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产部:IT产业“十一五” 规划基本思路等

              信产部:IT产业“十一五” 规划基本思路等

  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韦俊12月16日说,十一五规划中在行业发展重点上最大变化是提出了信息服务业的概念,信息产业部将在十一规划中为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做更清晰的描述。

  虽然信息产业的十一五规划尚在制定之中,但在电子学会的一个会议,韦俊透露了信息产业部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的一些想法。

 

  据悉,到十一五末信息产业全行业收入预计将达到8万亿,今年的全行业收入预计在3.8万亿,年均增长超过17%;另一个重要指标,GDP的占有率2010年预计将达到10%,而现在这个数字是7%,预期上涨三个百分点。在服务方面,十一五末,互联网用户数预计将达到2亿,普及率达15%;固话普及率实现30%、移动普及率达到45%,而总体的电话用户数突破10亿户。

  韦俊称,未来普遍服务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解决最后的5%将是很大的挑战和努力方向。在十五期间,已经实现了全国至少有95%的行政村开通电话。

  据悉,未来几年行业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八个方面,而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信息产业的法规建设。

  十一五期间的另外一个目标是要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优势企业的提法改变了之前信产部提出的大公司的战略。韦俊表示,过去提大公司战略主要从规模上来考量,而现在提出优势企业概念更看重效益。

  在最近几年,鼓励企业创新一直是相关主管部门所积极推动的。而在未来几年,鼓励创新依旧会是重点,特别是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制。韦俊认为,除了全行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外,集成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新业务创新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推动国际化发展,特别要鼓励制造业和运营业“走出去”。在这方面,信息产业部将可能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

  未来还将提出要发展一批重点的工程领域的目标,而具体哪些领域会被列入重点之列尚在讨论之中。但韦俊透露,核心基础产业、普遍服务应该会被列入其中。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设备仪器等。

  另外,产业调整、普遍服务、人才兴业都被列入重点。产业调整要进一步加快。在这方面要特别打造一批有国际知名度的区域品牌,扶持一些区域发展成为特色地区。相关的政策也将出台以使更多地区有鲜明的特色,把区域品牌和产业链结合起来发展。

  在人才战略方面,韦俊认为,蓝领技术工人现在非常缺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在这方面,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部将会做一些推动性工作,建立市场化人才培训机制,并通过政策引导将这一市场激活。

  对于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面临的形势,韦俊认为,国际形势是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这反映在全球经济与信息产业都已经从低迷转向持续发展;而同时,全球性的结构性转移非常活跃,包括人才、资本、制造、技术的转移。而信息产业在未来将面临升级换代的趋势,融合正在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而在产业发展中孕育着许多新的机遇。

  韦俊同时指出,在国内外产业环境进一步趋好的背景下,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正在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国际贸易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制造业面临新兴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电信战略转型的压力也非常大。

  他表示,信息产业面临主要七个方面的挑战:其一,体制机制问题依旧存在;其二,行业管理、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其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其四,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薄弱;第五,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第六,普遍服务压力大;第七,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中国软件业: 技术瓶颈与发展机遇

  关于我国软件业现存问题,已经有很多评论与总结: 如软件作坊之说,“四大软肋”之说等等。然而我国软件业的技术瓶颈究竟在哪里?我国软件业是否掌握现代软件的核心技术?世界软件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是什么?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软件业还有没有机会?如果有机会,机会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却鲜见讨论。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戴国忠总工程师的办公室,谈话从世界软件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开始。

  “过去我们一讲到软件,首先就是老三件: 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编程语言。也就是通常说的系统软件。随着使用计算机的人数越来越多,下一代软件将向应用的方向发展。”戴总几句开场白,提纲挈领。

  “这样一个发展方向对于软件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软件工程是试图解决软件危机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软件危机的表现形式、内涵深度都在发生变化。最初是开发效率问题,人们试图以工程化开发的办法应对;以后又产生了质量问题,就通过管理工程的方法来解决;现在又有了对软件可用性的要求,就是软件是不是好用。因为如果软件不好用,就将限制用户的数量,这实际上也是软件危机的一种表现。要提高软件的可用性,就必须改革软件开发方法。现在大家都知道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这是解决前两个问题的。而针对软件的可用性,国外又提出了UMM(可用性成熟度模型,Usability Maturity Model), 这个词国内很多人还没有听说过。这也反映我国软件业在开发和应用程度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另一方面,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用户对于软件的个性化要求就会增长,只有一张脸的Windows就可能受到挑战。虽然微软公司仍然想保持垄断地位,下一代软件很可能是多元化发展。”

