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作者 肃肃其羽 在 GitChat 上分享 「如何掌握苹果发布会 PPT 制作要点」,「阅读原文」查看交流实录。
「文末高能」
编辑 | 哈比
很高兴你能够参与这场 chat,在这场 chat 中,我将分享一些从苹果发布会 ppt 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技巧,建议你在学习文章前先大体浏览 2017 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的全程。
文章会以 Tips 的形式编写,总共 7 条 Tips。希望你能够有所收获。
文中所展示的苹果 keynote 图片均不是个人原创,如有需要请联系原作者购买(微信 arieswang2017)
你的观众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接受太多的信息,人们的短期记忆十分有限,这意味着你不能使用太多过于繁复的布局方式,这么做会使他们感到疲劳、迷茫,抓不住重点,不再愿意接受真正重要的内容。
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如果你认真看过苹果整场的发布会,就会发现其实布局方式无外乎下面 4 种
1. 全图型
这几乎是你能够在苹果发布会上看到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布局方式
优点:
简洁、舒畅
制作简易
拥有震撼力
阅读压力小
效果直观
表达中心明确
缺点:
在抽象概念上的表达效果远远不如文字
如果不能很好的表达中心思想,那么这页幻灯片将变得十分糟糕
2. 单一标题型
优点:
极度简洁(甚至超过全图型)
制作简易
信息点少,易于观众记忆
主旨明确
缺点:
有时会显得单薄
没有更多细节的情况下,大量使用会使风格显得单调
3. 大小标题型
大标题一般是具有震撼力的数据,小标题起说明作用。
优点:
小标题的说明有利于观众记忆数据的含义
继承单一标题型幻灯片的几乎全部优点
缺点:
风格尤其是配色会略显单调
4. 图片-说明型
优点:
比单纯的文字更生动,人们更喜欢看到图片
整体效果简洁。 如 Face ID 那一张信息其实很多,但是毫不凌乱,大多数时候其实根本不需要无用的修饰,只需要最简洁的排列
缺点:
有的页面信息非常多,适合做小结页;如果直接展示会让观众感到迷茫,且观众无法记住这些信息点
真正重要的元素并不多。喜欢极简的人经常爱说 Less is more,并不是因为它看起来很酷,而是因为只有元素数量减到最少的时候,人们才能完全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东西上。
这意味着它即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可以减轻阅读负担和制作难度。
想要达到极简状态的最基本方法就是:
去除所有不能直接影响核心内容的表达效果的装饰元素
用最少的文字 / 图片表达最多的信息(也就达到了所谓的 “少即是多”)
为了对比修改前后的风格变化,我们将下面的幻灯片修改成极简风格:
背景与内容无关所以去掉,水滴状的装饰物并不是核心内容,ABCD 的序号其实不影响阅读,文本框的背景无用大可删去,甚至不用写 “目录” 两个字——演讲者可以说出来。所以现在的幻灯片应该是这个样子:
经过简单的修改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有时横向排版更顺应人眼阅读习惯,加快人们的阅读速度:
当然背景不一定要用黑色渐变,这么做只是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也可采用活泼一些的背景色)。
注意,极简主义意味着 “极度简洁”,但说到底只是一种设计风格,并不一定非要使用(就像你可以用 Material Design 一样)。但任何 ppt 都必须做到基本的简洁 ,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好观众阅读成本(观众想不想看)。
这一点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下面这页 ppt:
苹果不会做成这样: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图片比文字生动、形象得多,图片更顺应人们的阅读习惯,不会令人感到枯燥难懂。
同理,如果把下面的国旗全部换成文字。
会是这样:
