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张图片
茶诵 · 太湖石篇 4.0:太湖石的鉴赏绝招们

白居易 · 《太湖石》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有种美,叫做丑,还又瘦又皱……这就太湖石。是观赏石中最常见的石头之一,单块石头即可成为一种风景,被称为“一石一景”。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距今约四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在经过亿万年的风雨河流或土壤酸性侵蚀后慢慢形成的,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形成,干石则是在酸性土壤的侵蚀下而形成。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2张图片
(▲太湖石的水石与干石)

所以,不管是水石还是干石,我们都可以看出得是,太湖石的形成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随意和不确定性,难以使用统一的标准予以对待,因此对于它的鉴赏就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一,“皱、漏、瘦、透”四字诀

事实上,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一块石头,我们的眼中都只能有它的“形状、质地、叩声、色泽和纹理”上的直观感受,想要再进一层,实则困难极大。这一点,对于古代人也是一样的。宋代鉴宝名家米芾最先提出他的鉴赏方法,即是著名的“皱、漏、瘦、透”四字“相石法”:

【瘦】:指的是太湖石的“骨感”,而且是富有神态之美的骨感,瘦削而有神,形秀而骨立。即太湖石本身所能传达出的人们对于它的“风骨”,“骨气”,“气节”,“神韵”上的享受。是太湖石的“内在美”。这是米芾,乃至宋代对于太湖石的品鉴和推崇的核心所在,是太湖石“品格”上最重要的鉴赏指标。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3张图片
(▲太湖石之瘦)

同时,作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自然对书法中的“骨性”通晓如神,因此他对太湖石的鉴赏有形秀骨丽之处就在情理之中了。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4张图片
(▲米芾家书)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5张图片
(▲米芾《烝徒帖》)

文人重品,宋人重品,所以这一点是太湖石的灵魂核心。一块太湖石可能其它的三项表现平平,但是给人的在风骨、神韵上的享受极高,那么它就会被认为是一块好的太湖石。

【皱】:即是太湖石表面的褶皱纹理,讲究在太湖石整体形态怪异之下,时隐时现,明暗相间,富有变化,形态似有若无,韵律隐现若见。米芾善于绘画,这对他的山水画中的“皴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现实依据和想象力,表现出一种富有变化性的一面。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6张图片
(▲太湖石之皱)

米芾对此可谓感悟至深,因为在古典绘画中就有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皴法”,称为“米芾皴”,又称为“米点皴”。这个绘画技法是山水画技法中的十分重要的技法,因此米芾在此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7张图片
(▲米芾皴技法)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8张图片
(▲米芾皴技法)

【漏】:是指太湖石表面的各个坑洼纹理以及石眼间的相互连通程度和形态,是太湖石所能表现出的“秀美”的地方,它的的多少往往被看成是衡量太湖石优劣的重要依据。观赏的时候,可以透过这些空洞,形成天然的取景框和景物衬托,让景观虚实兼备,形态美进一步加强和丰富。给人以立体感,奇幻感的综合享受。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9张图片
(▲太湖石之漏)

【透】:透与漏大致是相同的意思,都是贯通的意思。但是透指的是表面的纹理上的连通,就好像一条路连通另外一条路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阻隔。当然,还会包括延伸到石头内部的纹理上的,可以看成是进一步的表述“皱”的美感程度,是对于太湖石的“灵性”一面上重要的阐释。而漏则是太湖石整体形态上的贯通,即石眼的美感度。因此,漏也经常被人以“秀”代指。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0张图片
(▲太湖石之透)

二,“漏”与“透”之争

然而,这里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自古困扰着世人:

“透与漏大致是相同的意思,都是贯通的意思”,“透”和“漏”在人的心理观感上过于接近,所以就不会让许多人傻傻的分不清,然后入了一个错误的坑?

