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必然》的总结与感悟

  前段时从图书馆借了《必然》(《The inevitable》),这是凯文凯利(KK)三部曲之一(其它两部是《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其中主要内容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描述的书很多,前段时间读的《奇点临近》也算是一本。但是这两者区别很大,《必然》主要是从现在预言在未来10~30年内人类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科技如何融入在我们生活之中,而且KK的风格感觉很像碎碎念。《奇点临近》是纵观进化历史的发展,总结历史发展规律,进而描述未来的状态。其跨越的时间段相对较长,作者满篇旁征博引,参考文献的厚度在书中占了大概20%,让人读来感觉言之凿凿。两本书无法评判孰优孰劣,都有很大的闪光点,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我觉得能学到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的想法,这才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它把目前出现的一些新的事物进行了总结,并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发散,描绘出未来20~30年的景象。读这一类书,都感觉是在看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必然》全书共十二章,包括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每一章都有新的内容,但每一章的内容并不独立,相同的观点融会贯通。比如第三章流动,之所以目前很多东西能流动,能更广泛的传播,因为当前的数字化技术,让很多东西能够轻易的被复制和传播,比如音乐,电影等等。免费复制又恰恰像催化剂一样,让流动更加剧烈。然而,我觉得流动,也正是后面很多章节的基础,比如第4章屏读,第6章共享等。这两个都离不开“流动”这个前提。但是这两章又不仅仅是“流动”一个特例,它们又包含了很多新的内容和新的体验。


  • 第一章 形成(Becoming)。这一章中,作者提出我们现在处于“进托邦”,也就是说现在每天都是比昨天好的,都比昨天有进步。作者举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人们对互联网认识的一个转变。最开始,互联网诞生的时候,很少人看好它,特别是当时的媒体,没有想过通过互联网来扩大信息受众,加强自己。因为,他们觉得观众始终是观众,是信息的接收者。而自己才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者。如果要生成更加大量的信息,必然要投入很多。然而,在今天,媒体公司并不再是信息的产生着,他们不再创造和生产信息,他们仅仅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一个用户参与其中。此时,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受众,同样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在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那些媒体公司难以想象这种运作模式。作者在这里提出,类比于互联网的产生到现在,如果我们能站在未来看今天,可能很多新的东西我们还能够做,还能够成为第一人。但是处在今天的我们,估计眼光还会受限吧。但是到达未来是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因此作者认为目前仍然是绝无仅有最佳开始时机。
  • 知化(Cognifying)。这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以后无处不在的智能,身边的东西似乎都将变得有了“灵性”,能给我们提供更强大更好的服务。然而它们的智能和我们的人类的智能却不一样,我们可能会难以理解这种“异类智能”。但是在作者说的人类和机器人的工作关系的四大类中,或许只有我们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只有人类能干的工作),才能不被机器人征服。然后这些新的工作又给机器人来做,我们再创造新的工作,如此循环,也许这是人类和机器人长久的相处之道。

  • 第三章 流动(Flowing)。在现在的科技社会中,数字化给我们带了很大的好处,其中一项就是我们能够轻易的复制被数字化的东西。比如音乐,电影,小说等等。因为能够方便的复制这些东西,这就加速了这些东西的流动,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获取,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而广泛。再进一步,免费,让我们更加自由的去复制,去传播,去获取,它犹如催化剂一般,让流动更加汹涌澎湃。在免费这个趋势中,无法复制的东西才真正更有价值,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者列举了8中性质(1即时性;2个性化;3解释性;4可靠性;5获取权;6实体化;7可赞助;8可寻性),这些原生性为免费商品增加了价值,从而变成了可出售的商品。作者还指出,流动让我们能改变曾经只能是固定的东西,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流动让我们在获得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参与的更多,获得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我觉得这些便是在免费使用中获得价值的来源。

  • 第四章 屏读(Screening)。这个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应该不陌生了,通过显示屏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部分。从语言口口相传, 到文字在纸上的印刷,再到屏幕上五颜六色,变换各异地显示。虽然纸质的书让我们觉得很靠谱,但是采用屏幕显示文字,已经是个趋势。然而,纸质版的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它被印刷出来后确定了,很难像电子书那么容易改变,除非我们重新印刷。除此以外,电子书有更强大的笔记,我们能在不懂的地方注释,还能加入超链接。这让书本不在独立,而是形成一个网络。我们能够通过超链接,从这本书跳转到其他地方。而且我们以后的屏幕更加先进,更加小巧,随意折叠让其能够更加自由的阅读和携带。作者又幻想了一下,在屏读普遍的时候,他的生活是如何的。