  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

  “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当人类从主机时代发展到PC时代,计算机走上桌面,产生了桌面工作方式,意味着用户群大大扩展了。桌面工作方式的核心应用是两大类:字处理和表处理,因为80%的用户都用这两类应用软件。如果我们把文字工作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新、设计、形成,第二阶段是生产,第三阶段是使用、消费,那么现在的字处理和表处理仅仅解决了第二阶段的生产率问题,仅仅对已经掌握输入法的人才有作用,对于用户的构思、设计却没有任何帮助。”

  “今后的应用软件的发展应当是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字处理和表处理,应当更加好用,并且能够帮助用户进行构思和设计; 二是网络通信,能使用户更方便地浏览和获取网上信息;三是个人信息管理;四是行业或是企业的特殊应用如CAD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下一代应用软件应当大大提高可用性,进一步扩展用户群。”

  下一代人机界面

  “我个人非常看重与人机界面相关的一大类软件,我把它叫做界面软件。实际上在任何软件的开发中,界面部分的工程开发量要占到60%以上。”戴总的研究领域是人机交流,人机界面是他的专长。

  “用户界面在主机时代就是键盘,当时都是专业用户,能用的人数很少。到PC时代以鼠标为主,也就是图形用户界面, 用户群扩大,微软的成功与此有关。实际上图形用户界面的用户群还是专业人员,还不是大众。如果要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下一代用户界面必须更加自然,我个人估计这样的用户界面就是笔和语音。”

  “现在的个人计算机主要用于信息交流。如果我们看人类的发展历史或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信息的交流首先是通过动作与表情,然后是语音,以后是文字,再到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 而计算机恰恰相反,首先是二进制语言, 第二阶段是文字,再下一阶段是语音,最后才是动作与表情。我认为计算机目前处于文字处理阶段。”

  听到这儿,我不禁为这精辟的类比喝彩:“这已经进入哲学境界了。” 戴总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实际上微软公司已经开始向这方面发展,正在开发可以运行Office软件的tablet, 这是一张A4大小的写字板加一支无线的笔; 日本的Wacom公司也在开发类似的设备; 在美国,利用反射光的电子纸也已经问世。”“所以,下一代计算机可能又回到一支笔、一张纸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文字输入过程与思维过程不分离,而且能像现在的计算机一样方便地进行修改,人们使用计算不需要二次学习。这样,计算机的可用性就会大大提高,能够真正为大众所用。”

  我国软件业的技术瓶颈

  记者问戴总:“有人认为,我国软件业没有掌握软件的核心技术。您同意这种说法吗?”“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在系统软件技术领域,中国软件工作者就有明显的优势。以我的一位学生为例,现在在硅谷的一家视频会议系统公司负责软件总体设计,他对Unix、Windows进行过全面分析,掌握了这两种操作系统的底层技术,才能够担当软件总体设计师的角色。再以应用软件为例,文字识别技术、笔迹技术与语音处理是核心技术,我国并不落后。就技术而言,我国软件业的主要问题是在软件开发方法上。”

  “软件的可靠性就会受到影响。我国很多软件企业发展历史不长,规模较小,在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上经验不足, 软件产品的可靠性不高。CMM就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 例如,任何软件产品都应当经过严格测试, 微软公司的开发部门和测试部门就是严格分开的。我国软件企业因为规模问题,参与测试人数有限,经常是开发人员参与测试,很难实现真正严格的测试, 最终影响产品的可靠性。”“我国不少软件企业还停留在软件艺术阶段,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软件作坊,以少数核心人物为主。软件从艺术发展到工业,在软件开发方法、管理体制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记者与一些专家谈到软件技术瓶颈,大家都认为不能不涉及人才问题。戴总亦有同感。“我国现在主要缺少需求分析师、软件设计师等高级软件人才。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包括软件所研究生在内的许多学生出国学习软件专业,往往只拿一个硕士就工作,都不去读博士。这大概是考虑就业问题,也许有传统文化的原因,形成许多中国的软件人员都只会从事简单的系统集成和数据库应用开发,这样是不行的,不会有竞争力。美国911事件后,已经出现普通编程人员过剩的现象,这种情况很快会在国内出现。在软件技术书籍出版领域也是如此,市面上充斥中低级水平的软件技术书籍,高级水平的却没有几本。现在各地成立很多软件学院,但是由于教学水平低,不可能培养高级软件人才。”