页面会显得乏味、拥挤。
信息看起来很多,人们的辨识速度和阅读体验就会下降,导致人们甚至不想寻找自己国家的支持的运营商。
这里可以看出图片 / 图表的另一个性质,人们会因为语言的限制而无法理解某些事物,但图片却不会 。
比如你扫一眼第一张图就会发现里面有中国,但对于英语不是很熟练的人来说,同样的时间看第二张图却不一定会发现 China,我认为这也是图片和文字最大的区别 。
但正因如此,图片被限制于用眼睛看到的事物中,也就难以表达深层次的、抽象的概念。例如表达 “Humanitarianism” 一词时,很难找到与之匹配图片。
这时折中的办法是对某些字母进行特殊的设计、处理,配合其他的图表来使 ppt 变得生动活泼。
这一点几乎是纯技巧性的,例如观察下面两幅图的区别:
可以明显的看出正负标题的字符间距发生了改变,“WATCH” 的字符间距由 0% 变成 6%,“SERIES” 的字符间距由 0% 变成 22%。
由此可见,适当地 拉大字符间距能够营造呼吸感。但所谓适当地到底是多少呢?因为字符间距如果过大会导致阅读速度的下降,反而失去了实用性,所以我建议你把字符间距控制在 -8% 至 25% 之间,如下图:
比如下面这页 ppt:
调大字符间距之后是不是效果非常明显。
这里要注意中文的逗号要特殊处理,因为逗号的间距本身就大,所以甚至应当适当缩短逗号的字符间距。
大体浏览苹果 2017 年秋季新品发布会的 ppt,我只发现 Helvetica、SFUIDesign、MyraidSetPro 3 种字体,并且这 3 种字体的风格都被很好的发挥、统一。
对于一场发布会来说,文字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就可以全部使用无衬线字体,这样做的效果正式、简明扼要。
而不是这样:
关于此,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如果文本字体十分难以阅读,会导致观众对产品本身也留下不好的印象,观众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件事很难做或者这个产品不好用。
衬线字体笔画连贯、粗细不一,而无衬线字体字形简洁、醒目,但单从可读性角度而言,只要不是修饰过多导致难以识别,用什么字体并无太大区别。
如果综合考虑,建议你的标题使用无衬线字体,因为这样会使观众一眼看到重点。
有的人做 ppt 时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要把页面填满,添加了许多无用的装饰物,否则就会觉得空虚、不饱满。
其实一定的留白并不代表 “空无一物”,正相反,留白本身就是一种填充。
留白也被称之为 “负空间”。适当的留白能够营造呼吸感,让观众把视线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东西上,一定程度的减少阅读压力,让页面显得干净、整洁。
而不是这样:
发现规律有助于快速处理时刻接受的大量感官信息,即便本没有规律,人眼在观察物体时也会尝试创造规律。例如下图:
你会不自觉的将 6 个小球 “看成”(或者说 “分析成”)两个一组的组合,但在下图中
你的大脑并不会作出任何” 分组 “。
在这两幅图中,6 个小球的形状、大小、颜色均没有任何改变,只是每个小球之间的相对距离发生了改变,也就是留白的变化,可以被用于引导观众的思维,自然地划分模块、区别内容。
同理,如果你的留白十分诡异或者根本没有规律,就会使人们感到厌烦。
而这个 “规律” 从本质上来说是指相邻物体必然相关的人脑思维定势上,而且通常来说,左右相邻关系比上下相邻关系更紧密。在设计 ppt 时要格外注意。
如果背景图片与文字颜色相近,或者背景颜色较繁杂,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对背景进行处理
在背景上加一层半透明蒙版可以起到加强对比、突出重点的效果,使得文字部分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背景虚化同样可以突出前景内容,苹果从 iOS7 开始大面积使用高斯模糊的新手法。
蒙版通过降低背景图片明度来增强与前景色的对比;就像我们在手机摄像头上追求的背景虚化一样,背景模糊会使观众视线自然聚焦到前景,是实现自然过渡的手段之一,并基于此突出重点;
蒙版可以给出更多细节信息,而模糊则不能;
蒙版用于强调前景内容,趋向于 “说明”;模糊则趋向于 “融合”、“过渡”,强调前景内容和背景内容的联系。这也是苹果之所以在这里用高斯模糊的原因——不希望弱化现实中的 HomeKit 和手机上的 HomeKit 的显示关系、效果。
