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d main()
{ char *p = new char;
cin>>p; cout<<p[2];
delete p;
}
在以上代码中,如果你输入:abcd,那么如你所望,你会看到"正确"的输出"c"。但是会有错误提示出现:
Debug Error!
Program: test.exe
DAMAGE: after Normal block(#64) at 0x003429f8
更离奇的是,如果将代码改为如下的代码:
void(){char *p = new char;cin>>p;cout<<p; delete p;}
如果只输入一个字符a,那么依然报错。是不是奇怪,分配了一个字符,输入了一个字符,那么错在哪里? 注意,最开始那行Debug Error!说明这是在Debug编译模式下才有的提示,如果你换到release频道,那么此提示不再出现,你成功得到了"c",仿佛程序一切正常。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如果去掉delete p这条语句,这个运行时错误消失了,甚至你在debug模式下也看不到这个提示。 问题何在?
以前我遇到过这种情况,分析后归结为一个结论:在debug模式下系统有一定的机制侦测到内存的非法访问。然后就放过这个问题。这个结论说了等于没说,关键在于,这种机制的具体运做过程。这次我下了狠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决定追进源代码里边去。 把编译环境设置成debug模式,很显然,问题出在delete p上,在这条语句设置断点,按F5,程序运行到这条语句前自动暂停,然后按F11。
Welcome to the Source Code World!
首先来到DELOP.CPP文件中,这个文件短小精悍,只有一个函数
void __cdecl operator delete(void *p) _THROW0() { // free an allocated object free(p);}
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那就继续追进free(p)里。 不一会,我们追到了DBGHEAP.C中,你从文件名可以看出,这是在debug模式下才能进入的文件。
最后在_CRTIMP void __cdecl _free_dbg(void * pUserData, int nBlockUse )中的这条语句
if (!CheckBytes(pbData(pHead) + pHead->nDataSize, _bNoMansLandFill, nNoMansLandSize)) _RPT3(_CRT_ERROR, "DAMAGE: after %hs block (#%d) at 0x%08X.\n", szBlockUseName[_BLOCK_TYPE(pHead->nBlockUse)], pHead->lRequest, (BYTE *) pbData(pHead));
前受阻。 是不是觉得这这模块巨可怕,呵呵,静下心来,很简单,因为有if存在,那么CheckBytes()一定是执行某种检验,如果检验失败,调用_RPT3()函数 在MSDN中,对_RPT函数族有这样的解释:
Track an application''s progress by generating a debug report (debug version only).
_RPT3的作用就是产生一个错误报告。
好了,知道了这一点就足够了,它对我们来说没什么意义了。那么只剩下CheckBytes了,深呼吸几口,好了,让我们进去吧。
static int __cdecl CheckBytes(unsigned char * pb, unsigned char bCheck, size_t nSize) { int bOkay = TRUE; while (nSize--) { if (*pb++ != bCheck) { _RPT3(_CRT_WARN, "memory check error at 0x%08X = 0x%02X, should be 0x%02X.\n", (BYTE *)(pb-1),*(pb-1), bCheck); bOkay = FALSE; } } return bOkay;}
你看到了,这个函数只调用了_RPT3,再也没有其他的调用,看来,我们到头了。 下面是微软的程序员为这个函数写的注释的一部分:
*Purpose: * verify byte range set to proper value*Return: * TRUE - if all bytes in range equal bcheck* FALSE otherwise
再明显不过了,这个函数检验一定范围的位是否设定为了正确的值(就是传进来的那么bCheck),如果正确,返回bOkay=TRUE,否则,返回bOkay=FALSE. 都挖完了,再也没有任何有用的信息,我们仍旧不知道微软是如何进行校验的,眼前依然一片黑暗。如果还有黎明的曙光,那么只能从传入的参数身上发出,呵呵,它们三肩负着我们的厚望啊。看看第一个参数unsigned char* pb。 if (*pb++ != bCheck)这条语句告诉我们要将pb所指内存地址的指与bCheck比较,那么我们还有最后一线希望:直接监视内存。
还记得我们在delete p;前设的断点吗?好,让我们重新开始调试,按F5,从控制台输入"abcd",然后到这条语句前停止了,查看变量p的值,是0x00342c40,那好,打开vc监视内存的窗口memory,我们查看这个地址的值:
此后的内存情况不再用图片显示。只用红色标志的内存表示发生了变化的内存。
看到了吗?你的宝贝"abcd"乖乖地躺在内存中,其后跟了一个0x00,那表示''\0'',字符串结束标志。一切都很正常,到底哪里出错了?难道是delete p用错了,而应该用delete[] p?try it,你会发现依然有相同的错误。
从这段内存中仍然看不出问题,仿佛一切风平浪静,其实是我们来晚了,在delete p前,内存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一次重新进入程序,这次我们从一开始就监视内存。
00342C40 EE FE EE FE EE FE EE 铪铪铪.
00342C47 FE EE FE EE FE EE FE .
这是char *p = new char,执行前的内存。下面是执行后的:
00342C40 CD FD FD FD FD F0 AD 妄 .
00342C47 BA 0D F0 AD BA 0D F0 ..瓠...