  “不久前微软公司宣传说要为我国培养两千名软件设计师,这种愿望我们表示欢迎。但我认为培养高级软件人才还要靠我们自己。”其实内行人都明白这一点。微软公司评定的微软十大杰出软件工程师中,几乎没有微软公司培养的人才,这些人物早在加盟微软之前就已经功成名就。微软中国研究院招聘了不少中国培养的一流软件人才,其现任院长也是原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培养的高才生。在美国,不久前微软还招聘了一位擅长C++的软件人才。也许WindowsXP的设计师是唯一微软公司“自己培养”的软件设计师,然而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承认,在加盟微软之前他就是苹果公司Mac操作系统的发烧友。这些简单的事实说明,微软擅长“引进人才”而非培养人才。

  中国软件业的机会与挑战

  “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机会在哪里?” 记者的问题再度转向未来。

  “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中国软件业的春天已经来临。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市场,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使用计算技术,对软件个性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为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第二, 世界软件业发展趋于国际化、全球化,中国用户群的迅速增长,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可能最终动摇Windows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三,美国Accenture公司有一句广告语:2007年,中文将成为网上最成熟的语言。中文的国际化将为我国软件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例如在嵌入式软件领域,简单的汉化还不能解决问题,这里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不过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软件业还只是一株非常稚嫩的幼苗,却面临来自国际软件产业巨头的激烈竞争。我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我国软件业虽然已经有一定历史,但是真正按照软件产业的规律发展,却没有几年,所以对于软件产业的规律还掌握得不好; 第二,我国的软件企业迄今为止还没有走出计划经济,无论从企业文化、人员构成还是管理体制都是如此。国家对于软件业的投入也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路子走;第三,‘投入十家成功一家’的风险意识在我国还不能被普遍接受,通常是投入一家就要求成功一家。现在许多真正做软件的企业正在苦苦挣扎,甚至难以生存。例如,我曾经参与我国的CAD应用工程,国家在此项工程的投入力度很大,但是最终没有形成能够与国际CAD厂商抗衡的软件产业。”

  正如记者与其他软件专家的交流一样,戴总的这段话已经超出了技术瓶颈的范围。这种现象引人深思。笔者不禁想起我国软件开发史的一段故事: 当年我国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Unix操作系统,测试版提交后,一位博士后兴致勃勃地要参与测试,装上以后却发现这套系统不支持鼠标,他很懊丧地放弃了测试。在这个故事里,对鼠标的支持成为“技术瓶颈”,大大降低了软件可用性,从而限制了测试用户的数量,最终也限制了实际用户的数量。然而,这一“技术瓶颈”只是技术问题吗?显然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参与此项工程的研究人员的第一出发点是完成研制任务,而不是满足用户需求。

  作为应用软件领域的老大和老二,竞争最为激烈的SAP和Oracle都在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地。据国外的市场调查机构AMR预测,在2005年,商业软件领域排名前5位的公司将瓜分整个行业74%的收入,而1999年这个数字仅仅是59%。

  SAP称甲骨文收购是在搅浑水 巨头之战升级

  Oracle2005年的全球业绩为118亿美元,比2004财年增长16%,据称这是过去16年当中最好的一个财年。

  SAP北亚区总裁西曼更是喜笑颜开:“我们的第三季度业绩非常出彩,亚太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全球本季度销售额达到了20亿欧元。”

  作为应用软件领域的老大和老二,竞争最为激烈的SAP和Oracle都在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地。据国外的市场调查机构AMR预测,在2005年,商业软件领域排名前5位的公司将瓜分整个行业74%的收入,而1999年这个数字仅仅是59%。

  SAP要打败Oracle?

