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志远
写这篇读后感并不是为了推荐这本书,而完全就是为了吐槽。其实既然不想让别人浪费时间在这本600多页的大书上就不该写什么读后感,但是厚厚一本书读下来,不写点什么实在有点憋屈......
很久以前就听说《穆斯林的葬礼》1991年茅盾文学奖的大名,本来是慕名拜读,但读完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并非所有传说的都是经典,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至少这本书是这样。
故事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梁亦清,原是回族底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和次女冰玉。
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因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碗而决定留下当学徒。师徒两人一同为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而努力,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
为了抵债,梁家将奇珍斋转给落井下石的汇远斋老板,韩子奇则为了报仇潜伏到“汇远斋”当了学徒。三年后,他学有所成,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重振家业并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
之后抗日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执意离开,便不顾姐姐反对,与姐夫一起前往英国。在伦敦,亨特的儿子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利弗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女儿新月。
战后两人回国,本以为妻儿已经在战火中丧生的韩子奇却在老宅中见到了妻儿,却不料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最终留下女儿。
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没能和自己喜欢的同事结婚,而是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
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已经物是人非。
好了,正式开始吐槽,本书写成于1987年,时隔20多年来看,不得不感慨,中国的这20多年不仅是工资从30块涨到3000块的过程,更是从韩新月变玛丽苏的过程。全书所有的吐槽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矫情。这种矫情我想来想去只能归结于时代变迁,这是专属于那个时代的矫情。
首先是作者着墨描写的两段爱情,第一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韩新月,看得出来作者是要把这个女孩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女神。
她青春,美丽,充满朝气与希望;她聪明,努力,不甘人后;她纯洁,善良,有着美好的感情……她长相酷似母亲梁冰玉同志,皮肤白皙,口若樱桃,美女一枚。成绩优异,17岁便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学系,英语专业,凭借两年的伦敦生活经验,英语口语极佳,曾被班主任楚雁潮同志误认为“英国华侨”。语言功底厚,翻译能力强,大一时,就可与楚同志共同翻译鲁迅作品。新月同志,学习态度端正,有上进心,“从没当过第二”,事业心也极强。“她高考时可没填第二志愿啊”,“她是为外语事业而生的”;楚雁潮,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整个一四有新人。除了好就是好,……但是好得让人觉得面目模糊。
两个人的爱情完全是那种不带人间烟火的,为了共同的爱好与理想就这么……好上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模式也让人想起那个时代,那就是:携手共进!共同进步!男女主人公之间无论是谈话还是内心独白都都透着80年代那种不知所谓的理想和激情。
可能我已经过了你侬我侬的年纪,更喜欢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一张张脸谱。“她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这样直白的琼瑶式的对话让我完全无感,太多的这种描述只会让我觉得矫情。看的时候我一直安慰自己,更感动的一定在后面,毕竟这是感动了“几代人的经典”,并且听说有人为韩女神的逝去哭了“半个月”,可是当我看到女主在一切都朝着王子与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方向发展时,在19岁时毅然决然被发现有心脏病(一种很难治愈的)。我感觉自己的的眼睛都被刺瞎了。我的脑海中只想起一句话,某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
另一段爱情,就是作者极力打造的新时代女性形象,韩新月的生母,梁冰玉。
梁冰玉同志,燕大(后北大)才女,她在燕大校园里有过浪漫初恋,但后来因为初恋男友背叛革命而分道扬镳,并从此郁郁寡欢。后在未经家人允许情况下,先斩后奏追随姐夫去往伦敦。后又在未同姐夫商量后,执意报考牛津大学,并通过刻苦努力成功考取。而在苦苦暗恋并追求她的奥利弗同志曝尸街头后,她深感愧疚。而后突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她对一直对她照顾倍至的姐夫说,“抱抱我”“吻吻我”,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意料之外、峰回路转的剧情是可以理解的,绝望中无望的爱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没有铺垫意料之外还真的只是意料之外,新时代的女性难道就应该追求这样“猝不及防”的爱情?!我深表怀疑。
另外书中几乎所有角色内心都曾提及到 “难道我没有权力爱吗?”类似的话,如今看来,不禁好笑。现在正常人已经不这么说了,因为这项权力已经普及到成为常识,所以没有挂在嘴上。爱的权利不流行了,爱的能力却成为流行话语。20年前,我们还为爱的权利苦苦奋斗,这一转眼,权利有了,能力却丧失掉了,想起来真实令人感慨。
其次,另一点让我觉得矫情令人吐槽的地方,在于作者太乐于出现在书中。用那“饱含深情的笔触”无处不突显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好的故事,是自己流淌出来的,但作者霍达似乎唯恐别人忘了她,时不时跳出来喊两嗓子:这是美的,这是好的,这是大家都喜欢的,这是……那些个好啊美啊无一不带有时代的特色和激情。写着写着景色就突兀地跳出句唐诗或者宋词,让人莫名其妙。
好的小说应该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好的小说也是这样,是不知不觉体会到真善美丑恶,而并不是谁跳出来跟你说生活真TM美好。
总的来说《穆斯林的葬礼》人物塑造比较失败,脸谱化、扁平化、莫名其妙化都很严重。但有关琢玉、藏玉的细节很好看,还有对穆斯林生活方式、宗教习惯的描写也很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