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欧氏距离虽然很有用,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它将样品的不同属性(即各指标或各变量)之间的差别等同看待,这一点有时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例如,在教育研究中,经常遇到对人的分析和判别,个体的不同属性对于区分个体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因此,有时需要采用不同的距离函数。
如果用dij表示第i个样品和第j个样品之间的距离,那么对一切i,j和k,dij应该满足如下四个条件:
①当且仅当i=j时,dij=0
②dij>0
③dij=dji(对称性)
④dij≤dik+dkj(三角不等式)
显然,欧氏距离满足以上四个条件。满足以上条件的函数有多种,本节将要用到的马氏距离也是其中的一种。
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的马氏距离dij用下式计算:
dij =(x i 一x j)'S-1(x i一xj)
其中,x i 和x j分别为第i个和第j个样品的m个指标所组成的向量,S为样本协方差矩阵。
马氏距离有很多优点。它不受量纲的影响,两点之间的马氏距离与原始数据的测量单位无关;由标准化数据和中心化数据(即原始数据与均值之差)计算出的二点之间的马氏距离相同。马氏距离还可以排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干扰。它的缺点是夸大了变化微小的变量的作用。举例说明:
两个样本:
His1 = {3,4,5,6}
His2 = {2,2,8,4}
它们的均值为:
U = {2.5, 3, 6.5, 5}
协方差矩阵为:
S =
| 0.25 0.50 -0.75 0.50 |
| 0.50 1.00 -1.50 1.00 |
|-0.75 -1.50 2.25 -1.50 |
| 0.50 1.00 -1.50 1.00 |
其中S(i,j)={[His1(i)-u(i)]*[His1(j)-u(j)]+[His2(i)-u(i)]*[His2(j)-u(j)]}/2
下一步就是求出逆矩阵S^(-1)
马氏距离 D=sqrt{[His1-His2] * S^(-1) * [(His1-His2)的转置列向量]}
1)马氏距离的计算是建立在总体样本的基础上的,这一点可以从上述协方差矩阵的解释中可以得出,也就是说,如果拿同样的两个样本,放入两个不同的总体中,最后计算得出的两个样本间的马氏距离通常是不相同的,除非这两个总体的协方差矩阵碰巧相同;
2)在计算马氏距离过程中,要求总体样本数大于样本的维数,否则得到的总体样本协方差矩阵逆矩阵不存在,这种情况下,用欧式距离来代替马氏距离,也可以理解为,如果样本数小于样本的维数,这种情况下求其中两个样本的距离,采用欧式距离计算即可。
3)还有一种情况,满足了条件总体样本数大于样本的维数,但是协方差矩阵的逆矩阵仍然不存在,比如A(3,4),B(5,6);C(7,8),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三个样本在其所处的二维空间平面内共线(如果是大于二维的话,比较复杂)。这种情况下,也采用欧式距离计算。
4)在实际应用中“总体样本数大于样本的维数”这个条件是很容易满足的,而所有样本点出现3)中所描述的情况是很少出现的,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马氏距离是可以顺利计算的,但是马氏距离的计算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来源是协方差矩阵,这也是马氏距离与欧式距离的最大差异之处。
综上,我们用python编写了马氏距离,如下:
distances=[]
for i in range(dataSetSize):
x = numpy.array(dataSet)
xt=x.T
D=numpy.cov(xt)
invD=numpy.linalg.inv(D)
tp=inX-dataSet[i]
distances.append(numpy.sqrt(dot(dot(tp,invD),tp.T)))
最后得到的distances就是测试样本和每个训练样本的马氏距离。
wk-NNC算法是对经典knn算法的改进,这种方法是对k个近邻的样本按照他们距离待分类样本的远近给一个权值w:
是第i个近邻的权值,其中1是待测样本距离第i个近邻的距离。
用python实现这个算法比较简单:
def wk_knn(inX, dataSet, labels, k):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diffMat = tile(inX, (dataSetSize,1)) - dataSet
sqDiffMat = diffMat**2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
distances = sqDistances**0.5
sortedDistIndicies = distances.argsort()
classCount={}
w=[]
for i in range(k):
w.append((distances[sortedDistIndicies[k-1]]-distances[sortedDistIndicies[i]]\
)/(distances[sortedDistIndicies[k-1]]-distances[sortedDistIndicies[0]]))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Indicies[i]]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 + w[i]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knnm算法运用了训练样本中的每一个模式,对训练样本的每个类,
1 ≤ i ≤ c,在每一个类中找出距离测试样本距离最近的k个近邻,假设这k个近邻的均值为,同样的,i从1到c变化,我们得到,如果是M当中距离测试样本最近的,则测试样本属于类。
如下图所示,对于一个两类的问题,每个类选三个近邻,类用*表示,类用o表示,“Y”是测试样本,则Y属于类。
用python实现如下:
def knnm(inX, dataSet, labels, k):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diffMat = tile(inX, (dataSetSize, 1)) - dataSet #tile repeat inX to (dataSetSize,1)
sqDiffMat = diffMat ** 2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 #sum per row
distances = sqDistances ** 0.5
sortedDistIndicies = distances.argsort()
classCount={}
classNum={}
i=0
while i
我在手写字符和约会数集分别作了实验,结果如下(k=7):
约会数集错误率 |
KNN |
WK_KNN |
KNNM |
马氏距离 |
6% |
6.6% |
6.2% |
欧氏距离 |
5.8% |
6.2% |
6.2% |
由于手写字符训练样本协方差矩阵不可逆,因此只能求欧氏距离
手写字符错误率 |
KNN |
WK_KNN |
KNNM |
欧式距离 |
1.1628%(k=3最小) |
0.9514%(k=5最小) |
1.2685%(k=3最小) |
欧式距离比马氏距离计算量小得多,速度快,而且可以看出分类的效果甚至比马氏距离要好,,可以看到,在约会数集中,knn的表现要优于其他两种算法,欧式距离的knn错误率最低,而wk_knn在手写字符识别中有较为出色的表现,相对于其他两种算法,knnm并没有想象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