“皱、瘦、透、漏”四个字,如雷贯耳,会说的人简直不要太多。但是,除了米芾。事实上,米芾这个坑货在提出了“皱、瘦、透、漏”为赏石标准之后,并没有做任何解释。就好比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公式,然后粉笔往桌子上哪个一扔扭头就出了教室门,然后等着你去想象它的证明一样,于是各种突破天际的想象力就被暴露了出来。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1张图片
柯南

所以,这是一件谁也说不清的事?

有可能。

许多大家,也在此争论不休,但结果嘛……有薛雪《一瓢诗话》为证:“解之者不下数百余家,总无全璧”。让一个个手眼通天的大家纷纷折戟沉沙,“总无完璧”,换句话说就是,这事真不好办。

比如郑板桥,他在他的《石》一文中就说:“米元璋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在他看来这是没问题的,坚持予以赞同。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2张图片
(▲李渔《闲情偶寄》)

而比他早几年的,有着“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才子”,“《芥子园》修编者”诸多称号的一代园艺家李渔,就对此深表不赞同。在他的《闲情偶寄·居室部·小山篇》是这样说的: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3张图片
(▲李渔的《闲情偶寄·居室部·小山篇》)

没有皱,为什么?

而且“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宜太甚”,即是透瘦二字是所有太湖石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和则即可,不宜偏颇,但漏则有跟更严格的数量限制,“不宜太甚”,多了,就是不行的。是在他看来,石头的皱纹美是次要的,而太湖石的美集中在它的形态美上。

即是着重看待太湖石的“品相”,“风骨”,“气韵”等层面,而相对看轻它的表相上的具体细节。茶诵的表述,也是对此处的借鉴。持相同看法的还有《素园石谱》的作者林有麟,他最为直接在《素园石谱·凡例》中说:“石之妙全在玲珑透漏 ”。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4张图片
(▲《素园石谱·凡例篇》)

这样就完了吗?

我们但就抠字眼来说,透,设计贯通,透过的意思;而漏,则有,流动,变化之意。古代漏字有个很直观的体现,那就是铜壶滴漏,基本家家户户都能看见,这里的漏即是水滴在铜壶壶嘴摇摇欲坠的样子。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5张图片
(▲ 铜壶滴漏的一部分)

水滴的摇摇欲坠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景象,就是伴随着摇动同时闪闪发光。那么,对于太湖石的漏是否也有这一层的意思呢?

答案是肯定的。

漏的主体是石眼和坑洼,这些地方存在光线的衍射现象明显,雨后初晴,被雨淋湿,加之雨水的折射效果,风的吹动,树枝摇曳下的反射等等,自然更加具有动的一面。而这,就是“秀”,秀在《辞海》中的解释为:“秀者,美也”。当用它代指漏的时候,就可见其“灵性”,“秀美”,“清秀”,“俊秀”的一面了。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6张图片
(▲ 《辞海》中秀的解释)

如果说不同材质和外表展示太湖石折射反光形态不同的话,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漏”会被认为是太湖石优劣的最直观展示了。可见漏是对石表真实情况的详细审视和品鉴,带着对动态美的鉴赏表述,不拘泥于太湖石原有形态的桎梏,让太湖石与环境融入和交流,与人的交流和升华。

那么,这种争斗就算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以后也不会。

三,各种“相石法”

前边已经说了,人们既然已经对此开了天际级脑洞,那么人们就会在此各显神通,最终“赏石法”百花齐放。加之漏透之争难以平息,那么新的理论方法逐渐被开发出来,予以支撑和阐述米芾原有的相石观点,帮助米芾的“相石法”逐渐丰满和完善。

那么,这些“好心人”都有那些呢?