  两家竞争对手,一家在不断地兼并、扩张,另一家却依然温和地自我发展。

  一动一静,一个张扬、一个内敛,这正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Oracle和来自德国沃尔多夫的SAP二者的现实写照。

  Oracle的战术是不断地吞并,扩张自己的力量。9月12日,Oracle宣布以58.5亿美元收购Siebel System软件公司。至此,Oracle在两年内,连续5次收购,花费了190亿美元。

  SAP,30年来稳坐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头把交椅,对竞争对手的“大手笔”似乎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压力在去年底Oracle收购仁科时,SAP的全球CEO孔瀚宁说:“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对仁科进行收购,因为我们觉得这没有意义。”

  当Oracle再一次对Siebel下手时,SAP的首席执行官Hennig Kagermann的言论是:“潜心打造业务者总归要打败收购充大者。”

  记者把这个问题抛向西曼,他更为轻描淡写,“从个人来讲,没有什么压力。但既然是市场当中发生的一件事情,也要引起警觉,因为我们要及时了解市场当中发生的变化。”

  Oracle能否“Off SAP”?

  不论SAP是否在意,几乎在Oracle的每一次并购之后,媒体都会关注SAP的行动。事实上,SAP也总会乘此机会抢夺一些被并购公司原先的客户。

  从今年初开始,SAP就推出“安全通道”计划,通过向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技术、维护服务、投资保护和路线图使其直接过渡到mySAP ERP或通过SAP NetWeaver平台整合其现有系统等优惠措施吸引仁科的客户。Siebel被收购后,更是如此。

  Oracle自不甘示弱,索性推出“Off SAP”的计划,向SAP的客户们喊出“是时候脱离SAP了”。这个计划也被业内称为软件业最为赤裸裸的竞争策略之一。

  SAP的年收入为78亿美元。不断扩张的Oracle的年销量已接近120亿美元,当然其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数据库及中间件,应用产品只占其收入的16%。

  光是收购仁科和Siebel两家公司的数额,就已经超过Oracle的年收入,但却并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原有的客户反而流失严重。

  以专注于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的Siebel公司为例。在2004年时,SAP占CRM市场的51%,等于Oracle和Siebel之和。根据Gartner公司的预测,到2005年底,SAP的CRM会增长13%,达到64%。

  “竞争对手不断的并购行为让我们的生意更好做了。”西曼说,稳定性是客户在选择应用软件时最为在意的因素之一。

  今年第二季度,SAP签下了中信实业银行这个大单。西曼回想起,当年在金融行业,仁科也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在有并购传闻之后,已经有六家银行签约了SAP。

  易观国际分析师王涛则认为,软件行业的并购都很容易出现客户转投竞争对手的现象,因为它在短期内人员、产品等方面的变动会比较大。但Oracle也确实通过买入其他公司,在技术、客户实力方面大大增加,市场的潜在能力得到提高。

  “后期就要看Oracle如何整合,利用聚合效应了。”

  迥异的战略

  不论市场对于Oracle的并购持什么态度,它早在一年前就宣称自己要做大而全的公司,底层数据库、中间应用平台和应用软件,一个都不少。傲慢的拉里?艾里森表示希望5年之后,只剩下SAP这一个竞争对手。

  SAP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却一直坚持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干,即使有小量的收购,规模也很小。它更喜欢的是合纵连横,借势扩张。

  今年,SAP与微软达成一项意义深远的合作:双方共同开发和销售一款名为“Mendocino”的软件,微软的office软件和SAP的商务应用软件将能很轻松地进行切换。

  9月27日,SAP公司宣布与惠普、戴尔等巨头建立合作关系,以进一步拓展其NetWeaver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的“企业服务架构”(ESA),被业界看作SAP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向市场。

  英特尔也是该平台的技术合作对象。SAP甚至拉来了Sun,这家Oracle在全球为数不多的紧密合作伙伴之一。

  Oracle指责NetWeaver并没有被独立软件商和第三方认可,该公司的主席菲利普斯说,“我们已经有市场上认可的标准体系结构。”

  无论如何,中国区业绩的好坏与否都对二者有巨大的影响。2005年Oracle的财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它的第三大业绩贡献区域。SAP中国区虽然目前只占全球销量的1%,但近些年的平均增长幅度已达到50%。

  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这些将成为未来SAP与Oracle争夺的关键词。“但他们目前本土化还不完全,尤其是‘汉化’还不充分。”王涛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oracle,工作,测试,crm,SAP,微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