  • 第五章 使用(Accessing)。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即时性、平台协同和云端将持续发展。我们使用东西并不需要拥有,我们相当于有一个虚拟橱柜,或者处在魔法租赁店,需要使用什么都能轻易获取。比如Uber,我们不需要拥有车,也不需要在街上拦车,我们只需要打开APP就能让车到身边来,从而使用。作为服务的使用者,我们以后需要的只是订阅,并不是拥有,便能获得更新更全的服务。现在已经进入到这一块儿的,就是软件行业,我们并不需要不断的去购买最新的软件使用权,而是逐年订阅,获得不断的更新。

  • 第六章 共享(Sharing)。linux,维基百科等便是共享的例子。虽然有人认为,比如比尔盖茨,这是共产主义的形式,对于身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他们,或许觉得这些便是值得嘲笑的。然而共产主义之火可以燎原,人们都希望能够免费获取使用,而且能够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从而促进了共享信息的更新和壮大。

  • 第七章 过滤(Filtering)。我们现在处在信息的洪流之中,如何在其中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呢?过滤必不可少。搜索引擎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通过输入关键字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过滤掉无关信息。而且搜索引擎现在越来越智能化,能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搜索结果。KK说,进行更多的过滤是必然的,因为我们不停地制造新东西。而在我们将要制造的新东西中,首要一点就是创造新的方式来过滤信息和个性化定制,以突显我们的差异。

  • 第八章 重混(Remixing)。经济学家Brain Arthur认为所有的新技术都源自已有技术的组合。现在,数字技术让我们能够容易的拆分获得原有的元素,然后组合,创造出新的元素。 进而,文化作品是出现重混最多的地方。我们能够轻易的获取别人图片中的一部分,我们能够把影片的中片段提取出来,这便是原有的元素。我们在进一步的组合,融入我们自己的想法,变出现了新的东西。这也是对已有的实物重新排列再应用。作者举例最多的便是现在的电影和小短片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如果好莱坞是金字塔的定点,那么底层才是滋生各种行动的地方,是开启动态影像未来的地方

  • 第九章 互动(Interacting)。这一章中作者举的例子,便是目前很火的VR技术。这种方式让使用者感觉身临其境,还能有除了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这个技术不仅仅可以用在游戏之中,当然用在游戏中能大大提高游戏的可玩性,还可以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能够虚拟地试穿衣服,能够举行更加现实的远程会议等等。当然这仅仅是互动的一种方式,我们还能够使用语音控制设备,设备能观察我们眼球的运动并作出反应,还能够识别我们的表情。这些新的互动方式是更加深层次,更加便利的。我觉得如果能通过新的互动方式,得到对方(同样是人)的感觉和想法,这或许能打破目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 第十章 追踪(Tracking)。作者认为我们能够获取我们身体上各种数据指标,从而实时监测身体状况,这好像是传感器网络的一种应用。通过部署传感器,我们能够实时获取数据,并且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响应和处理。当然,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物联网了,把身边的事物都能接入互联网中,这必然会产生数据的井喷,因此我们需要在云端通过合理的算法进行追踪和处理数据。

  • 第十一章 提问(Questioning)。作者以维基百科为例阐述了这个问题。在为维基百科添加词条,丰富内容的人群中,不再有特别的身份限制,我们每个人都能贡献出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维基百科的内容。这使得维基百科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受信任。虽然作者开始认为维基百科不可能成功,然而这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 第十二章 开始(Beginning)。这一章,作者把全球级别的层级叫做holos,它包括了所有人的集体心智、所有机器的集体行为、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感觉我们目前的就生活在holos这个“智慧之物”下面,我们每一次的行为都在丰富着holos,推动holos的进步和发展。作者在这块儿提到了奇点的概念,他不认为人工智能是“我们最后的发明”,相反,我们创造出的东西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便是开始。

  通过这本书,看到作者描绘的未来,而且感觉这个未来并不像其它很多书中描述的虚无缥缈。这本书中的未来,很多事情已经端倪显现,让我觉得书中描绘的东西更加现实。没错!更加现实的未来!虽然作者确实碎碎念,但是几乎完整地整理出了在计算机领域相关的发展方向(当然还有其他技术,比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量子技术等等),也还是值得一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过的一些书的读后感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