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驴得水》是部好电影?

作为一个极少写影评的人,今天看完《驴得水》之后,我突然有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为什么说《驴得水》是部好电影?_第1张图片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一个号称农村教育基地的三民小学里,校长和老师们为了应付教育部专员的检查,仓促之间找了个小铜匠假扮“吕得水老师”(学校里的一头驴,被虚报成老师每月领薪水),这是一切喜剧和悲剧的开始。

头回,特派员并非为彻查虚报名额而来,而是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有个美国佬要支持中国农村教育,每个月捐一笔钱给一个乡村教师。可老孙校长政治背景“有污点”,另外三个老师,张一曼“作风不好”,裴魁山手脚不干净拿过回扣,周铁男莽莽撞撞打过老师,只有吕得水老师身家清白品行无暇可当此大任。于是一场喜剧事了,小铜匠回了家,三民小学欢欢喜喜拿到了每月三万法币的补助,再不是当初的窘迫模样。

可没想到特派员又来了第二回,说是给钱的美国佬要实地考察,搅乱了一池春水。尝到了做“体面人”滋味的小铜匠也出现了,在某种刺激下,他本性里的“恶”也被彻底地激发。小铜匠这厢眼看是瞒不住了,大家也就索性撕了原本温情善良的面皮只谈利益。还有点理智和良心的老校长说;“这钱我们不要了还不行吗”,特派员不答应,:“你们不要!我们教育部还要!”哦,原来美国佬每月给十万块补助,教育部发下来之前先截了大头。这个剧情立马让我联想到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在中国封建制度最后的生命里,官场腐败不堪,由上到下层层盘剥,不论官大官小,各个伸长了手要钱。没想到在中华民国还是一个样,三民主义的春风也吹不开沉积的陋习。

为什么说《驴得水》是部好电影?_第2张图片

随后,一步错,步步错,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金钱的诱惑和暴力的胁迫下,几个原本尚且积极正面的角色一个个暴露了本性的贪婪、懦弱、无耻和恐惧,铜匠的“死而复生”和那场婚礼成了整个悲剧的高潮。特别是婚礼追逃那段,有几分卓别林喜剧的神韵。

除了拍摄手法和立意,这部电影拍得很用心,从一些小细节上就能体现出来。

片头有这么一个场景,校长和老师们坐在教室里开学期总结会,说到资金太少,周铁男和张一曼说,“钱不够,就把我们这个月工资捐了”。老裴这个小气鬼不答应,“你们捐,反正我不捐”。“好,你不捐我们捐”,周铁男表现得相当硬气。

电影进行到一半,又有一个类似场景出现。已经拿到巨额补助的校长给学生们发了鼓励奖学金,还打算盖新教室。这个时候老裴又不答应了,“不是说好了从现在起每月都给我们发三千块奖金吗”。老校长左右为难,因为在农村做教育试验是他毕生的梦想,可之前向教员们做了承诺也不好反悔。这时周铁男来救场,“大不了这奖金我们不要了。”老裴回道:“要捐你们捐!”如果只看到这里,仿佛就只是片头的场景重现,但妙在妙在接下来周铁男的回答上。“凭什么!不要奖金就大家一起不要,我们不拿你也不能拿。”

为什么后来周铁男不肯说“你不捐拉倒,我们捐”这样的话?因为几个月前他们的工资还是几十块法币,现在的奖金是三千块。这样一个小细节的对比,很明确地向观众揭示了周铁男心态的改变,这个原本正直热血的小青年不知不觉地在动摇着。

借用一句话总结,绝大部分人是可以用钱收买的,只看价格的高低罢了。老裴底线低,周铁男呢,要比他高一点但也有限,这在后面的片段里也得到了充分映证。

为什么说《驴得水》是部好电影?_第3张图片

另外一个让我震撼的细节是张一曼出境的倒数第三个场景——在她的屋子里。狭窄逼仄的空间里堪堪容得下几样简单家具,靠床那边的墙上贴着《乱世佳人》等美国浪漫电影的海报。看到这儿,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张一曼是一个这样性格的女人。尽管前面的情节已经把她描述地清清楚楚:在农村的破烂学校里,也要穿着剪裁合体的高开叉旗袍摇曳生姿,学校里装了电灯泡突然就来了兴致要在黑夜的光明里,在校门口的空地上跳一曲华尔兹。被人说放荡,她看似也云淡风轻毫不在意。她想活得美丽潇洒肆意,就像《乱世佳人》里绿眼睛的斯嘉丽一样。可悲哀的是,她追求的生活在金钱、力量和人心面前太脆弱,不堪一击。现实就这样敲碎了她。

最最讽刺的,是结尾。当闹剧终于结束,美国佬赞助的钱没有了,驴得水的事也不用再遮掩了,校长,老裴和周铁男又开了一次会,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似的,要再次团结协作发展三民小学的教育事业,就在这时,从张一曼的屋子里,传来了一声枪响。

粉饰太平苍白无力。

周铁男的一句对白里,他自欺欺人地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他和老裴,校长都愿意这样欺骗自己。可这不可能,真正的“驴得水”死了,张一曼自杀了,校长的女儿佳佳带着失望远走他乡,过去的事情永远不会过去,它会留下烙印,提示着人们曾经展现出的丑恶,隐藏在灵魂深处蠢蠢欲动,在未知的某一天再次露出锋利的獠牙。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驴得水》是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