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公司新建了一个AI相关的公众号,我自己去学了一些自媒体的课程,课程涉及到选题和运营,看完这些课我也总结了一些心得:
选题依旧很难
插座学院的自媒体课程看似简单,类似于定出内容关键词再衍生主题,但这类的主题基本上都有人写过,很难出彩,只能算蹭热点,也带不出什么深刻的洞察。所以我只研究了下运营思路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搭建了这个AI公众号的运营框架,选题不值得深究。
比如,课程里的举例了如何做日常选题:创业邦内容关键词涉及创业、创业者、投资、投资人、融资、科技、科技公司、科技大佬、互联网、互联网公司等。每个关键词继续细分,就会出现很多选题,比如科技大佬,下面就是王健林、马云、刘强东等。
《马云、王健林、刘强东,这些大佬25岁时在干嘛?》
《马云、王健林、刘强东,这些大佬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马云、王健林、刘强东,每个大佬背后都有一个神一样的女人》
《马云、王健林、刘强东,这些大佬最爱看的10本书》
《马云、李彦宏、刘强东,科技大佬谁的英语水平最高?》
《马云朋友圈有多牛?》
《阿里巴巴曾经的18罗汉,除了马云,其他17个在干嘛?》
看到这些选题,可能我刚毕业的时候会点进去,但是工作三年我看完这些也不知道有何意义,所以后面再看到这类的也很难提起兴趣再点。我看到知乎有个提问,说为什么现在第一财经周刊(现在叫第一财经YiMagazine)越来越不好看了,然后有一个回答写到,因为你成长了。做内容其实也是在培养用户,用户也在成长,你也要成长。
有舍才有得
如果追求流量可以去学咪蒙,纯编非虚构写作《一个寒门状元之死》,结果就是被封号,被同行唾弃,甚至被定义含咪率(微信好友中关注了咪蒙公众号的人所占的比例),虽然用这个评价朋友本身不太靠谱,这么多自媒体小编又有多少人可以成为咪蒙,这又是不是我想要的?
我喜欢好奇心创始人兼总编辑杨樱在采访里提到的一句话:“很多人问《好奇心日报》最后想成为什么样的媒体。‘我们希望成为中文世界最好的媒体之一’。‘最好’是指,做一个有操守的媒体、有责任心的媒体、有职业道德规范媒体,就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都是我们敬佩的媒体范例”。有操守、有责任心,有职业道德规范这仨词我喜欢,我也期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作者。
文案常有但策划不常有
我为了把AI公众号内容搭起来,关注业内公众号超200个。有的公众号主做互推和粉丝,送书送得爽快大方;有的公众号每天翻译国外的文章,又快又多;有的公众号主做访谈、论坛,大咖大厂一堆;有的主打轻快有趣,角度稀奇。在这种情况下,单单模仿并不能让这个公众号脱颖而出,而且人力物力也不允(公司加上我和设计总共2个人搞这个事情,而且我还有其他公号要写),所以要从顶层逻辑和自身情况来设计规划,也就是策划意识,营销上有STP,同理也适用于这个场景,你的内容就是你的产品,怎么把产品卖出去,而且做出有效定位和区隔,是需要一整套体系和架构来应对的,我从公众号的搭建,到栏目、选题、文章、渠道都经过了策划和构想,并且去执行和调整,进行到现在,这个自己从零搭建的公众号能够维持日更,1个半月增粉196个人,虽然不多,但在我觉得这些粉丝还是比较精准的,而且很少会掉粉;组出了一篇10000多字的原创,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这个平台审核不是一般的严格)得到了推荐,浏览量达到5000多,并且成功投稿至业内垂直科技大号CSDN,为一家企业微信开设转载白名单,评论里有人说一般产品经理会看不懂这篇,可能这个是给技术看的,我想我一个做营销的门外汉能收到这种评价还是很开心的。
不要设界限,勇于跨界线
我刚开始出来是做综艺节目招商的,给金主爸爸想植入方案,怎么为他们在节目里匹配资源,后来我觉得植入做得再好,节目做得烂大街,即没人看,也达不到效果。
然后我就到了做节目研发的公司,这个公司去了没多久也不做节目研发了,我自己不甘心,就把这公司公众号之前推送过的900多个国外节目模式全看了个遍,还把这些全部按主题整理到一个表格里方便搜索,在这公司做了一年的少儿美育项目,从头到尾做比赛,写文案,做运营,整报名系统,搞微信排版,回复后台留言,中间还被带着做策划,虽然节目研发不做了,但公司的工作方法延续了研发的扎实风格,找资料,找案例,一周不够两周三周接着找,一次不够两次三次接着碰。
我的同事们有的会日语,有的会韩语,有的会英语,我什么都不会,谷歌翻译看英文也得看半天,后来找外文资料多了看英文就快了些,又去报了日语班,到今天我坚持学了一年半,日语基本能看懂,也大致能听懂说了什么,在前公司有时会闲到发毛,我就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写营销策划相关的报告和文章,顺便建了个粉丝群发我每天看的资料(需要进群可以私信我Chendj34)。
从前公司离职后我不喜欢少儿,也不知道要在哪个领域扎根,闲了快1月,给自己定了两个方向,金融和人工智能,之所以选这两个,当时我对金融理财感点兴趣,人工智能是因为刚好写了个兼职文章,发现还比较有趣,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怀疑我做得太杂,什么都不精。那我现在倒推一下,我要建一个AI的公众号,而且要沉淀出高质量的粉丝,而我又是门外汉要怎么来搞?
我首先花了两周实实在在的做了调研,找案例、找竞品,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内容框架是怎么搭的,内容来源是什么;
然后我考虑了下我们的用户(也就是金主爸爸),看他们都需要写什么内容(产品),内容来源我又要去哪找?100个内容来源全部调研整理到表格,转载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保证了;
内容有了,传播不出去没有影响力怎么搞?可以选择哪些传播渠道?渠道也是全部调研并且划分出优先级,按优先级匹配内容。现在自媒体平台都推荐原创,我也不想只转载别人的,毕竟是做内容的,总要有点追求,开始看国外的相关文章,学写作课程,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找选题,找资料,组文章,10000多字,反反复复检查5遍以上,什么算法、模型、技术全过一遍,运营、排版全部由我审核把关,后台留言要开白,立马回复。这些都是杂活训练出来的,也是我当时很反感的界限。有个T型人才理论,“—”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我的“—”就是运营、调研、策划、写作,都可以用在新的“|”领域上,即使是刚开始完全不懂的人工智能。这个也可以叫做可迁移技能,最重要的是要能沉下心来琢磨专研。
开年第一篇就酱,如果关于这篇有任何问题欢迎私信我(Chendj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