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清晨五点的救世主还是恶魔?《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文/秦筝
这几天一直听人推荐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于是就在百度糯米上刷了票,匆匆赶回家吃了两口饭,拿了两个丑橘进电影院,电影已经要开始播放。我对印度片的记忆还停留在歌舞片的氛围里,年少时看过的《大篷车》,《哑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运动里,我喜欢看体操,游泳,滑冰等姿势舒展的项目,摔跤和拳击在我心里都是很暴力的体育项目,根本不会去关注。《摔跤吧,爸爸》光看题目我也没啥兴趣,朋友圈,同事都说剧编的还不错,哎呀那就去看一下吧。
故事讲的是一个印度退役的摔跤全国冠军辛格,因为家境放弃了体育生涯,结婚后又没生出男孩子,最终训练了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成为摔跤手,并取得一个又一个冠军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人说是男权主义的产物有点恶心,但在我的眼里,它只是一个包涵深情和热爱的一个积极的故事。任何一个戏剧或者电影很多时候每个人的视角和切入点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解读。
辛格他们一家人生活在印度偏远的农村,女孩十四岁就要嫁人是普遍现象。我想作为爸爸,他在训练两个女儿成为摔跤选手的时候,并没有想的那么遥远,让摔跤成为改变她们命运的途径。我想他一开始只是看到了她们的天赋和能力,是一种欣喜,因为他经历了连生四个女儿的绝望后,忽然因为两个女儿和别的男孩打了一架并且打赢了,他发现了她们身上的某种能力并不输给男孩子,他要训练她们替他去实现梦想。这个才是初衷,这个初衷可以说残酷的,把自己的理想嫁接到孩子们的身上,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被迫的行为,无论男女都是。我想这点也是影片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妻子听到辛格要开始训练女儿成为摔跤手的时候,也是很震惊。在印度南方,彼时并没有女子摔跤一说,辛格的行为是要被人唾弃和诟病的。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妥协妻子一年为期,如果吉塔和巴比塔训练一年没有起色,他放弃。他相信他的女儿不会比男孩子差,肯定可以实现他的梦想,为印度拿下世界冠军,拿到金牌。
训练开始,他不顾女儿们的反抗,不顾村子里其他人的议论,不管女儿们在学校的处境。他给女儿们穿汗衫短裤,剪短她们的头发,让她们像个男孩一样在泥地里摔打,在小河里游泳,让她们每天五点起床做体能训练。为了给她们营养,他可以去跟卖鸡肉的老板讨价还价,不顾吃素妻子的反对给孩子们炖鸡肉吃。两个女儿在朋友的婚礼上玩的很开心,违反了他的规则。他恼怒,女儿们也恼怒。小新娘的一席话让两个女儿开始反思爸爸的行为,她们也认同了小新娘的话。爸爸对她们的训练,有朝一日可以改变她们的命运。小小的她们也意识到,作为女孩,如果不努力在印度是无法摆脱世俗的困境。
从反抗到主动,这是影片的第一次转折。至此,清晨五点的噩梦,变成了人生的希望。爸爸在她们心里的形象也有了变化,从清晨五点的恶魔,成了清晨五点的救世主。影片的音乐也轻松起来,孩子们的清晨跑步的身影也轻松了起来。
吉塔一次一次去比赛,一次次的取得胜利,她的技术战胜了男孩子,改变了人们对女子参加摔跤的看法,她成了全国冠军,她回家时,全村人都夹道欢迎她,她在印度南部的小村里成了一个传奇。
吉塔进了国家的体育学院,在这里教练让她忘记以前学的技巧,在这里她有了同伴,她蓄起了头发,她开始爱美,她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脱离爸爸。她回家休假,一言不合,把她曾经爱戴的爸爸摔倒在泥地里,因为她觉得爸爸的打法已经落后了。
辛格一年一年老去,曾经的国家级冠军,被女儿摔倒在泥地里时刻,我心中不知为啥有了一种落泪的冲动。那是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哀,不论什么国家什么时代。