看不出什么问题,再往下执行吧:(cin>>p, 这次我们输入ab)
00342C40 61 62 00 FD FD F0 AD ab. 瓠
00342C47 BA 0D F0 AD BA 0D F0 ..瓠...
ab正确地放进了内存中,而且你可以看到cin还体贴地在ab后为你放了一个''\0''
还是没有什么问题?再往下走就是cout<<p了,它不会改动内存,再往下就到了delete p,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没错,就是这一步,静静的内存中早已经翻江倒海。
还记得static int __cdecl CheckBytes(unsigned char * pb, unsigned char bCheck, size_t nSize)中的bCheck, nSize吗? 如果当初你也监视变量的话,会发现bCheck = 253, nSize = 4。这就是这个内存侦测机制的命门。小时候喜欢看武打片,有一部叫做〈鹰爪铁布衫〉的,当时令我如痴如醉啊,看过的人一定还记得最后杀那老头的时候是先在他天灵上一拍,接着再在裤裆上捏一把,呵呵,bCheck就是天灵,nSize就是裤裆。
把253转换为16进制,是什么,没错,是FD。呵呵,别忙往下看,想一想,你找到真相了吗? 再看一眼char *p = new char执行后的内存,你发现了什么?p指向0x00342c40那个字节的值为CD,这是属于你的内存,看看后边跟的是什么,不多不少,恰恰是4个FD,恰恰是nSize个bCheck!
这个侦测内存非法访问的机制现在已经被我们开膛破肚了。微软在你申请的空间后加上四个FD,如果你访问了你非法访问内存,那么这些内存的内容将被改变(有一个问题我没有解决,我不知道FD代表什么,望知道的兄弟教我),在delete时,将检查由new产生的''\0''结束符后是否有连续四个字节都是FD,如果有证明没有发生非法内存访问,如果没有,那就该让_RPT3老兄出马了。
对于
char *p = new char;
cin>>p;cout<<p;
delete p;
这段代码,如果只输入一个字符a,cin>>p执行后的内存为
00342C40 61 00 FD FD FD F0 AD a. .
00342C47 BA 0D F0 AD BA 0D F0 ..瓠...
虽然你只用了你申请的内存,但是cin为了讨好你给你加那个''\0'',覆盖了一个FD,这样,delete时照样报错,如果你这样做
char *p = new char[2];
那么cin>>p后内存为
00342C40 61 00 FD FD FD FD AD a. .
00342C47 BA 0D F0 AD BA 0D F0 ..瓠...
那么程序将不会报错。 四个FD就是内存的生死疆界,超过这个疆界,呵呵,听见远方传来的崩溃的声音了吗? 到此,一切真相大白,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最后定位到代码
ans = new int[size_a+size_b]; // 动态分配数组空间
delete [] ans;
一把delete [] ans;删掉程序就不弹出错误,这是为什么呢??
错误原因:
因为对内存的操作越界了,超出所分配的内存的边界。
解决:
增大分配的内存!
e.g.
ans = new int[size_a+size_b +1 ];
或者加到自己适宜的大小,问题即可解决...
总结:
对内存的操作要细之又细,new完后要delete,操作时不要越界(包括向前越或向后越).......
heap corruption detected: CRT detec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wrote to memory
错误的现象是这样的:
在程序的开始处我申请了一块内存,中间对其进行了一些操作,在程序结束处,释放内存的时候,引起错误:
HEAP CORRUPTION DETECTED:after Normal block(#***) at 0x****.CRT detected that application wrote memory after end of heap buffer.
错误原因:
以对内在操作的过程中,所写的地址超出了,所分配内在的边界
解决办法:
在可能出错的代码处,使用_CrtCheckMemory进行检测
比如:
int* p = new int[2];
*(p+2) = 1;
_ASSERTE( _CrtCheckMemory( ) );
简单内存调试技术
一 检查内存泄漏
添加以下语句:
#define CRTDBG_MAP_ALLOC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crtdbg.h>
以上代码第一行的作用是:输出调息信息的同时输出一些附加信息,例如分配该泄漏内存块的代码所在的文件名、行数。第二、第三行将 malloc 和 free 函数映射到“Debug”版本_malloc_dbg 和_free_dbg,以跟踪内存分配和释放。此映射只发生在调试版本。Release版本使用普通的 malloc 和 free 函数。
程序退出时调用_CrtDumpMemoryLeaks()输出调试信息到VC的调试窗口,也可以设置一个标志,让程序退出时自动输出调试信息,如下所示:
_CrtSetDbgFlag(_CrtSetDbgFlag(_CRTDBG_REPORT_FLAG )|_CRTDBG_LEAK_CHECK_DF)
有时程序泄漏信息没有文件名和行数信息,例如:
Detected memory leaks!
Dumping objects ->
{52} normal block at 0x06AC2C88, 1234 bytes long.
Data: < >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Object dump complete.
上面的{52}表示该内存块的编号,大多数情况下是固定的。可以将该编号传递给 _CrtSetBreakAlloc以创建一个断点。执行将恰在分配该块以前中断,您可以向上追踪以确定哪个例程执行了错误调用。接着退出程序,观察"输出窗口"的内存泄露信息,验证实际内存分配的编号是不是和预设值相同,如果不相同,说明刚才的断点是无效的,需要尝试其它编号再次跟踪。
二 内存操作越界检查
有时出现内存操作越界,这时可以借助_CrtCheckMemory函数校验所有已分配内存块的有效性(例如内存块两侧边界是否被改写),通过在所有可疑点插入以下代码,定位发生内存越界的代码位置:ASSERT(_CrtCheckMemory());
同时也可以配合使用_CrtSetDbgFlag函数设置_CRTDBG_CHECK_ALWAYS_DF标志,这样每次分配/释放内存时,系统会自动调用_CrtCheckMemory,有助于快速捕获内存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