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是回来做自己-《孤独六讲》有感

美,就是回来做自己-《孤独六讲》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起来蒋勋老师是我的文学美学的启蒙老师,在在这三年里,老师用步道之心传播美学带给我不知多少的触动。两年前,顶着微微细雨,走去书店买了一本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和一个心仪已久的地球仪。再次翻看,心情颇有不同。

孤独,这个被中国传统儒家避讳着谈论的话题,这个每个人灵魂深处无法回避的感知,这个孕育着信念,孕育着美的土壤好像已经在华夏的土地上被封印的太久了,而在这里,在这本书里,你会和另一个自己相遇:残酷青春里如野兽般嘶吼的情欲孤独,以爱之名绑架和被绑架的伦理孤独,始于踌躇满志却已寂寞虚无告终的革命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潜藏于人性的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这是书的文案,却更像是人生的诅咒。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个人生命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解放自我,完成自我。解放是打破世间已有的义,理,法,而找回自己内心的心灵秩序。完成是建立在思考之上的,对人生使命的勇往直前的追求。记得高中时,常常会人云亦云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觉得论语是多么伟大应该在当代被发扬光大的一本书,直到我十分认地读诵论语时,看到我的奶奶在家一边操劳家务,一边自怨自艾时,我开始思考儒家的思想真的是对的吗?我们真的可以让人只活在身份中吗?我望着我的奶奶,她是别人眼中口中的贤妻良母,温良贤淑,作为妻子,尽管她不快乐。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她暗暗地诅咒那些比她过的洒脱自在的人,因为不快乐而幸灾乐祸,落井下石。那一瞬间我感到了深深的害怕,好像又见到了曹雪芹笔下的赵姨娘,夏金桂,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那些具有毁灭性格,令人悚然,可悲可叹。一个不快乐的人生活是黑暗的,传统的伦理把一个可以有更精彩人生的人磨成标准模模式。有时候我都不敢想中华文明如果没了李白绣口一吐下的盛唐,没了魏晋风骨竹林七贤的张狂,没了曹公枉入红尘若许年的南柯一梦,那这个文明会多么的黯然失色。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说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只是希望思考我能不能先活出自己,再来服务社会,像庄子笔下的独与天地之精神共往来。

三年前,我曾跟我的母亲说:我要找寻和我灵魂最贴近的人。顺着这个思路,我重新阅读很多蒋勋老师,王阳明先生,稻盛和夫,梅贻琦,胡适先生的作品或资料,在无数个漫步的时刻,在无数个抬头仰望心空的瞬间,我都在思考:我所崇敬的这些人,我能成为他们吗?

 最后我好难过好难过地发现:好像不行诶!这是我心中给自己的答案,直到阅读《孤独六讲》我才明白为什么只能无限贴近,因为比复制更重要的是创造,创造自我,追求无我才是给孤独最好的注解。但是同时,我相信追寻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又让我和他们无限贴合,走在他们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内心无限的安宁和感动,那是来自遥远的宇宙的牵引,那是来自灵魂的共振与呼唤:

 直面孤独,享受孤独。美,是回来做自己。

 顺便说一句,蒋勋老师是我非常喜欢和敬重的老师。他的声音仿佛古刹中夕阳西下的钟声,庄重中包含慈悲,呼唤读者们自主探寻心灵的归属,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从唐诗到元曲》都是让人重新贴近灵魂和慈悲的一场美妙之旅,也特别推荐给大家。

美,就是回来做自己-《孤独六讲》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就是回来做自己-《孤独六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