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奇迹的背景

朋友圈中传的非常火的有赣州古城排涝系统,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百度是给出的抗洪案例是:“2010年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有的还被市民冠上“东方威尼斯”的绰号。一时间,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了众矢之的。”

赣州,我没有去过,因此也没有什么发言权。赶紧从网上搜一搜,得到下列信息: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赣州市海拔高度平均在300~500米之间,以山地、丘陵为主。

如此看来,这样的地理条件与武汉、南京差异较大,相对来说对于排水是有利的。有图有真像,上图!(图片均为网上找来的,希望不要有错)

古城奇迹的背景_第1张图片


古城奇迹的背景_第2张图片

从这些图片看,古城内有些地势远高于城外江面,这是有利于城内涝水的排泄的。不知道在赣江大水时江水水位与城内地面高程的关系是怎样的,估计应该能高于城内地面,否则就不存在排水的问题了。但是,从江河的一般规律上讲,上游洪水涨得快,回落的也快,两岸排涝条件要好于中下游平原地区。

当然,赣州古城的排水系统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古人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古城奇迹的背景_第3张图片
赣州古城排水系统——福寿沟内壁图

说到古城排水系统的神奇,不能不说一说安徽省寿县古城!

寿县古城位于淮河中游,南面是瓦埠湖,排涝条件比较差。大水年时寿县古城墙是要挡洪水的,可以说,如果不是防洪需要,寿县城墙可能早就拆掉了。

古城奇迹的背景_第4张图片

当淮河发生大洪水时,这几个城门是要堵起来的,否则洪水倒灌进城了。大水围城时,站在城墙上向外看去一片水茫茫,寿县人戏称:可以坐在城墙上洗脚。

古城奇迹的背景_第5张图片

据寿县人介绍:古城不被淹没主要是城内靠近城墙四角布置的设施发挥了作用。这套设施的原理类似与泵站的拍门:当外河水位低于城内水位时,内河水将门体顶开,涝水排入外河,当外河水位高时,内河水无法顶开门体,正好保证外河洪水不会倒灌城内。

古城奇迹的背景_第6张图片

我估计赣州古城的排水系统也可能有用到这些原理。

从赣州、寿县两座古城的防洪排涝的效果看,其排水体系建设时的标准是满足古城排涝需求的,可以说是经受了历史的验证的。

从另一方面看,这两座古城的城墙被保留下来也是其排水体系仍然能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由于城墙的存在,古城排水体系需要排的涝水仍然是原来城区范围内的降雨。

现在许多城市的发展被形容为“摊大饼”,城市越来越大,而城市的建设模式又存在突出问题。曾经有记者问我,为什么城市内涝越来越重?我反问了他一个问题:您回忆一下,您小时候游泳的池塘还在吗?后来,我把这个问题向许多人提出来,大多数的回答是:哦,不在了,现在是一个高档小区。

许多城市现在的发展模式必然带来几个防洪问题:

1、城市摊铺的越大,需要的排水总量越大。这个不需解释了。

2、池塘等洪水调蓄场所的减少,需要的排水强度越大,即同一段时间内需要排出的水量越大。洪水调蓄空间的大小对于排水工程规模的确定十分重要。地面上降落的雨水首先汇流到池塘等地方,然后通过排水工程排出。洪水调蓄空间大,外排时间就可以长一点,泵站等排涝工程建设的规模就可以小点。过去农业用地排水规模一般按3日降雨3日排完设计,现在变成城市了,排水时限别说3天或1天了,甚至1个小时也无法忍受了。时限越短,排水规模就需要的越大。

3、房屋建设越多,淹没区的水越深。例如:100平方公里的平地,如果降雨100毫米,则平地上水深10厘米;如果一半变成房屋,则剩下的50平方公里的平地水深就变成了20厘米了;如果90平方公里土地变成小区,剩下的10平方公里的平地水深就是1米了。

4、平原地区城市建设对微地形的改变有可能打乱原有的排水体系,可能会加大部分低洼地的淹没程度。原理与上一条相同,即原来有10片积水洼地,现在9片垫高了,那么剩下的那片洼地水深增加9倍。我见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单位在村镇边选了块空地建设了仓库,过了一些年后忽然听说仓库被淹了,我们都不相信。现场一看,令人哭笑不得,原来周围农民也过来盖房子了,而且他们都把房基地垫高了一点,结果那家仓库成盆地了,不淹才怪。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城奇迹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