现在很多人做 ppt 习惯性地加入大量的动画,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要有动画
暂且忽略上面这页 ppt 的配色、布局,并不是每段文本都需要飞入、浮入等动画,而且文本是直接跨过边框进入的,完全忽视边框的存在,与平常人们的思考方式相违背。
苹果发布会的 ppt 并不是因为动画多才广受赞誉的,而是因为每个动画都恰到好处,将动画的优势发挥出来。过多的 “可怕” 的动画会导致页面混乱,搅乱观众的思维,甚至让人们感到不耐烦。
动画的本质是元素与元素、页面与页面之间的过渡、引导。
并不是 ppt 的必备或主要的构成部分,反而仅仅是润色原本的框架,制造、放大、完善原本框架的细节、魅力。其被设计的根本目的是 “锦上添花”,不能因为某些 “华丽” 的 “特效” 而使其喧宾夺主。
每个动画的使用动机必须明确。
动画的使用场景应该被严格限定在以下 2 个场景中:
较为复杂的概念解释:单纯靠演讲者 “说” 已经无法表达或者十分难懂时,可以以动态形式展示给观众;
过渡:元素状态(位置、大小、填充等)发生变化时、幻灯片场景或气氛切换时的平滑过渡方式。从一个阶段逐渐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过程称之为过渡,并不是所有过渡都需要动画来完成,动画的使用应该十分吝啬,而且只有平滑过渡的动画,也就是合适的动画,才能保证过渡的实现,给观众带来惊喜、震撼,吸引他们继续集中注意力。
经常看到有人说 keynote 以复杂炫酷的动画著称(有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但其实和 ppt 一样,最常用的、最有用的动画仅仅是移到(ppt 里叫路径)、缩放(ppt 里叫放大 / 缩小)、不透明(ppt 里叫透明度)、划变(ppt 里叫擦除)外加一个神奇移动(ppt 里叫 Morph)而已。
通过这几个动画的组合,就可以完成绝大多数的动画效果,再加上零星点缀的 “华丽” 的 “特效”,就能做出一份高质量的 ppt 动画。
我们来详细看看苹果发布会 ppt 中的动画。
这里用到了神奇移动,能够自然地显示出重点强调的 3 个 App,包含了一种 “所见即所得”(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思想。
其逻辑是:当希望说明 iPhone 的某些 App 十分重要时, 让他们直接 “出来”,并让其他多余的元素消失。
你也可以这么理解:当时的演讲者(和 ppt 的设计团队)是这么想的:当我讲到 iPhone 的 3 个重要 App 时,我希望它们能够变得突出,并让其他东西消失。
而让它们变得突出的过程非常适合用简单的神奇移动来承接。这样简单、轻松的设计能够给人很舒服、自然、顺畅的感觉,又有一定的创造性、突破性(体现在打破 “边框” 的设定上,即 App 直接从手机里 “跳” 出来)。
这一段可能有点不好解释,甚至解释的比较混乱,但我希望你能懂一点:让思考变得 “直接”,想办法让 “变换” 变得自然,不用去管条条框框的限制,但又不能违背常人的基本思维,让人们觉得荒诞、奇怪。
上图也只是简单的神奇移动,但是就会显得很自然,并不 “可怕”。
比如下面这两页 ppt 的切换
苹果选择了这样的切换方式:
这个动画叫 “推移”,十分简洁、明了。但如果你用 “五彩纸屑”,效果就很奇怪。
为什么产品会变成纸屑飞走?这种动画看起来很酷,但是放在这里就显得不合适。同样地,如果是 “扭曲” 也不符合常理:
扭曲的效果让 3 个产品看起来像印在一张纸上,反而使产品失去了质感。
这里列出的 Tips 仅仅是关于 ppt 制作极小一部分。如果你对其中某一部分感兴趣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字体设计进化论》(刘柏坤)
《设计要懂心理学》(Susan Weinschenk)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只有好的演讲才能发挥 ppt 的真正优势)
近期热文
《机器学习数据预处理方法与技巧系统讲解》
《中小型企业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项目实践》
《GitChat 被恶意攻击引发的技术性思考:拒绝服务攻击》
《最简单的 Spring Boot 入门指南》
《作为面试官,如何考察工程师的软素质》
《谈谈 Java 内存模型》
《Jenkins 与 GitLab 的自动化构建之旅》
「阅读原文」看交流实录,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