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已经成为2108年最热门的风口之一,互联网公司都称自己在研究区块链。随着区块链的崛起,整个投资圈陷入了焦虑中,而治愈区块链焦虑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抱区块链泡沫。
2018年,区块链突然“火了”,成为今年最热门的风口之一,甚至有人评价:“区块链是世界第九大奇迹”。
区块链这项作为比特币、ICO以及各类“代币”的底层技术,开始承载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
资产托管、保理业务、跨境支付与结算、游戏资产交易、社交网络、积分共享、数字影像版权等等,基于区块链的各类应用横空出世。
但是目前全球的ICO交易所截止到3月9日,具备一定规模的有200家,已经上市交易的加密货币有1380个,流通市值25486亿人民币。
24小时内的交易量1817亿人民币,这个交易量已经超越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当天的1758亿人民币的成交金额。
这些数字每天还在不断地增长,恐怖的财富效应也在积极地扩散,区块链新媒体数量也成指数级的增长。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号称自己在研究区块链技术,仿佛区块链能创造极大的生产价值。
很多投资人也猛然发现整个投资圈已经完全分化为两个阵营,即传统投资圈和区块链投资圈。
传统投资圈的代表人物是朱啸虎,被戏称为“古典互联网投资人”;区块链投资圈的代表人物是陈伟星,一个积极的区块链技术布道者及创业者。
面对数字货币资产崛起,整个传统投资圈更典型的态度是焦虑。
他们担忧错过这一波成长的机会,丧失财富逆袭的最大机遇。
一、为什么产生焦虑?
面对区块链这项全新的技术,传统投资的焦虑产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知识的焦虑
区块链知识图谱,突然之间进入爆炸时代,信息量呈几何数增长。知识的传递速度以分秒来计算,24小时不间断地扩散。
传统投资人的思维能力远没达到对其接受自如的阶段。
未知的知识对于传统投资人来说就像黑暗对于孩子,对未知的恐惧感使传统投资人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拥挤”。
就像个无形杀手,时时被焦虑支配着,缠绕着每一天的工作。
2.技术的焦虑
在区块链世界里,技术瞬间即逝,很多东西你还没来得及看清楚,这个技术就已经过时了。
一天不看技术,就感觉落后了这个时代的潮流,与这个技术的世界已经完全脱节了。
如果传统的投资人不知道什么是白皮书,什么是“软顶”、什么是“硬顶”;什么是“SAFT”,什么是“Airdrop”,什么是“Howey Test”;什么是公链、什么是私链、什么是“DPOS”等等,那么在区块链世界里,你将无所适从,与文盲无异。
3.投资的焦虑
传统投资人突然发现:过去一年中自己在区块链行业中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人,他们焦虑过去几十年来坚守的一套价值投资体系完全被ICO摧毁了。
传统投资圈奉若神明的尽职调查、估值模型、退出机制等被区块链投资圈的人嘲讽。
ICO项目不需要有成型的产品,只需一个使用区块链的构想与技术解决方案。
同时,区块链和ICO让VIE结构(亦称“协议控制”)的公司获得无限大可能绕开融资、发行、上市等层层壁垒。
创业团队可以直接面向C端受众进行加密货币的募集,颠覆了传统投资圈的基本逻辑。
二、治愈焦虑的方法
治愈区块链焦虑的方法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抱区块链泡沫,不参与才是最大的风险。
保持高位的学习状态,了解区块链的技术概念,运行的逻辑,尝试用最简单的逻辑和比喻去理解它,建立自己完整的区块链投资逻辑。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底层技术和协议层的项目
区块链底层技术,包含平台路由和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等。
中间层包括协议的封装,提供开源或者商业API接口,还有一些平台类服务,类似IBM的BAAS(Blockchain- as-a-service)。
互联网时代,底层协议没有赚上钱,区块链时代底层却比上层更赚钱。
投资的核心考量点:技术架构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的成熟度。
2.具备商业应用场景的项目
目前大多数区块链项目都是商业应用层的,简单来说投资点还是在于商业价值本身。
比如利用区块链做防伪是极好的,不管是用二维码也好,NFC芯片也好,这都不是难点也不是壁垒。
关键是区块链只能做到流程的追溯,源头的把控这个不是线上的区块链技术能解决的。
应该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区块链的应用项目本质上还是把区块链作为一种工具。
投资的核心考量点:商业生态的设计理念和商业应用的成熟度。
3.虚拟币相关的或者挖矿类的项目
比特币经历九年的时间,目前被认为是最成熟的区块链体系。
围绕其生态相关对于早期投资而言基本上已经过了时间窗口,市面上的虚拟货币交所已经很多渠道成熟。
而当下的区块链应用领域,更多的热血创业者,凭着一腔热血,在没有任何一个存量的传统区块链优势的情况下,就开始上空链,最终收获的除了泡沫就不可能有什么。
而那些拥有传统的区块链场景优势的企业,正在不断修炼流量,蓄能等待机会爆发。
投资的核心考量点:区块链生态的细分环节和该环节的竞争激烈成熟度。
2018年将会是区块链的应用落地年,金融、医院、音乐、新闻、科学研究和自主ID等等领域的应用会遍地开花,各种创新也会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