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收购MM后可能的产品改变[自蓝色理想]

名词简称
PS=Photoshop/AI=Illustrator/GL=GoLive
AE=AfterEffects/LM=LiveMotion/AS=Atmosphere
DW=DreamWeaver/FW=FireWorks/

首先Look清楚,我说的是可能,如果将来没有发生也别怪我。

从这次Adobe突然收购Macromedia的行动来看,其实是早有预谋的。

Adobe在看到MM产品线不断丰富和完善之后
终于使出了屡试不爽的招数:收购。
和Adobe历史上的N次收购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品牌全线收购。
而不是类似Photoshop、GoLive那样只收购产品

作为玩图像出身的Adobe,在经历了巅峰状态的迷茫之后
一个FireWorks让Adobe突然意识到网页出版的潜在市场
于是开发出了界面上遵循PS,附加了切割和制作GIF与HTML的ImageReady
并且将两者捆绑销售,为的就是稳住PS的广大使用群,不至于选择FW去制作网页
这点在国内看来似乎很不成理由,但在国外软件是需要购买正版的
因此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来说,都不想另外花费去购买FW

同时Flash媒体格式的出现和流行令Adobe非常不爽
这是其从未涉足的领域,被别人抢了先机
就如同MS在浏览器上被NS强了先机一样
Adobe很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压SWF格式
于是推出了SVG媒体格式,并且在一系列软件中附带SVG Viewer
我想很多人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安装了SVG浏览插件吧
SVG格式设计先进,与JvavScript交互性强
但我个人认为开发工具的滞后影响了该媒体格式的发展
输出SVG格式并不复杂,AI等软件就可以做到
但要想做到类似SWF般简便易行的多媒体效果却始终令人不知从何入手
其宣称的与JavaScript的良好交互性也因为缺少中间界面软件而如同虚设
因为Adobe的用户都是一些图像工作者,对于脚本和编程基本都是一窍不通
JavaScript的语言结构对他们来说形如天书,形如壁垒
在这方面同样基于JavaScript实现交互功能的AS就做得不错
还有GL也是,这些图像工作者可以凭借与PS相类似的操作去完成3D和网页的制作
现在看来,Adobe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只是在测试和修正SVG格式
估计Adobe将为SWF格式注入SVG的特性

AE的成功不可否认,Adobe也借此形成了其在流媒体领域的风格
就如同在平面领域都是PS/AI风格一样
而基于同样界面的LM一推出就定位为Flash的替代者
不可否认LM秉承了AE的流畅操作方式,与PS、AI的文件兼容也极大地方便了PS使用者的过渡
但难与以已成燎原之势的Flash竞争,即使是PS的使用者也已经大部分在使用Flash制作网页媒体
LM是一个迟到的武士,这个迟到注定它风光出场后便无人搭理

后来Adobe在推出LM2.0之后,突然中止了LM的开发,自此LM从Adobe的产品线上销声匿迹
原先的产品页面只是说明了将把LM的功能融入到其他软件中
由此看来,Adobe的这个行动很可能就是为了收购MM之后不会同时存在两个针锋相对的产品。因此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以准备容纳MM。
由此算来Adobe蓄谋久矣,我记得LM是在快两年前就停止了

在网页制作软件方面,MM的强项是DW,Adobe与之相对的就是GL了
GL的前身是CyberStudio,只出现在MAC平台,并很快占据了MAC平台的网页制作霸主地位
这引起Adobe的侧目并将其收购,改名为GoLive并发布运行于PC的版本
因此GL在PC平台一发布就已经是4.0版本
Adobe原先将GL定位于图像设计师利用网页发布作品
因此在界面设计和操作上简单,但功能强大
尤其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拖拉定位线概念的使用(AE上也有其身影)
在其他方面GL也都做得很好,包括将色彩和站点结构作为管理项目等,都是首创的理念
不过由于移植自MAC平台,因此在PC平台的版本不是很稳定,这个情况到了版本6才有所改善

要说GL的失败之处,我认为是策划者保守呆板,在一些小细节上冥顽不化
早先的浏览器有IE和NS之分,两者对于一些特殊效果的定义方式也不一样。比如IE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浮动层半透明和嵌入框架iFrame
而NS就不允许,美其名曰追求稳定,其实就是一种与早年的苹果相同的固步自封
而GL的开发者一定属于早期的NS用户,抱着对NS的感情和NS标准的幻想,不支持IE的专有属性
这使得制作者在实现类似浮动层半透明效果的时候,要输入代码。这无疑令很多人感到不便。

以GL的引擎而言,实现这样的功能实在是易如反掌。但开发者偏偏不做。
这给人感觉就如同在动力强劲的BENZ跑车中安装了一张板凳作为靠椅一样。

可以说,GL的严谨使它丧失了灵活性,NS标准的没落和IE标准的兴起使GL宣称的稳定性变得毫无意义。
所谓稳定性就是指使用了IE专有属性的网页在NS上将不正常,可现在全天下都是IE了,又有谁去顾及与NS的兼容呢?

