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5分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第35节神经网络之sklearn中的MLP实战(3)

本节的话我们开始讲解sklearn里面的实战:

先看下代码:

from sklearn.neural_network import MLPClassifier

X = [[0, 0],
     [1, 1]]
y = [0, 1]

clf = MLPClassifier(solver='sgd', alpha=1e-5, activation='logistic',
                    hidden_layer_sizes=(5, 2), max_iter=2000, tol=1e-4)
clf.fit(X, y)

predicted_value = clf.predict([[2, 2],
                               [-1, -2]])
print(predicted_value)
predicted_proba = clf.predict_proba([[2., 2.],
                                     [-1., -2.]])
print(predicted_proba)

print([coef.shape for coef in clf.coefs_])
print([coef for coef in clf.coefs_])

我们依次解释下:

在sklearn里面,我们需要

from sklearn.neural_network import MLPClassifier

这样来导入神经网络这个模块,如果做分类,就是MLPClassifier,它和神经网络什么关系?它叫做多层感知机。这里是用它做分类的一个算法。

接下来

X = [[0, 0],
     [1, 1]]
y = [0, 1]

人为地构建了一个数据集, X矩阵里面有两行两列, Y是构建了两行一列,分别是分类号,负例和正例。

如何使用多层感知机呢?

先创建一个对象MLPClassifier:

clf = MLPClassifier(solver='sgd', alpha=1e-5, activation='logistic',
                    hidden_layer_sizes=(5, 2), max_iter=2000, tol=1e-4)

解释下这些参数:solver就是选择最优解的算法,随机梯度下降SGD;alpha是L2正则前面的超参数;activation=logistic意味着每一个神经元最后的function是Sigmoid函数;max_iter是最大迭代次数,如果迭代次数达到2000次,我们就把2000的结果作为最优解;tol是收敛的阈值,如果在2000次内达到了阈值,就停了。

我们再来看下MLP的源码参数:

大白话5分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第35节神经网络之sklearn中的MLP实战(3)_第1张图片

学习率是learning_rate,如果是constant就是一直保持学习率的值,如果是invscaling就是根据公式来每次迭代算学习率。

activation如果是logistic,就是sigmod函数;如果是tanh,就是-1到+1;如果是relu,就是max(0,z),平时用的时候就是这些个。

最关键的是hidden_layer_sizes隐藏层的节点数

hidden_layer_sizes=(5, 2)

(5,2)意思是有两个隐藏层,第一个隐藏层有五个神经元,第二个隐藏层有两个神经元。为什么要写成(5,2)?因为如果第一个隐层H1有五个神经元,第二层有两个神经元,这两个隐藏层之间要算多少个连线的w呢?就是五行两列,十个连线上的w。可以直接计算出来。

MLP多层感知机,它其实就只是全连接,如果你不是全连接它就不能叫多层感知机了,而sklearn里面只有多层感知机。

它是层与层之间的网络拓扑,x数据里面有两个x,相当于第一个输入层有两个神经元x1,x2。我们把隐藏层设五个隐藏节点,所以隐藏里分类点就有5个。所以输入层到第一个隐藏层的w矩阵,它的形状是两行五列。

第二个隐藏层设置是两个神经元,第二个w矩阵就是五行两列,因为这里是做一个二分类, Y的标签里面就两个类别号,所以它是做二分类,二分类需要一个输出节点就够了。所以最后一个矩阵它是两行一列。以下是这个网络拓扑结构图:

大白话5分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第35节神经网络之sklearn中的MLP实战(3)_第2张图片

clf.fit(X, y)

fit后就可以来计算出来最终的w参数、模型。

有了分类器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通过predict进行预测:

predicted_value = clf.predict([[2, 2],
                               [-1, -2]])

意思是未来给它一个x,它可以给你y。预测结果如下:

predicted_value是两行一列的,如果用的是predicted_proba,有什么区别呢?

predicted_proba = clf.predict_proba([[2., 2.],
                                     [-1., -2.]])

