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新战略要点

1实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原则

优势联合原则、互补性差异原则、认同原则、共享开放原则 ;

2现代农业特点

  1. 综合生产率高;
  2. 可持续发展;
  3. 高度商业化;
  4. 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
  5. 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6. 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7. 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8. 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
  9. 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3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

  1. 农业人才市场需求萎缩,优质生源不足 ;
  2. 学科专业设置条块分割;
  3. 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4. 产学研用”结合度不高;

4农业院校协同创新可以包括哪些

  1. 协同创新理念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
  2. 与中学协同:建立优质生源基地;
  3. 校企协同:强化“产学研用”结合;
  4. 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协同:建立农科教 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5. 校校协同:组建重大科技平台;
  6. 校内协同:整合校内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5农业创新经纪人在推进农业创新活动中的行动策略

  1. 尽力保持公正立场;
  2. 努力争取创新行动者的信任;
  3. 不断提高信息搜索和社会联接能力;
  4. 动员不同创新行动者集体协作建立创新网络;
  5. 通过适当机制推动现行政策体系变革;

6农业创新经纪人在农业创新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1. 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表述创新需求;
  2. 建立促进农业创新资源整合的创新网络;
  3. 通过多种策略推动资源整合与集成创新过程;

7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1. 主体功能交叉重复;
  2. 评价体系单一化;
  3. 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较差;
  4. 经费支持的强度、持续性不够;

8涉农企业吸引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1. 难以提供较高薪酬;
  2. 难以提供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优质平台;
  3. 社会声誉低,难以让高层次人才感到光彩;
  4. 偏处乡村、小城镇,不符合人们到大中城市居住生活的愿望;
  5. 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6. 当今农林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涉农企业的需要;

9涉农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因素

1.农业科研体制瓶颈:农业科研资源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导致涉农企业难以获得所需科研资源;
2.创新要素瓶颈:资金和人才等创新要素不足,导致涉农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创新要素支撑;
3.产学研合作瓶颈:产学研合作条块分割,涉农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4.支持政策瓶颈:多数政策支持力度过小、政策落实难或落实效率不高,导致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5.思想认识瓶颈:有些涉农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导致企业没有将农业科技创新放在最优先位置;

10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哪些

1.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2.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
3.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
4.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
5.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十一、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7. 数字农业的特点:①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②农业生产体系完善;③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
2.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我国数字农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突破了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实用的数字农业技术产品,建立了网络化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在农业数字信息标准体系、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大比例尺的农业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作物生长模型、动植物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农业问题远程诊断、农业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远程教育多媒体信息系统、嵌入式手持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数字化农业宏观监测系统、农业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应用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通过不同类型地区应用示范,初步形成了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和数字农业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促进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十二、涉农企业

所谓涉农企业,通俗地来讲,就是指一切与农业相关的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的生产、服务、加工、销售等活动的行业,泛指农、林、牧、副、渔、果、菜、桑、茶、烟等行业企业。
1.涉农企业的特点:①多种身份集一体;②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③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中小型涉农企业发展较慢;

十三、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向每一个公民提供的公共就业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平的,即首先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的机会均等。通过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平等的就业权,这是公民平等享有一切权利的基础。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差异和劳动力市场制度、规则不完善等带来就业竞争不平等,通过政府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来实现公平竞争就业均等化。

十四、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是指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到村(一般为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

第一书记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主要职责任务是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第一书记任期一般为2年以上,不占村“两委”班子职数,不参加换届选举,任职期间,原则上不承担派出单位工作,原人事关系、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党组织关系转到村,由县(市、区、旗)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

十五、扶志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脱贫的腰杆就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就会多起来。对我国“三农”问题早就有深刻调查研究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倘若缺乏主动脱贫之志气,再扶,有时也白搭。有的农民把政府发放的种子肥料等现金补助,款一到手先去赶场打一瓶酒喝了再提一瓶蹒跚回家。

十六、扶智

“扶智”,就是国家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实行“兜底”——乃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的智力化水平决定了富裕化水平,同样要靠社会化的合力来实现。其中,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诸如耕作、植保、农机、后加工等)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以至“互联网+现代农业”,增强他们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主导权、话语权,减少他们在生产中的盲目性,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正是培育新兴农民的唯一途径。

十七、为什么说我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十八、三权分置

“三权分置” 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三权分置”下,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既存在整体效用,又有各自功能。从当前实际出发,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核心要义就是明晰赋予经营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能。

十九、解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农业“五个新”都离不开创新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农业“五个新”都离不开创新驱动:1.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依靠科技创新;2.农业结构调整也要依靠科技支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需要创新;4.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探索要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5.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特别是使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和较高素质城市产业工人更需要创新。

二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1.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3.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一、比较发达国家和中国推广体系作用

发达国家:政府把推广体系作为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长久的“政策工具(手段)” , 使其履行帮助弱势群体(农民)、弱势社区(农村)、弱势产业(农业)获得综合、协调的发展的公益性职能(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因而,推广体系的存在植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的需要和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需要,因而具有法律保障,不是随时、随便可以撤并和“断奶”的。
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直接隶属于政府农业行政部门,由于受政府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的阶段性等方面的制约,对推广体系的作用与职能定位的认识仅限于农业生产领域(如推广技术、增加产量等),远未拓展到农业产业化、农村综合发展等方面。
比较分析:在我国,对推广体系作用与职能定位的认识的局限性是导致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长期陷入“线断、网破、人散”的动荡和危机之中的重要内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动荡起伏,主要起因是质疑推广体系存在的必要性。这是大患之所在。因此,推广体系必须探索与时俱进,拓宽职能,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等重大问题。

二二、比较发达国家和中国农业推广主客关系

发达国家: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推广体系主要对农民负责,农民是真正的“上帝”,对农民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推广机构的生存和推广员的“饭碗”。
中国:推广体系实际上主要或首先对上级负责,对农民负责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中国可以找到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少数推广员(国外或许难找到),但对整个推广体系而言,还没有法律和制度保障其必须首先对农民负责。
比较分析: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推广体系主要对农民负责,这是公益性推广体系存在的根基;这也正是健全我国农技推广事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核心内容。

二三、如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2.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
3.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4.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
5.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
6.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7.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8.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二四、如何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1.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节本增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
3.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
4.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
5.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
6.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
7.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二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标

通过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

二六、怎样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1.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
3.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4.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5.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6.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二七、从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和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视角分析乡村治理

法治乡村:1.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2.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3.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创新监管方式,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4.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5.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6.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平安乡村:1.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2.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3.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
11. 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5.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6.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1.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2.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3.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4.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二十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的措施

1.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
3.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
4.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5.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二九、何谓新型职业农民?具体可分为那些类型?为什么说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的战略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现代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
具体类型: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
战略需求:1.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2.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3.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动力;4.新型职业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力量;

点击新建按钮
保存
返回:有输入
返回:无输入
保存
不保存
显示
备忘录主页面
备忘录新建页面
数据库
提示:是否保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CSDN博客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