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波澜》——气势如虹的百年言论史

从1872到1949,一段近乎百年的言论岁月。这段近代中国的言论史,也就是一部几代知识分子以笔为枪,抵抗强权的历史。

《笔底波澜》——气势如虹的百年言论史_第1张图片

活在当下的我们总是对如今的舆论环境大为不满,认为这是一个言论自由不及民国与清末的时代。读到傅国涌的这本《笔底波澜》,你会惊觉民国与清末才是更为黑暗的所在,往往一句话,就会遭到统治者封报馆、诛性命之待遇。但当时一个个怀抱言论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却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的笔,低下他们高贵的头,让说真话与言论自由,始终普照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百年言论的开山鼻祖当属开创“文人论政”的王韬。他以《循环日报》为阵地,以评论为利器,开创了“文人论政”的先河。他办《循环日报》,以英国的《泰晤士报》为效仿对象,大呼“立论一秉公平,居心务期诚正”,努力形成公正的言论。十年间,他发表了近千篇评论,经常被同时代的报纸转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梁启超,一个因戊戌变法而被康有为抢去了太多名气的大师。论改革史,康有为尚且还称的上是他的老师;论言论史,康有为则还不够格做他的徒孙。梁启超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写就《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等,其言论与思想广受读者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于几代人。

于右任,一个与“竖三民”紧密相连的著名报人。在他手创的《民呼日报》中,发出“有世界而后有人民,有人民而后有政府;政府有保护人民之责,人民亦有监督政府之权。政府而不能保护其人民,则政府之资格失;人民而不能监督政府者,则人民之权利亡”的豪言,标榜其报纸监督政府的职责。《民呼日报》对政府的揭露和抨击最终导致了当局对报纸的封杀,但于右任却在《民呼日报》停刊不到两月之后再创《民吁日报》,“民吁”与“民呼”一脉相承,风行一时。《民吁日报》因报道日本侵略东北的真相,也在创刊第48天后就遭封杀。但当局怎奈于右任的办报决心,不久之后《民立报》又横空出世,构成了“竖三民”这一壮丽的新闻谱系。

《大公报》,一份以“四不”方针笑傲于同业的伟大报纸,它所坚持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原则,让当代的报人都感到无限向往与颜面无光。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都出自于《大公报》的麾下,他们激扬文字,记录与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变化。对于百年言论史而言,《大公报》可谓是最沉重的一份报纸。

再来看看那些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被当局残害的仁人志士们。1926年4月26日,在民初新闻史上光焰万丈的邵飘萍遇难,他首创的《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8月6日,另一位言辞犀利、锋芒毕露的报人林白水也惨遭杀害,两人遇难前后不过100天,史称“萍水相逢百日间”。史量才,一个敢于在蒋介石的威逼下说出“你手下有一百万兵,我手下有一百万读者;你有枪,我有报”的报业巨子,最终死在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狙击之下。还有沈荩、刘煜生、陆蠡、羊枣等人,他们的牺牲,一次次唤醒了民众对言论自由的全力争取,也一次次揭穿了当局一贯的伪善嘴脸。

百年言论史上的名报与名人数不胜数,随手拈来便可做一部气势如虹的大传以流芳百世。这让我在每每拿起又放下此书的间隙中不得不思考,我们当下的媒体人往往把自己的不说真话归于制度的束缚,可是在前人的时代里,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也并非是政府主动给予。那时的言论自由,是由一个个有良知、有胆识的仁人志士们冒死争取来的,看起来意气风发,却始终有着悲怆的气氛。

我们向往着那个言论自由的时代,却在当下为自己的不说真话找到各种看似无奈的理由。《笔底波澜》告诉了我们,百年的言论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可它似乎又向读者们发出了疑问,当下的时代,是否已变成一个可悲的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底波澜》——气势如虹的百年言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