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的思考:藏医学四部医典与唐卡的启示

阅读更多
http://r4rclub.schtuff.com/?q=tag%3Aend

从五月黄金周到八月底,每周读一章R4R, 画出对应的思维导图,描述了作者的思维也记录个人的心得,尤其视觉化的图片和符号带来了记忆和联想的作用。

打印出来的图挂在墙上,不时会带来其它的想法,用彩色的笔添加上新的ideas还没有来得及修订之前的mindmaps。



电视上演藏医药的专题,说到了唐卡,联想就拉回到历史的久远之遥,那时候神奇的西藏人民就会用视觉化解释复杂的经典。

“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一千多年。” 大量藏画唐卡为之佐证。

唐卡(又称唐嘎),藏族绘画之一。是一种卷轴画,它起源于7世纪前期至松赞干布时,由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先后入藏,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是吐蕃王大力颂扬佛教的产物。当时,佛教士为便于讲经,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将所讲的内容画在布上,一是携带方便,二是随处可挂,以此来吸引人们信仰宗教,达到传教目的。在寺院起宣传宗教教义、渲染神秘气氛和装饰殿堂的作用。而民间则为房间内的供奉之物。塔尔寺的壁画亦称唐卡,它与酥油花、堆绣被誉为塔尔寺“三绝”。

唐卡的制作大多是以多种彩缎搭配而成的。有绘画法、刺绣法、织棉法、贴花法、印刷法等五种做法。绘画法一般在布画、纸面上绘制,以工笔重彩,把要表达的内容用彩色矿物颜料绘上去,数百年后色泽仍鲜艳如初。唐卡内容丰富,人物形象千姿百态,因此较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刺绣法,选用上好彩色丝线直接绣在缎成上;织棉法,以锻纹为底,用各种彩线提花织布一样地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贴花法,将不同颜色的绸锻,剪成各种图案,贴缀在一个底布上组成画面,它的特点是画幅大,画面较简单;印刷法,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印于菹纸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

大型的唐卡,长度达30多米,小的只有手掌般大小。唐卡平日里可装在盒子里,用时,只须转动上下两个轴子,画面即刻展现在眼前。还可将数幅画绘制在一个长条布上,布局严谨有序,穿插合理。唐卡,有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其题材取之于藏族历史和生活习俗的历史画和风俗画,也反映藏族天文因法和藏药。

如藏医唐卡,就集中了17世纪时藏医精华,将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药物图样等绘制成图,对现代藏医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唐卡,以珍珠美玉、珊瑚、黄金、白银来缀饰,看上去琳琅满目,富丽华贵。有些唐卡的最终完工,耗费1-2年时间。

从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一代又一代藏医名家先后绘制了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成为藏医药学的形象化教科书,使藏医藏药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区广为流传。

由此可见,除了经典的书外,视觉化的图示对普及知识,宣传学说的重要性。


视觉化的思考:藏医学四部医典与唐卡的启示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疗,生活,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