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业者亲述:你所不知道的香港互联网

评:大到行业,小到个人,都离不开一个环境,此文亦说明商业繁华如此的香港,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个视角。


从业者亲述:你所不知道的香港互联网

2013年01月11日 09:14   创事记 微博  作者:黄何    我有话说( 119人参与)
转:从业者亲述:你所不知道的香港互联网_第1张图片 城市繁华下,你可知互联网在香港已属夕阳行业?创业者想放弃外包、自主创新又是如何艰难?

  TalkBox中国地区经理 黄何

  这个话题从知乎上一个关于“香港iOS开发环境”的问题说起。

  我并非技术出身,无法从iOS工程师的角度来分享“香港的iOS开发环境”。不过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分享这两年来在香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从业经验,让大家对香港的互联网行业从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引起关注。

  来香港之前,相信我和大家对香港互联网行业的憧憬是类似的,“1000M飞速却廉价的互联网接入”、“完善的金融投资体系”、“谷歌退出中国大陆迁往香港”、“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在香港上市”、“全民3G(如今已用上4G LTE)”、“没有各种牌照许可证和审查”、“自由开放国际化”,这些耳熟能详并让人羡慕的、对香港及其互联网的描述,无一例外让我们认为香港这个上网“顺畅”的地方,互联网行业会是多么发达?

  当然,吸引我的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的交互设计专业,是很多互联网产品和设计师们向往的。一切听起来都那么互联网。与之前在上海短暂的互联网创业和从业经历相比,香港仿佛更像是一个圆梦的地方。

  一年的硕士课程毕业后,来自大陆的同学都一个个回到北上广深,投身互联网。而我选择留在香港,并加入了当时刚刚起步并高速发展的TalkBox团队,担任中国地区经理。

  智能手机和3G普及 APP外包缺新意

  除了中国移动香港外,香港的各大移动运营商早早就完成了3G网络的基础建设和商业化。加上香港市民普遍的高购买能力,以及免税带来的电子产品低售价,香港的智能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几个月前,香港更是提前步入了4G LTE时代。同时,Apps理所当然成为近年来香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零售、媒体、金融到娱乐、教育、政府等等,各行各业的企业和机构都希望拥有一个或一系列Apps以提高竞争力。不仅仅是传统行业公司,即使本地有强大IT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如Openrice、JobsDB等,也都选择将移动产品外包。

  因此,香港成就了数家有一定规模的Apps外包公司,如Green Tomato、Cherrypicks、MTel、InnoPage、AppTask等等,团队从十几人到上百人,十人以下的小团队更数不胜数。业务从Native App、Mobile Web等移动产品设计、开发外包,到移动广告推广、公关等。流水线式的外包生产,很难点燃创新火花,每年香港制造的几百个Apps,大多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外包公司和创业公司的创新路

  近几年有外包公司开始涉足自主技术及产品研发,外包公司从事研发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转型找方向,第二是研发的新技术和面向大众产品成为不错的广告招牌,吸引更多外包客户。

  以大家熟悉的TalkBox为例,它便是外包公司研发团队的产物,所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公司。TalkBox是Green Tomato公司的独立研发团队Farm,继2009年推出HK Movie后又一个得到广泛好评的自主研发产品。TalkBox最初由一个4人团队开始进行研发,最高峰时由近20人参与到TalkBox的各项工作中。对于一个在香港,还没找到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TalkBox语音信息设计的创新是惊艳的,以至于很快成为各种手机通讯应用的标配,被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跟进,就连Facebook最近也在其Messenger里加入了类似功能。

  TalkBox的例子,反映出了一部分香港互联网从业者的问题——香港互联网不缺有才华且不愿抄袭的人,但对中国大陆市场不了解甚至恐惧、对互联网融资和运营缺乏经验。记得李开复老师曾经建议TalkBox的母公司应该放弃外包业务,公司上下全力投入到TalkBox来应对竞争。只是开复老师无法想象,外包业务对这家公司的重要性:光靠概念和投资,真的不足以养活这家在移动互联网做了10年上的百人公司,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风险。

  当然香港也有一些不错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如Stepcase, Primitus, 6wave、Editgrid等,都有着不错的产品,也有微型但精干的团队。与有外包公司做后盾的团队相比,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香港本地市场太小,互联网行业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洗礼,在资本市场活跃的香港这些公司却无人问津。偶尔会有来自大陆或海外的风投关注,但实际融资成功率很低。

  最近一段时间香港出现了面向互联网的孵化器如CoCoon和AcceleratorHK等,不过目前还未见到成功案例,所以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十年河西 互联网已成冷门

  另外我提一下相关行情,与国内互联网欣欣向荣不同,一个香港的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从事Apps或者其他IT开发。起步工资大约10-12k港币,相当于普通地段30多平方两室一厅的一个月房租,或者繁忙茶餐厅有经验的洗碗工收入。相信这也是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给应届生的开价,只是香港生活成本要高得多,且几年内晋升空间不大,属于比较冷门低薪行业。相比之下,如今读IT专业的学生,如果进入投行做IT Backend Support而不是在外包公司写App,起薪可以高出非常多。

  也就是10年前,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香港互联网工程师最热门,有几年经验可以开到近10万的天价月薪。泡沫后大财团们对互联网不再有信心,无论是私有化退市还是科技业务转型,资本不再围着互联网创业者转。10年来,创业者始终找不到资金发展,也成了香港互联网产品发展的死结。

  而事实上,10年来互联网不但没破,且创新仍在继续。56K的猫甚至被换成了千兆光纤,大陆的互联网企业也成了世界的焦点。而香港,还没走出那场阴影。

  总体来说,互联网在香港属于夕阳行业,资本不青睐,政府不支持,企业不投入,人才往外跑,家长觉得小孩读IT没前途。这几年因为智能手机在香港的高普及率,Apps开发创造了一些机会,有人看到曙光,2000年倒下去的一代有一些人希望卷土重来,试图重新创出一片天地,无奈环境已大不如从前。

  即使家家户户拥有1000M的廉价宽带接入,又如何?

