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席:悬疑外的壮美山河——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文by:末席


末席:悬疑外的壮美山河——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_第1张图片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我几乎全部拜读过,这位作家的履历不用太多介绍: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推理小说黄金时期三大家之一,古典侦探小说代表性人物,侦探小说界至高无上的存在。

在国内,受电影影响,其最著名作品莫过于《尼罗河上的惨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但在我先前的排名中,《东方快车谋杀案》并不在我心目中排行榜前十,原因是我认为《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诡计并不出彩,既然是排古典侦探小说,诡计之精巧无疑应该是首要因素,但阿加莎的迷人之处在于,她的地名系列作品无一不是她本人亲身游历时所攫取的灵感,拥有丰沛的游览经历也就有了详实的人文底蕴,像马普尔小姐系列探案则是她退休后乡间生活的题材发挥;而她在爱情描写方面的造诣也是得天独厚,像《长夜》这部第一人称独白式的作品,其凄美幽婉足可与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康沃尔小说平分秋色。

旅途总是令人向往的,现在的旅行走的已太快,飞机一起一落,景点一进一出,就要回去上班,而上世纪动辄数日的旅途(国内挤绿皮车两说),那种未知的美妙实在令人向往,更何况是电影中横跨欧洲大陆的奇幻之旅,电影开篇东方快车号一声长鸣驶出伊斯坦布尔的场景真是令人怦然心动,遥想当年阿加莎·克里斯蒂也曾在这趟传奇列车上凝望窗外,这样度过一生,又是让人何等羡慕啊。豪华的餐车,考究的车厢,曾几何时这趟百年航线上多少王公贵胄,多少富贾名流把酒言欢、谈笑风生,窗外又经过了欧罗巴大陆多少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唯美如画。

今年的电影版本并没有照搬原著的人物姓名,譬如笔者发现的那个女仆的名字:Pilar Estravados就不是源自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事实上这个名字出自阿加莎的另一部小说《波洛圣诞探案记》;而整部影片在处理上也弱化了探案推理的过程,毕竟这部作品早已被剧透了80多年,而导演的重点,则放在了伦理和人性,甚至是景致、细节的展示。

这个波洛的奇怪比利时口音和不时蹦出的mon ami(法语我的朋友)虽然看起来有点搞怪,但实际上却是高度贴合原著的体现,加上波洛的胡子套、little grey cells和蒸蛋的老梗都被准确提及,只有他那个双层夸张的大胡子则稍微有点出戏,反正这个造型我先想到的是萨尔瓦多·达利(虽然他的胡子条比较细)。

从风格上,导演也做了一些变更,其实阿加莎笔下的侦探和福尔摩斯的最大区别在于福尔摩斯不光是侦探,而更像游侠一类人物,他充满智慧也精通拳法,堪称文武全才,破案亲力亲为并不时需要和罪犯肉搏,而阿加莎的作品在分类上属于本格派,侦探主人公一般都是“老弱病残”,手无缚鸡之力,基本不动手,也动不了手,侦探甚至还会遭到恼羞成怒的凶手的袭击,这次波洛那根拐杖的好身手绝对是对其形象的一种颠覆,虽然对此我个人持保留态度,但从视觉效果来讲,不失为一项有价值的变通。

最后12人坐成最后的晚餐状,波洛扔空枪给赫伯德夫人等场景都展现了导演的思考和演绎,毕竟镜头需要仪式感,执念的放下同样需要,这是导演给波洛设计的一次自我选择的交代,也给了凶手放下心理包袱更合适的契机。最终的审判不会缺席,12凶犯又何尝不是12陪审,是不是这背后的拷问才是这部作品享誉世界的真正原因,精巧的诡计不过是件百变的外衣罢了?

影片最后有意提及的埃及尼罗河,似乎也在暗示着续集的存在,值得期待;最后,我想说电影的片尾曲真是犹如天籁,美不胜收,它就像是涓涓细流,温婉动人,流进了人的心,流向那个令人神往的燃情岁月。


末席:悬疑外的壮美山河——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末席:悬疑外的壮美山河——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