_TRAINING_SET]; //训练数据集 dataVector gTestSet[MAX_SIZE_OF_TEST_SET]; //测试数据集 distanceStruct gNearestDistance[k]; //k个最近邻距离 /************求vector1=(x1,x2,...,xn)和vector2(y1,y2,...,yn)的欧几里得距离************/ double Distance(dataVector vector1,dataVector vector2)//可以看做是求ATTR_NUM维的欧几里得距离 { double dist,sum=0.0; for(int i=0;i<ATTR_NUM;i++) sum+=(vector1.attributes[i]-vector2.attributes[i])*(vector1.attributes[i]-vector2.attributes[i]); dist=sqrt(sum); return dist; } /*************得到gNearestDistance中的最大距离,返回下标***************/ int GetMaxDistance() { int maxNo=0; for(int i=1;i<k;i++) { if(gNearestDistance[i].distance>gNearestDistance[maxNo].distance) maxNo=i; } return maxNo; } /**************对未知样本sample进行分类*******************/ char* Classify(dataVector sample) { double dist=0; int maxID=0,freq[k],tmpfreq=1; char* curClassLabel=gNearestDistance[0].classLabel; memset(freq,1,sizeof(freq)); //step1:初始化k个最近邻距离为最大值 for(int i=0;i<k;i++) gNearestDistance[i].distance=MAX_VALUE; //step2:计算k最近邻距离 for(int i=0;i<curTrainingSetSize;i++) { //step2.1:计算未知样本和每个训练样本的距离 dist=Distance(gTrainingSet[i],sample); //step2.2:得到gNearstDistance中的最大距离 maxID=GetMaxDistance(); //step2.3:如果距离小于当前gNearestDistance中的最大距离,则将该样本作为K最近邻样本,替换掉之前的最大距离样本 if(dist<gNearestDistance[maxID].distance) { gNearestDistance[maxID].ID=gTrainingSet[i].ID; gNearestDistance[maxID].distance=dist; strcpy(gNearestDistance[maxID].classLabel,gTrainingSet[i].classLabel); } }//这一步结束后得到了k个最近邻样本保存在gNearestDistance[k]中 //step3:统计每个类出现的次数 for(int i=0;i<k;i++) for(int j=0;j<k;j++) if((i!=j)&&(strcmp(gNearestDistance[i].classLabel,gNearestDistance[j].classLabel)==0)) freq[i]++; //step4:选择出现频率最大的类标号返回 for(int i=0;i<k;i++) if(freq[i]>tmpfreq) { tmpfreq=freq[i]; curClassLabel=gNearestDistance[i].classLabel; } return curClassLabel; } int main() { //程序测试(略)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