被女儿打败的辛格,他难受他悲哀,但是他始终相信吉塔会有理解他的一天。吉塔离家回体育学院,他站在阳台上看着她离去,有不舍有不甘也有无奈。孩子总会长大终会有自己的思想,他再也无法掌控她的全部。吉塔去参赛,输在首轮选拔赛上。他夜不能寐,坐立不安,这些都无济于事。吉塔自我不觉醒,他什么也不能做。好在他还有巴比塔。巴比塔站在爸爸的身边,理解爸爸对姐姐的用心良苦。她也打到了全国冠军。故事到这里的时候,如果爸爸把巴比塔当成替代吉塔来培养,那影片的叙述就LOW了。
巴比塔进了国家体育学院,劝姐姐给爸爸打电话,好好沟通一下。吉塔不以为然,只是输了一次比赛而已。吉塔继续去参赛,继续输了,一次次都输了,她似乎有了进不了半决赛的魔咒。教练责备,她自己也觉得伤心。巴比塔安慰她,吉塔给爸爸打电话,全程没有说什么,但是她泣不成声。这边的辛格一直在等吉塔的电话,等到的时候他眼睛湿润了,这时候妻子演得很好,没有言语,一个提眉一个侧头示意辛格接电话,却能看出那种默契和理解。电影可以靠画面、音乐、肢体语言来打动人,这是它的优势。辛格和吉塔的关系缓解,吉塔重新燃起斗志。
辛格离开家乡去给女儿做更合理的训练,清晨的五点,两个姑娘偷偷跑出体育学院,接受父亲训练。辛格说,全国的女性都在等着吉塔的胜利,这是可以改变她们命运的机会,吉塔必须全力以赴。清晨五点的救世主再次出现。
这个行动被体育学院的同学发现,告密了教练,自私的教练怒火中烧,以吉塔违反校规为理由要开除吉塔和巴比塔,辛格去体委说情,说到激动处他眼含热泪,体委官员被感动,女儿可以继续留下,他被拒绝在不能进入体育学院,这意味着他不能再给女儿做指点。
辛格通过手机和吉塔联系,他甚至包场VCD,一遍一遍看女儿和她人的比赛,寻找对方的弱点,再通过电话指点吉塔。他的指点他的鼓励,让吉塔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她摔进了英联邦运动会的半决赛,摔进了决赛。因为教练的恶意,在吉塔决赛的时刻,辛格被困在了杂物间。辛格没有出现在他的位置上,让吉塔心神不宁,在大家都以为她要输了的金牌时刻,她最终想起了爸爸曾经说的话,爸爸不可能每次都能救你,你要靠自己。吉塔最终一个五分的过肩摔,战胜了澳大利亚的选手,拿到了金牌。被困在杂物间的辛格,一直为自己不能出杂物间去看吉塔的决赛难过,他的眼泪在他的眼眶里打转。当印度国歌响起,他猛然地站了起来,他的吉塔为他为印度拿到了金牌。
看完影片,我感动的是辛格的坚持,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在没有完全决策力的时候,父母的坚持其实是有很好的作用。我曾经因为孩子的一句反省过自己很多次。儿子高中时期是学校的学生会宣传部长,他曾经跟我说:妈妈您为什么不让我坚持一种特长呢?以至于我现在什么特长也没有,学校艺术节上我只能做幕后的工作。
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心里很难过,我确实没有坚持孩子必须学一样什么特长,无论画画,游泳,笛子等都是他一不喜欢,一反抗就妥协了,就随他去吧。总以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很多时候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孩子还小,并不清楚自己最终要什么,如果有天赋,那是好事,可以注重培养。大多数的孩子在幼时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父母应该在他擅长的范围尽量选一种适合他(她)的来培养,并做坚持,哪怕长大这个特长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人有一技,总会有他与众不同的一面。父母的经验是多年的积累,能给孩子以正确的指点可以避免他们少走弯路,虽然父母有时也是无人指点走过来的,正因为如此反思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给孩子一个提醒和指导是没什么不好的,总比以后后悔来的好。
我想如果辛格在妻子反对,女儿反抗的时候就先放弃了,那么吉塔、巴比塔或许十四岁就成了某人的妻子,成了印度成千上万普通女子中的一枚,那么又何来这个传记故事。
父母对于孩子是清晨五点的救世主还是清晨五点的魔鬼,只是一念之间的事。
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