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作为成功学畅销书之一,很受读者喜欢。里面的很多经典见解都并非情绪煽动,而是有一定的逻辑。包括大家都熟知的马太效应,10000小时理论等。
1、善于利用年龄分组策略给自己增加优势,避免进入“不公平竞争”。
加拿大冰火球队职业队员大多出生在1―3月,而仔细研究才发现这是因为年龄分组导致。这个队把当年1月出生的人和12月出去的人分在一个组,1月出生的孩子比12出生的孩子大了近一岁,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智上,这在孩子中间的差距是巨大的。
接着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你看上去比其他人优秀那么一点点,那么就意味着被球队和教练看中的可能性更大,就容易得到更好的技术辅导和更多的上场机会。
几年以后,这些球员之间的差距就不是一开始的一点点了,而是真的有了很大的差别。
2、就算我们因为成绩没那么突出而受到批评,告诉自己,只是还差一点运气,我们并没有那么差,不要收到不好的心理暗示影响。
很多人觉得,孩童中间的小差距很快会随着成长而消失,但他们忽略了马太效应是有积累效应的,很多时候优秀的人会因为不断累积的先发优势而一直优秀下去。
成功者并不意味着是同类里天赋最好或是能力最强的。
3、学会耐心等待,在机遇出现之前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在它出现之时把握住。
人的一生在成长和发展中会受到各种不可预估的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没有成功之前努力提升自己,积累成功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4、对自己所在的领域投入自己力所能及的时间量,如果可以,请在有效时间上超过10000个小时。
除了极少数的天才以外,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天赋上的差距在后天成就上占的比重实在是太小了。
通向成功没有捷径,哪怕你是不世出的天才,想要在自己所在的领域获得成功,也唯有比别人更加刻苦地练习。
5、不要过分在意智商,智商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弥补,且过了阈值以后基本就没啥用了。
当一个人的智商达到了一定门槛,那么智商的绝对值将不再起太大的作用;同样的,一个人的智商只要不到达“低”的门槛,他也能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去补足和高智商们的智力差距。
智商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若是实践智力分别在高低的两极,那么成功的概率也会有天壤之别。
6、不要扼杀创造力和想象力,一旦扼杀了以后就很难通过后天学习来习得。
不是谁的智商得分更高,谁就能同等程度地拥有其他能力,至少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不是单纯在我们通常认为的智商层面可以解决的。
7、如果实践智力并没有那么强,努力给自己创造情境练习,这是可以通过自信和有效社交来获取的。
我们需要让别人知道我们在某方面能干成事儿,这才是重要的事,因为人最终只能靠合作才能发挥能力。
许多高智商的人看上去比较孤傲,是世界不理解我,而非我不融入这个世界,说孤傲是好听了,说难听点,这是缺乏实践智力的表现。
8、坚持很重要,重要到如果没有它,其他的成功因素都无效的地步。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持,别说成功,连入局都不可能。看看身边的成功人士,没有一个是轻而易举成功的,都是在一个领域探索多年的人。
9、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他人的文化,勇于突破文化禁锢,将好文化为己所用。
文化传承是一股很强的力量,影响的是数代乃至更多,有时候虽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都已经天翻地覆,但某种文化却根植于人们心中。文化对一个地方大部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当我们足够了解自己从小接受的文化,再多去了解别人的文化,分清楚差别,不带丝毫偏见地去判断优劣,取长补短,就能改变一些深植于原有文化中阻碍自己成功的坏习惯,在成功路上给自己加上砝码。
10、热爱困难,培养自己从解决困难中得到成就感和乐趣的习惯,光靠意志力坚持是不太靠谱的,必须是有乐趣的自愿行动,这能让我们不容易半途而废。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热爱困难的,因为成功的路上总是困难重重,如果不够热爱解难题,遇到难题就躲,或者试了一下不行就放弃,那么解开难题后的红利也不会属于你。
天赋和努力都很重要,但都没有重要到能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地步。要说成功人士都是两手空空,纯粹靠拼死拼活从千军万马里挤出来的,有点牵强。
他们可能得益于家庭,也有可能得益于某些特殊机遇等等,总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非主观努力就可以解释的,主观努力的人千千万,甚至有更努力或者更聪明的,没成功的却也比比皆是,但这十条启示,在每个成功者身上都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