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苦耐劳,但思维不活跃
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并综合其他同事的反馈,谈到对国内学生的看法是:很有钻研精神,能吃苦耐劳,但思维不活跃。国内的博士还处在工程时代,而不是做研究的时代。陈宏刚说:“我帮国内大学带的几个学生最喜欢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个范本。做工程可以这么做,做研究就不能这样。研究本来就是探索未知的东西,如果什么都按照规矩走,就难有创新和进步了。”
博士并没什么了不起,成功不完全靠聪明
“团结协助是必需的,尤其是在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去年在一流的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260多篇论文,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除了研究人员本身的努力外,就是因为有一大批幕后英雄。”陈宏刚说,国内有些学生在团队合作精神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部分博士,“太爱动嘴不爱动手”。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博士了,很了不起,一定要做主角,不喜欢做小事,认为要做就做大事。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解聘的第一个员工,就是一位博士:“我告诉他我们的工作就是做配角。他不高兴:‘我就是要做主角。’我以为可以慢慢改变他的观念,但后来一件事令我不得不解雇他,因为他抱怨每一个同事,说每个人都对他不好,有偏见。我只好告诉他不适合在这里工作。”
“博士并没什么了不起”,“心态很重要。”陈宏刚说:“清华的学生真的很优秀,但今天留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做得很成功的却没有几个。研究员们现在也喜欢去别的学校要人了,为什么?他们都认为清华的学生是最聪明的,但有时心不定,不踏实,可能有人以为自己了不起。你毕业于哪儿并不重要,在跨进这道门槛的时候,你可能比别人有优势,但跨进去后大家就在同一起跑线了。你们真的是最聪明的,但如果不能跟别人合作,不踏实,不能从小事做起,未来未必是最优秀的。成功不完全靠聪明,我们都认为清华的学生智商可能要高一些,情商不一定比别的学校学生高。”
首先要学的不是技术而是做人
“不守信用是国内学生比较普遍的缺点,”陈宏刚指出,国内部分学生一稿多投,写假推荐信的现象很严重。他去大学访问时,发现推荐信千篇一律,每一个人成绩都好得不得了。此外,很多学生与国外大学联系留学时都说好要读博士,到了国外后发现工作好找,觉得挣钱更重要,读了硕士就跑了。这使得国外很多大学都开始对中国学生说“不”。“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是我们自己毁了自己的机会1
有两位研究员措词严厉地指出:“国内的博士首先要学的不是技术,而是做人他们认为不管做什么,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只顾自己。”
毕业后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有博士生问陈宏刚:“我们从小就在学校读书,很少接触社会,很难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怎么办?”
陈宏刚说:“没有经历,怎么选择的确是个问题。我想问你们有多少人打算找一个工作就做一辈子?”无人举手。“既然没有人要一辈子做一个工作,”陈宏刚说,“那就去试。找工作的时候找一个自己感觉很喜欢的,干一段时间好就做下去,不好就立刻走。第一个工作不要看得太重,有些学生说要我在北京工作连户口都不提供怎么行。我问他:你这么年轻,为什么这么看重户口?”
另一位博士生问道:“当你已经从事一个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想再选择其他工作,可30多岁的人跟一个20多岁刚毕业的人完全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这时候转行是不是就不容易了?”
“我就是30多岁转行的,”陈宏刚说,“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时候已经被别人贴上标签了,很难转了。这就要看自己的心态,能否放下大博士的架子。你觉得自己是计算机科学家,还可不可以去一个一般的公司去做事,或者去从政,先从做个政府官员的秘书做起?我本人做完博士后之后开始创业,创业失败了,去了微软,刚开始做最底层的测试工人,这是本科生就可以做的工作。”
因为学的是数学而非计算机,陈宏刚在去微软美国总部应聘时曾两次遭到拒绝,后来虽被聘用也是在“临时工”之列——只要对他的工作不满意,随时可以走人。他最初负责的是测试工作——微软的所有软件产品在上市之前都要先行超负荷运行,以发现其中弊端,也叫“臭虫”,而陈宏刚的工作就是寻找“臭虫”。上班第三周,从来没学过软件的陈宏刚就发现检验小组使用的方法不是最好的,他凭着自己的感觉另辟蹊径,结果一周找到8个“臭虫”,此后每周30个、40个,而检测小组其他人只能找到10个左右。陈宏刚很快被转正并得到晋升。他说:“进微软几年,我几乎每年晋升一级,我没想去跳级,我只是喜欢它,喜欢的时候自己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他说,博士毕业后无外乎选择做研究或做研发、做管理、从政和自己创业。虽然清华大学的博士大多会做研究,但博士也并不一定都适合做研究,因为读博士很可能是因为社会原因或父母期望,无论做什么,最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样才会做到更好。
(来源: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