与之对应的是,DW虽然源自于GoLive,但其更早在PC平台推出产品。其广泛易用的特性使其迅速成长。
在新手领域占领了很多市场。并且开发商重视中国市场,发行中文版。与Adobe明显的放弃中文市场形成强烈对比。
因此国内几乎全部的新手都选择了DW作为网页制作工具。各种脚本插件也广为流传。

而Adobe因为中国、印度盗版猖獗而只看重欧美和日韩的市场。
尽管在那些地方GL还处于优势,但照此发展下去,在中国、印度版权保护逐步完善之后,DW使用群已经形成世代接力的垄断局面,中文版的GL又要有一场硬战。
所谓世代接力就是从新手到老手都使用DW,一系列教材、作品、展示、宣传等都针对DW。
这一切难题,在收购了MM之后自然就不必去面对了。

Adobe看到MM在网页数据库方面的努力,于是为GL加入了数据库功能
由于Adobe其自身并没有专注开发,实际上是购买第三方的版权作为模块加入GL的。
这使得相应的服务和支持鲜少,也使得数据库组件在使用上和GL有些脱节,这些造成GL的数据库引擎不为人所知
也许也是早就在为收购MM做准备,Adobe在新版本的GL中取消了数据库组件,并且在操作界面上兼容了DW的方式(竖向工具栏、分栏调板)
这样看来,Adobe将会把DW成熟的数据库技术融入到GL中而保留GL现有的界面和操作方式
而使用DW的用户群将来也许就见不到DW这个名称了,不过可以放心的是他们完全可以平滑过渡到GoLive,并最终遵循Adobe统一的操作风格。
因为DW本来就有许多与GL相似的地方,加入了GL优秀的理念之后,新的软件将更为成熟并且呈现Windows般的垄断局面

至于MM在其他一些尚未形成势头的产品,Adobe将延续开发下去,并作为模块或插件分别融入到相应的拳头软件(PS、AI、AE等)中

总而言之,回想起来,Adobe在很久以前已经安排好了收购MM之后的产品结构:

1,媒体领域,没有前途的LM被清除,Adobe将会继续发展Flash,并使其加入到Adobe设计体系中(如文件格式共享、剪贴板传递等)

2,网页制作领域,从GoLive被保留并已经有了CS2版本的发布计划,且在界面上兼顾DW操作者习惯的情形来看,GoLive主体将被保留,而DW的数据库部分会被加入其中。
未来的GL很可能效仿原先的DW,分为制作版本和数据库开发版本。
其实在GL CS版本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一种专门进行网页更新之类用途的使用方式:GoLive CO.版本。
CO.版本安装大小与普通的GL相同(安装文件相同,只是用序列号加以区别),但启动后只能打开站点的更新项目(文字、图片、链接等)进行改动而无法进行网页设计制作。
这常用于团队合作之中。一些人负责架构网页,预留下可更新的资源,然后交给专门负责更新的人员根据所留资源进行更新。

3,图形领域,PS是肯定不会被FW取代的了,因此最可能的方式就是FW取代ImageReady,或两者全部整合入PS,将PS变为一个可制作动画和简单HTML的软件。
不过这需要Adobe加强PS的矢量功能,长期以来处于软件定位(避免挤占AI)的考虑,Adobe一直只提供PS很少一部分矢量功能。

4,排版领域和音频领域应没有多大变化,Adobe最多为现有的排版或音频软件加入一些输入输出插件。

5,数码视频领域中,Adobe可能为AE加入一些Flash的特性。

6,数据库领域,Adobe很可能开发出一套基于MM现有基础之上的数据库应用产品。

Adobe在CS版本中附带的版本管理器Version Cue是为了在各个软件中实现易用的文件存储和共享,比如作品的改动不必每次都单独存储一个文件,使用版本管理器可以记录一个文件的多种状态。这个功能的开发也许是为了解决与MM系列文件格式的兼容和共享问题,这样双方的软件内核就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动。

当然,这样的产品合并对我个人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在我的著作《大师之路》中不必再为如何兼容两者而迷惘。而使用GL来实现PS作品的网页化是完美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IE,软件测试,Flash,Ad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