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理工chinaren论坛
北理工的葬礼
北理工,躺在那里,64年后,终于很久没有了声音。
北理工—一个和很多学校一样曾经辉煌过的名校。很久没有了声音。
北理工—一个从延安诞生的中国缔造的第一个理工科大学。很久没有了声音。
北理工—风风雨雨走过了64个春秋。终于很久没有了声音。
2000年9月,北理工60华诞。
中国的第一枚火箭从这里研制,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这里诞生,中国的坦克、导弹……
站在前排的19位将军,10余位院士;从这里走出的国家领导人、曾庆红,若干位省长以及部级领导干部,许多走向各个岗位并且建立功勋的科学家,足以使热爱这所学校的人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联合声明,将筹巨资建设这所学校,走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4年后,我们从媒体听不到她的声音,看不到她的身影。
我的母校很久没有了声音。
你们可曾知道,她去向了哪里?走向了何方?
70年代初,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北京工业学院”的名声与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可以摆在同一个圆桌。
90年代后,清华、北大已经走出了北理工的视线。
北理工在军工界、兵器工业部,就在15年前,曾在哈工大、北航和南理工七校中领衔鳌头。
如今,她已经看不见了,逐渐走出了舞台。
很久没有了声音。
90年代初,有一任校长,看到了市场经济的哗哗白银。
那个时候,北理工擅长兵器、军工,但是兵器、军工稳定,没有钱。
那个时候,北理工校风严谨、基础扎实、文化深厚、定位明显。
北理工决定和市场同步了,义无反顾。
它痛苦地改革、改制,悄悄跟随在那些市场精英背后,那边的老大有清华、北大……
因为先来后到的关系、因为手熟的关系、因为种种关系。
它只是一位小弟。因为大家知道他姓“军工”。
很久不见它的声音。
10年过去了,走来了一位校长。决定军工、市场一起抓。
跟随市场、一切满足市场就业需求。
北理工当年6000人不到,变成了8000,12000,14000,20000……
整个院子在围绕着这个中心转动。
有位教授可以按照需要带80多个研究生和博士生,骇人听闻。
同为校长又是教授的他在学生毕业前夕,竟然不认识自己的学生。
很遗憾。
当年的北理工看不见了。
掩盖在高楼中,掩盖在逐渐老化的那一代教授中,掩盖在被水泥和新草覆盖的地底下。
校长带领着领导人看看新校园:这是我们的变化!
校长带领着领导人看看学生:这是我们的规模!
校长带领着领导人看看科技园:这是我们的孵化器!
北京大学有,清华大学也有,北理工当然要有!
很遗憾。
北理工越来越靓,声音越来越弱。
北理工已经没有什么了,几棵遒劲的松树孤独的站在陌生的院子里。
沉默不语。
有一天,军工开始火了。
科工委的圆桌上,大家讨论问题。
衣衫华丽的他,迟到了。
我看见北航、哈工大远远的在那里说话。
说些什么,听不清楚,瞠目结舌。
会场上有他没有他已经不再重要。
终于在走进那个门口。
彼此不再熟悉。
惆怅的看着她裸楼、无数次动过手术的躯体,她奄奄一息。
华丽的外表上,我看不出她和任何俗人的变化。
她已经没有了文化和肉体、没有了血脉和灵魂。
她失去了思想。
很久已经没有了声音。
北理工的那些在权者。
谈论着旧去的辉煌,拖延着死去的恐慌。
教授们恐慌。
博士们恐慌。
硕士们恐慌。
大家都在恐慌。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恐慌。
有一丝新绿,在破碎的躯壳中
在被学校整合和划分中折腾得没有死去的一丝新绿
在各个灰暗的角落,顽强的生存着
像一丝垂危时的亮光
生命摇曳着。
这是葬礼前夜的一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