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Cache最基本的一些东西



Http的Cache机制总共有4个组成部分:

Cache-Control: max-age=N(seconds)
Last-Modified: Date, If-Modified-Since: Date
Etag: "xxxx"
Expires: Date

它们都存在于Request或者Response的Header中

按照作用来分可以分为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

浏览器端:
注:刷新都会无视浏览器端的Cache

Cache-Control: max-age=N(seconds)

Expires: Date

Cache-Control的max-age优先级高于Expires(至少对于Apache是这样的),即如果定义了Cache-Control: max-age,则完全不需要加上Expries,因为根本没用。例如:你在浏览A页面时,A页面加载了一个名为B的JS文件,该JS文件的Response Header中有Cache-Control: max-age=60,如果你再访问任何其他用到B文件的页面时,60秒内浏览器完全不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直接使用Cache中的内容。60秒以后,Cache失效。想每一次都发送请求,则max-age设为0

Cache-Control在Apache中的设置为
Header set Cache-Control "max-age: 60"

Expires是相同的功能,不过参数是个绝对的日期,不是一个相对的值

Header set Expires "Thu, 15 Apr 2010 20:00:00 GMT"
如果使用mod_expires.so也可以根据相对值计算出绝对值

服务器端:

Last-Modified: Date, If-Modified-Since: Date
ETag

继续刚才上面的例子,当max-age超过以后,浏览器会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在B文件上一次的Response Header中会带有Last-Modified: Date,这时新请求的Header中会有If-Modified-Since: Date。服务器端在收到请求后,将B的最后修改日期和Header中的日期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则说明B没有被修改过,返回304 Not Modified,否则返回200和B的内容

如果只设置了Last-Modified而没有设置Cache-Control,则不同浏览器的表现会不同: 1. IE中也许有个默认的非常大的max-age或者压根就是无限,服务器端修改的内容,IE中不会反映出来 2. FF和Webkit请求的比较随机,貌似刚刚变更后请求的会比较频繁,然后逐渐放大请求的间隔,但是服务器端修改了内容,我还没试出来浏览器不更新的...

Etag和Last-Modified也是类似的,只不过检查的不是最后修改的时间,而是被请求内容的Hash

Etag和Last-Modified在Apache中默认都是打开的,关闭的方法是

Header unset Etag
Header unset Last-Modified

综上所述:

对于静态的内容:如果引用静态文件时可以根据文件的修改时间生成动态的文件名,并rewrite到实际的文件,则可以设置max-age: 5184000(2个月,其实可以更长,比如1年),这样的话可以省去大量的http请求。否则的话,只能设置Last-Modified(或者Etag,Etag估计比较耗cpu) + max-age: 0,则每次都会发送请求,并且大多数会得到304 Not Modified

对于变更不频繁的动态内容:可以在response中加上Cache-Control: max-age=0 + Last-Modified(ETag),可以让很多200的请求变成304的请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apache,cache,浏览器,IE,webk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