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交大学环境的学长聊天,学长说他们一个专业大几十人,最后从事环境相关领域工作的也就10来个,绝大多数还是考公考注会,进银行进四大,然后问我药学情况是不是类似。
我想了想说,我们学校倒是工作和所学专业衔接得挺好的,身边绝大多数同学还在行业内。就以我们班来说,60个人的班级,我算是最叛逆能折腾的,跳到了媒体圈,但还是在做医药相关新闻;也有同学去了投资公司,但还是在考察医药投资;甚至有同学大学毕业后去国外重新读书,仍然读的是营养之类的专业,往大里说,还在圈内。
算上我认识的学弟学妹,除了个别去卖定制西装、做留学咨询创业、卖甜品、卖房子、卖保险了之类的,绝大多数人还是没跨出医药这个圈子。
然后我们讨论怎样的大学教育算成功,是不是所做工作与所学匹配的人越多越成功?这种指标显然单一。
但像环境这样专业性特别强的专业,他们的人转出去了,别的专业的人几乎无法转进来,那太多人不干这一行了,其实也很遗憾。
药学也是。
交大的学长很惊讶,我的同学居然绝大多数在从事药学方面工作。我说我原先还统计过,交大和复旦医学院,以及我们学校的护理专业同学,就属我们学校的毕业后从事护士的最多。
也许几年后会有人转行吧,比如我有护理学姐现在在做健身教练,也做过导游,但毕业时大多数人的确是去做护士了。
或许我们学校贡献了沪上最多的本科护士也说不定XD。
交大的学长说,你们学校真有意思,感觉他在大学时,大家都在想着如何不从事本专业,无论学着什么,都还是想投身金融经济领域,互联网领域,或是做公务员。
我说,可能是因为你们聪明,学习能力强,比如想考注会,基本上就能考出来,以我们学校学生的智商和努力程度,第一,脑子没这么活络,第二,想考出来也挺费劲的,估计得好几战。
对我们学校的人来说,去药企或去医院,也不是什么特别坏的事,我们学校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进个500强或三甲医院都不难,干嘛为难自己去跨专业考那么难的试?
甚至有的同学不想离家太远,给家门口二级医院投简历,一投一个准,至今过上了家到医院600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也挺滋润的。
交大学长说,你们学校的教育挺成功的,没浪费专业,而且说明就业市场上那些企业啊、医院啊,也很认可你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
我说,或许我们学校是真正实现了理想中的职业教育吧_(:з」∠)_学生的能力及职业规划和就业市场的需求高度吻合,企业喜欢,学生也不讨厌,皆大欢喜。
今天回顾了一下《圆桌派》讲《跳槽》那集,几个老男人提到培养优秀的普通人的重要性。
我和交大学长那天聊天的结论也是,社会需要不同位置的人,认真干着各自的事,像我们这种普通学校出来的人啊,资质普通,家庭普通,脑袋瓜普通,资源也普通,绝大多数注定成不了改变社会的精英,但我们学校本来目标就是培养的就是那群中坚力量做事的人,重术而轻大局,绝大多数人还真就成了小富即安、不好高骛远的样子。
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学校的培养应当不算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