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科学

诗意科学_第1张图片
向创新者致敬

        《创新者》由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他是美国非常著名的传记作家。《史蒂夫·乔布斯传》《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一生》、《爱因斯坦:生命的全部》等传记畅销书均出自他手。《创新者》的原作名是《The Innovators:How a Group of Hackers,Geniuses,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也就是说这本书带有副标题: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其实副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主旨,本书正讲述了这群人是谁?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又是如何以合作的方式发挥更多创造力的?

诗意科学_第2张图片
他们是谁?

        计算机和互联网都是当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是很少人知道是谁创造了它们。这些发明者不是独自在阁楼或者车库中凭空将它们创造出来,也不是在杂志封面上单独出现的人物。相反,数字时代的大多数创新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有很多杰出的人物都参与了这些合作,他们当中既有匠心独运的创新者,也有聪明绝顶的天才。那么这些先驱、黑客、发明家和企业家是谁?作者在书中回顾了200年的数字化进程,从第一部计算机程序的创造者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说起,细数了一群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创新者。他们包括第一台通用型电子计算机的创造者莫奇利、科学家冯·诺依曼、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八叛逆”、天才图灵、英特尔的格鲁夫、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谷歌的拉里·佩奇等。这些拥有不羁创意的先锋者、黑客、天才、企业家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秉承着开放与分享的精神,通过跨越时代的合作,让科技实现了创造性的飞跃,而他们沉淀下来的社会和文化力量成为了滋养创新的坚实土壤。

诗意科学_第3张图片
创新者们是如何思考的?

        科学发展史的研究者不会轻易将发生巨变的时代称为“革命”,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将科学进步看成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如今我们总会把“创新”两字挂在嘴边,导致它现在已成为一个缺乏明确意义的口号。那么现实世界的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的时代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创造者们是如何将颠覆性的想法变成现实的?促使他们实现创造性飞跃的要素又是什么?

      日积夜累是“创新”的必经之路。灵光乍现带来的跨越式发展只是创新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忽视持之以恒的微创新。作者单独用一个章节来讲晶体管,可能就是要证明这个观点。晶体管的诞生看上去是一个跨时代的发明,但它的成功其实要归功于长时间的积累和改进。第一代的晶体管本身并没有带来太大影响,但通过研究者和工匠们持之以恒的微创新,才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影响。著名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晶体管容量每18/24个月翻一翻)依靠的不是飞跃性的革新,而是众多微创新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此之谓也。

        其次,数字时代的真正创新来自那些能够将人文和科学联系在一起的人,他们信奉美感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在人文和科学交叉口游刃自如的人创造了人机共生的关系,这也是创新者们的精髓所在。列奥纳多·达·芬奇就是在人文与科学之间激发创意的典范。而在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工作出现瓶颈时,爱因斯坦会拿出自己的小提琴演奏莫扎特的乐曲,直到他能重新找到“天体的和谐旋律”为止。在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历史人物的知名度虽然不如达·芬奇或爱因斯坦,但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文和科学的结合。她跟自己大名鼎鼎的父亲一样都能理解诗歌的浪漫,但跟父亲不一样的是,她也能欣赏数学和机械之美,她就是著名诗人拜伦勋爵的千金——埃达·拜伦,也是后来的埃达·洛夫莱斯伯爵夫人。很难想象近200年的数字化进程,是从这样一位人物开始的。

诗意科学_第4张图片
合作能够带来更多创造力

        团队工作是“创新”的温室。人们习惯于认为创新就是天才的灵光一现。典型例证之一是牛顿被苹果砸中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在这本书中,每个案例分析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创新绝非洗澡的时候灵光一闪,反而到处是困难,遍地是陷阱。只有依靠“铁三角”团队,同时具备破解的手艺(捣腾试验品的能力)、天才的理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和超群的脑洞(不拘一格的想象力),才能过关斩将。一个团队缺少技术、理论和创意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可能会使他们的成果与历史性突破失之交臂。那些从1840年代以来的创新者们都抱着美好的想法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不过受限于落后的工业水平、生活水平,他们只能够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每一步创新都是建立在相互协作、认知上不断交流的基础上。

        从另一个角度看,互联网建立的最初目的正是促进合作,然而个人电脑(尤其家用电脑)却是一种专门为个人创意而设计的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网络和家用电脑分别经历了一个超过10年的独立发展阶段。随着调制解调器、网络服务和万维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相继出现,这两者终于开始进行融合。正如装上蒸汽机的精巧机械装置带动了工业革命,计算机和分布式网络的结合也开启了一场让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创建、传播和获取任何信息的数字革命。

        因此,建立数字时代的协作不仅发生在同辈之间,它还是跨时代的。创意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创新者之间传递。用户会反复将数字时代的创新用于制作通信和社交工具。数字时代标志性的集体创造力也包括人机之间的协作。

诗意科学_第5张图片
诗意科学

        创新和进步往往来自技术和艺术的交叉点。作者从《富兰克林传》到《乔布斯传》,这个观点一脉相承。而在《创新者们》中,作者将远超他人的笔墨放在诗人拜伦的女儿埃达·拜伦身上,全书以她始终。埃达·拜伦是“计算机” 和 “程序” 这两个概念的发明人,但这并不是作者为她大费周章的真正原因。埃达·拜伦既继承了诗人拜伦不羁的想象力,又有着数学家严谨细密的思维方式。把她当作通才神像供奉起来,正强调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意义所在。

        历史的发展应当强调伟人的力量还是文化趋势的力量,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学术界和历史参与者本身对于这两者的重要性通常都有不一样的看法。作者更倾向于认为历史是由非个人的力量驱动的,数字时代的创新受到了个人和文化这两种力量的巨大影响。诗意科学,这个是新的名词,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样的名字。一直将科技与人文区分看待,从来不认为科技的冰冻如何可以与人文的温暖共存。而每一位曾经为计算机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者用人文关怀温暖科技,缠绕着这两股力量的藤蔓交替向前,幻化出美丽的花朵。

        在计算机与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者们都在组装与钻研中寻找到了乐趣,他们各有不同的经历与性格,却都熠熠发光,因为他们都为了自己的兴趣投身于热爱的事业中。这本书也许会激励我们都力争成为一个创新者——寻找到自己的乐趣,并且投身于其中,并为此而度过有意义的一生,或许这也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意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