在sklearn里面,用predicted_proba,它给出的是概率值,打印结果如下:

print([coef.shape for coef in clf.coefs_])

Clf.coefs_,就是把这些w全部拿出来,然后for循环这些w,它是分层的。然后看shape,就可以清晰地知道,从输入层到第一个隐藏层,中间网络拓扑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第一个隐藏层到第二个隐藏层,以此类推。如果我们直接把coef的打印输出的话,我们就可以直接拿到层与层之间的w矩阵具体值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如下:

我们从线性代数矩阵相乘的概念去解释最后的输出:

x数据集是一个两行两列的数据:

 

输入层和第一个隐藏层之间w矩阵是两行五列

大白话5分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第35节神经网络之sklearn中的MLP实战(3)_第3张图片

 

它们点积两行两列*两行五列=两行五列的数据。判断是两行五列之后,还要再跟第一个隐藏层和第二个隐藏层之间五行两列的w矩阵相乘,

大白话5分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第35节神经网络之sklearn中的MLP实战(3)_第4张图片

得到的就是两行五列*五行两列=两行两列的结果,最后和两行一列的相乘:

大白话5分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第35节神经网络之sklearn中的MLP实战(3)_第5张图片

得到的是两行两列*两行一列=两行一列的ŷ,因为x是两行,所以最后得到的是两个ŷ。

完美~~~解释!!哈哈。

真正去做predict时候,就是把某一条数据带起来,分别做一个正向传播,如果用predict,结果和0.5比较进行判别,给出分类号;如果是predict_proba它不用根据0.5进行判别,直接输出概率。

不管数据量有多少,只要写的是SGD,就会在每次迭代的时候选x数据集里面的一部分数据来进行训练,因为总共2000次迭代,迭代次数越多,相当于所有的数据都会被随机到。

总结下神经网络需要考虑三件事情:第一个是设置激活函数第二个是设置网络拓扑,就是构建一个神经网络时,它有多少层,然后每一层有神经元的个数。这里是做分类的,输入和输出层不用设置,输入层、输出层有多少神经元,根据它有多少个x,和y多少个分类,它就会自动设置神经元。把网络拓扑定下来,第三就是需要去设置有多少个隐藏层,每层有多少个神经元,那么一个元组来表达(5,2),告诉这里有两个隐藏层,数值是每个隐藏有多少个神经元。一百层就是元组里有一百个数。比如三个隐藏层(10,8,15),意思是第一个隐藏层10个神经元,第二个隐藏层8个神经元,第三个隐藏层15个神经元。里面的值是随便定的。怎么设置是没有方法设置,这个是调的,咱们的工作。后期深度学习里面咱们说案例,都会去判别它的准确率,然后根据准确率判别有没有过拟合,在深度学习里面都会奔着过拟合的方向去调,如果过拟合再往回调。比如设置100个隐藏层,我发现50个隐藏层的效果跟100个一样,那么就设置50个,训练得更快,使用的时候正向传播也更快,这个值是调的。不同的应用方向,比如卷积神经网络或者循环神经网络,参数设置是有一些规律的,它但是没有一个死的数,还是根据规律来调的。

激活函数是统一设置的,在神经网络拓扑里面,每一个神经元的激活函数都是一样的,都是统一的,在神经网络里面是这样,在深度学习里面也是这样。假如设置了ReLU,隐藏层,输出层,激活函数都是ReLU,如果是Sigmoid,它都是Sigmoid。对于sklearn来说,就必须得是统一的。

对于tensorflow来说,它给了更多的自由度,可以让每一层都是一样的,但是层与层之间可以设置不一样的。

下面进入Q&A环节:

w矩阵的顺序是什么样的,也就是每一层和每一层之间的w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比如有两个隐藏层,第一个隐藏层H1有五个神经元,第二个隐藏层H2有两个神经元,连接一定是5*2有10个连接,w矩阵就是五行两列的。

每个神经元的位置谁放上,谁放下无所谓。因为中间的隐藏节点,它具体代表什么含义是我们不管的,因为我们没法知道它具体代表什么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学习篇,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