  作者推荐的站外阅读:香港IT不颓 颓在港人畏缩

香港IT不頹 頹在港人畏縮

撰文:章濤 香港無綫科技商會主席
欄名:科網神話再現

WeChat微信於去年推出後,迅速成為極受歡迎的手機App,除了在香港及內地流行,微信更助騰訊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騰訊的前景本來不被看好,因為微博業務被新浪搶了「頭柱香」,然而短短年多,微信已助騰訊用戶火速增長。

微信將譯音Weixin改為WeChat,又推出英文介面,打入外地市場,上季度已錄得全球兩億用戶之高。作為即時通訊(IM)軟件,微信用戶可藉此搜尋朋友,並和對方以文字、圖片或錄音通訊。錄音部分因為以Push-to-Talk「即時傳遞」方式到達對方手機,比WhatsApp要完整錄好才送出更為方便。媽媽給孩子的叮嚀、男女朋友的溫馨句語比文字更靈活地傳達。

WeChat全球熱爆 點子港人早有

投資者亦看好WeChat,一方面因為用戶人數龐大,其次是看中即時通訊軟件的商用可能性︰微信結合智能電話的定位、推送信息等功能,正準備為用戶提供商界青睞的「精準營銷」,藉用家使用微信、關注群組的體驗過程,探測用戶所在位置,以推送最適切的資訊,例如走到某地點可以吃甚麼、附近有甚麼優惠等,比從前更準確地將商業資訊送到目標受眾。這樣,一個受歡迎的手機App,就不會只有賣banner廣告作主要收入的唯一出路。

微信讓用戶傳送錄音廣受好評,有年輕人用以和朋友唱唱歌,甚至有公司以此用作客戶服務站。但原來全球第一個設計出這好點子的,其實是由香港人開發的TalkBox!TalkBox由專門製作手機App的公司GreenTomato於2011年1月推出,僅僅4個月內已吸引全球過百萬用戶,無奈被微信佔據國內此巨大市場後來居上。

TalkBox享譽國際 惜港府未重視

TalkBox一開始便定位全球市場,以英文介面製作,故在英語市場反應極好,甚至吸引遠至中東的用家。在馬來西亞,每兩個facebook用戶便有一個在用TalkBox。用家更自創出利用TalkBox作商業用途,失明人士更藉Push-to-Talk功能破除障礙。時至今日,TalkBox用戶已破千萬,雖然比不上微信,但這個成績及貢獻對香港、或香港的IT從業員來說,都好值得自豪。

既然在即時話音通訊上走得最前的是香港人,為甚麼香港難以有更多這種好公司?TalkBox為甚麼不能如微信般,成為用戶二億、所向披靡的產品?

其中一個原因,我認為是香港政府未有做好份內事,未有當好她應有的角色。去年,TalkBox在亞太區資訊及通訊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事、有IT界奧斯卡之稱的APICTA中脫穎而出,奪得大獎中的大獎,一時間,全球科技界都為TalkBox鼓掌,然而回到出生地,香港政府有沒有對此加以重視?主流傳媒又有沒有報道,讓公眾分享這份殊榮?

剛過去的上周,香港又在本屆APICTA中勇奪12個獎項,包括5個大獎和7個優異獎,是16個參與經濟體系中得獎最多的。而憑iButterfly在201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榮獲「全年大獎」的Cherrypicks,亦於APICTA的New Media and Entertainment的組別勇奪大獎,如此輝煌的成績,有沒有得到香港人應有的重視?

小企單挑巨企 官民應助一臂

不說別的,韓國、新加坡等地為鼓勵業界參與這些國際大型頒獎禮,不惜為企業出機票酒店費用。但港府就表明不會資助分毫,以免介入純綷的商業活動。如此小家、畏首畏尾的行徑,難以令人理解。小企業不是跨國企業,遠渡重洋的旅費,加上丟下生意幾天的成本,不容小覷。連一點機票酒店費用都不願意資助,很難理解政府如何推動創業、IT發展甚至中小企。香港已獲選為明年APICTA的主辦地點,得享主場之利,我們能否期望港府略盡綿力,好好推動此盛事?

眼下香港就只有天價的地產、上車無望的貴樓、以及自由行一波波的奢侈品消費,還有甚麼值得驕傲?即使政府以「自由市場」為名,不去突出個別企業(所謂pick winners),但也應該大力宣揚及鼓勵成功例子。6wave、Editgrid是香港人的驕傲,非得浸過鹹水,得到歐美VC(創業投資)注資的才是大人物。政府何不找來這些模範,為有心投入業界的人士或準備選科的年輕人,指示方向?

除政府推動不力外,香港人也應負上一定責任。即使每天都在享用新科技包括電腦及手機,香港人對創意、創業以及科技產業,有沒有足夠的尊重?做iBank投資金融年薪過百萬是不是比IT創業更讓人羨慕?孩子做IT會否令家長擔心他買不起樓?網上仍有年輕人戲稱IT為「頹科」,香港,實在沒有為孕育創意提供良好氛圍。

漠視小企業的拼搏、將眼光繼續集中炒貴樓、谷股市食老本,一旦經濟逆轉,試問香港還剩下甚麼?下一代還有甚麼出路可言?全球化下各地政府都想盡方法協助國內企業提升競爭力,但反觀香港,自己出品的好東西,只能由外國人來嘉獎,任小企單挑巨企,港府一點力也沒有盡過,難道不慚愧?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从业者亲述:你所不知道的香港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