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哲学基础》之第六章 行为主义与教育

读《教育的哲学基础》之第六章 行为主义与教育_第1张图片


读《教育的哲学基础》之第六章 行为主义与教育_第2张图片
斯金纳

      提起“行为主义”更多的了解是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可以说它是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从儿时父母赞赏时的一粒糖果,到读书时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多少年长盛不衰,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是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巴布洛夫和华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行为主义研究发展到顶峰。作为教育哲学的行为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角色上有哪些理论呢?读完本章,慢慢透出底色。


    在教育的目的方面,斯金纳强调教育即是训练,通过训练形成一套按部就班的程序,即依靠奖励(或惩罚)来使受教育者形成既定目标的教育模式,与人们认为的教育就是表现出一种自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批评,同意或者反对的观点不同,行为主义者认为教育和训练没什么不一样,并不认为思想最初就是自由的,学生无论表达什么观点其实都是以往所受训练的结果。行为主义者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适当地鼓励孩子进步,主张及时强化,虽然积极和消极强化皆可,但是更多倾向于奖励良好的行为比惩罚不好的行为要更具效果。


    在教育方法与课程上,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外部的奖励更多事为了激励学生内在奖励而已,间歇性奖励是引导学生出现内部激励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鼓励教师少运用连续奖励。听起来好像有点深奥,但是你想想赌徒和钓鱼者为何成瘾,也就可以解释此论题了。

    在课程的设置上,行为主义者认为,课程应该被划分为短小而独立的单元,学习的目标比较简单和直接,在相对专题的课程单元中,建构更小一层的知识点,整个专题的知识体系应该在学生学完本专题后在呈现给学生。

    在教师的角色上,其实我们每位都在使用一到两种行为方法,尽管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比如评分,手势,眼神等等众多的方式来训练着学生。但是在行为主义者眼里,这样的训练太过随意,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他们认为教师对一定行为的评价必须在一定阶段趋同,也就是所有老师都认为某种行为是好或者不好,都给予行为者及时强化,这样才会产生目标行为的形成。


    我想起了王朔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看上去挺美》,剧中幼儿园的管理就完全是按照行为主义者的理论和思想构建的。起床、洗漱、上厕所等行为全部纳入“小红花”的考核之中,即使没有“便意”,也要跟着同学按时蹲厕以便养成好的习惯,同时获得小红花,时间推移,慢慢也就构建了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这样机械化的训练、及时肯定慢慢的将孩子的行为引入目标设定的状态,看上去确实很”美“,但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在去哪了?这也是行为主义者受到质疑与批评的地方,值得深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的哲学基础》之第六章 行为主义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