首当其冲就是米芾的老师,苏东坡。为表示自己的老师身份,懂的就是比学生多。就坚持认为米芾的鉴赏不够完全,需要再加入一项“丑”……用丑来表述美,这也真是……可能也只有他“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边”的大长脑袋能想的出来了。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7张图片
(▲ 《东坡品砚图》)

见于他在称赞文同的《梅竹石图》:“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石丑而文”,换句话说,石头越丑越有故事。一旦有故事,这件事就极具传染性,而且还是出自大文豪苏东坡之口,那就更加具有杀伤力了。尽管他本人并未明确这么说,但是把“丑”字作为赏识标准来看待却从此已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了。

首先被传染的就是另一外大文豪,北宋文坛的绝对领袖人物,欧阳修。在他的《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中提到“石丑骇溪怪,天奇瞰龙湫”,在他看来,这块奇石简直“丑”到吓人,“丑”到老天爷都惊奇了。同时,他所谓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实可以缩小一点范围来看,比如山水之间的石头们,而这,更成为他文学核心思想的确立之处。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8张图片
(▲ 欧阳修的《灼艾帖》)

在他的《吴学士石屏歌》道出“万象皆从石中出”,“吾嗟人愚不见天地造化之初难,乃云万物生自然。岂知镌鑱刻画丑与妍,千状万态不可殚。”可见,这也他对奇石是何其的痴迷。而他的书法上的一丝不苟,点画之间的气象万千和笔力之下的气冲霄汉之实则为此做出了最好的印证。

那么,那么,苏轼说的太湖石的“丑”究竟有多美?,无法确切说明,但被他的“丑”传染的人当然还不止文同。还有梅尧臣,欧阳修的好朋友苏舜钦。宋四家中的另一位坚决不打酱油的黄庭坚,以及后世的诸多绘画和文学大家们。在“丑”入坑的人,甚至不亚于对米芾“皱、瘦、透、漏  ”的人。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19张图片
(▲ 各色太湖石)

这里需要展开的地方太多,暂作停歇,请见茶诵后续的分享,精彩马上就来。

后人在完善太湖石的审美上可谓是越走越远,除了苏轼的“丑”,还有更多的,诸如其他也想像苏轼那样做“完善”工作的人。比如,在“皱、瘦、透、漏”的基础上,一部分朋友觉得应该加上一个“韵”字,另外一部分则觉得应该加上一个“奇”字,还有的则觉得应该加上“巧”字……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20张图片
(▲ 特色太湖石摆件,呵~真的好巧~)

最后的结果是,综合起来来说,可以加的赏石标准有“秀、奇、拙、巧、怪、妙、趣、势、雄、幽、险、韵”等十多种,并且还有越玩越欢的势态。

比如有的地区流行着的“品石六绝”和“赏石八法”:

品石六绝:皱、瘦、透、漏、奇、丑。

赏石八法:皱、瘦、透、漏、奇、巧、妙、趣。

另一个版本“赏石八法”:清、奇、古、丑、朴、拙、顽、怪。

无论如何,反正鉴赏起来的根本是,规则越多越难鉴赏。而且这些做法更多的还是把米芾的“皱、瘦、透、漏”四个字换个说法,实际意义并不明显,而且多有局于地域限制的特点。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21张图片
(▲ 茶诵特色太湖石摆件,呵~真的好巧~ +1)

不可否认,虽然米芾的四字相石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人类的审美本身就是一件模糊和抽象的结果,那些“似与不似之间”则是绝妙化境,而过于清洗的厘定则往往最终事与愿违,不得其门。而且,太湖石本身就是自然界自身在无数的巧合之下形成的,讨巧的成分大于刻意为之。同一块太湖石,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就会是不同的美,不同的形象。

【太湖石】,即是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冷冰冰的事实,但是它的美确是热乎着所有的与之有缘的人:缘,妙不可言。

去尽情的感受它吧!

关于太湖石,也许你还对它们感兴趣:

1,《茶诵·太湖石简史0.5:一份超过150亿年的美和恩怨情仇》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22张图片
太湖石简史0.5

2,《茶诵·太湖石简史1.0:他们明明早已走上世人巅峰,却还能依靠收藏奇石再火一把》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23张图片
太湖石简史1.0

3,《茶诵·太湖石简史2.0:四大奇石之首,它的魅力都藏在了哪儿》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24张图片
太湖石简史2.0

4,《茶诵·太湖石简史3.0:大宋王朝的最强屌丝逆袭》

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_第25张图片
太湖石简史3.0

【注】: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的美,被人叫做丑,还又瘦又皱,但却惊艳了多少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