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一、绪论)

三代演变:
第一代:层次、网状数据库技术;
第二代:关系数据库技术;
第三代:面向新一代应用的数据库技术

关系数据库以二维表的形式存储数据,而层次和网状数据库采用的是上级指针指向下一级的方式。
新一代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数据库,支持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和运算,表示复杂对象。XML数据库/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独立性(物理、逻辑)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
数据结构
数据操作
完整性约束条件

实体型(Entity Type) 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例子: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实体-联系方法(E-R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格式化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关系模型
网状模型可以更直接地去描述现实世界,层次模型实际上是网状模型的一个特例(树)
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表)、元组(Tuple)
表中的一行(记录)、属性(表中的一列)

最基本的规范条件:关系的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一个不可分的数据项, 不允许表中还有表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分为: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一个主机带多个终端的多用户结构
)、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功能分开:数据库更加开放且易于扩展和共享)/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多层结构等

模式(Schema):
数据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型的描述、反映的是数据的结构及其联系、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型(Type):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学生记录型:(学号,姓名,性别,系别,年龄,籍贯))

三级模式结构:应用—外模式(External Schema)—模式(Schema)—内模式(Internal Schema)—数据库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

与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和硬件环境无关,与具体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无关;外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模式与外模式的关系:一对多;外模式与应用的关系:一对多;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每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外模式(用户世界)---模式(程序员世界)---内模式(机器世界)

二级映象在DBMS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三级模式)的联系和转换: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外模式/模式映象: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
外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映象定义通常包含在各自外模式的描述中。保证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当模式改变时,数据库管理员修改有关的外模式/模式映象,使外模式保持不变)

模式/内模式映象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数据库中模式/内模式映象是唯一的,该映象定义通常包含在模式描述中.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数据库管理员修改模式/内模式映象,使模式保持不变)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
保证了数据库外模式的稳定性
从底层保证了应用程序的稳定性,除非应用需求本身发生变化,否则应用程序一般不需要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库(一、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