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的时候,我看见父亲对着手机发呆,似乎还有眼泪。我和他聊天时,他忍不住给我念了这次他们50周年中学同学会时,自己发小的演讲稿。
朗读过程中,父亲的声音几度哽咽。
在那两页有点模糊的A4打印纸上,即使是最普通的老年手机,翻拍效果并不佳,可那些包含着情感的文字,就像是从纸上活了过来,戳中我的泪腺。那些流淌在他们青春里的记忆,原来是如此的惊心动魄。
接着,同我一起来感受这段名为“老三届,我们心中永远的萨格里什”文字吧。
“从收到老三届聚会的通知,我就一直在想,一般来说,大学毕业,往往是结束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的开始。按常规,都是大学同学联系最多,而年生久远的中小学同学则联系较少。老三届,何以独对五十年前,中学时代的这份同学情念念不忘?以至于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要组织这个聚会?
思绪翻转,让我想到一个地方——萨格里什。
这是葡萄牙南方伸向海洋的一小块陆地。这里是人类航海时代的起点。当年人类航海事业的先驱恩里克王子,就是在这里教导他的远洋探险勇士,乘坐着探险的航船,从这里驶向当时人类尚未知晓的远海大洋。水手们全然不知自己能否活着回到这个出发地,随着远去的航船,水手们回首萨格里什,这里成了他们对大陆最后的记忆……
老三届,这个被一场梦魇占据了一段青春的群体,绝大多数也是这样。
我们是在中学,被迫中断了学业,从此走入社会、走向生活。
我们人生航船,过早地被推入了我们并不了然的社会大洋。
由于心智成长、知识积累等准备工作并未完成,尽管也有幸运者,但总体上说,我们的航程遇上了太多的不顺,我们总是在人生的波峰浪谷间颠簸;或紧抓破碎的船板,在绝望中求生;或撞入一座孤岛,为暂时的绝处逢生庆幸,生与死、成功与失败、悲怆与喜悦……伴随着我们的航船一路驶来。
不管以后的岁月中,一些人有幸获得了何种更高等的受教育机会,我们却都难以忘怀我们人生航船的离岸地,我们对青春年少,那远眺大陆的最后回忆。
当年在此,一腔抱负求学、怀揣梦想起航的同学们,是这记忆画面中最具生气,最富动感的核心内容。如今,年过花甲或已届古稀的我们,回想起这些,如何能让人不唏嘘感叹,魂牵梦绕,怀念到永远?
老三届,这一历史称谓刻骨铭心,将伴随我们到永远。
退休多年,早年凭几篇俗文混饭早已不堪案牍之劳,痛下决心辍笔不再误人子弟的我,却忽而心底古井扬波,含泪写下上述文字,以抒心中不尽的感慨。
我们终于老了,不容易呀!
我们还能回到出发地,而一些同学已经被人生的洋流吞没了,回不来了。
就像当年那些九死一生,完成环球航海有幸活着和归来的远洋探险者一样,经历了人生远航的我们,也应跪拜这出发地,亲吻着出发地的泥土,感谢造物,让我们在人生的航程转了一圈后又相距在原点。中学,老三届,我们心中永远的萨格里什。”
02
读完后,我泪流满面。
隔着这些文字,我眼前回现的是今天年迈的父亲,下汽车时都是缓缓慢慢的移动身躯,有时近乎是用一种半爬行的状态移动到车门,可是有时为了帮我节省时间,他冲出家门帮我按电梯开关的那个瞬间,竟会敏捷的像个兔子……
父亲老了,如今能这样带着各种各样疾病和自己的身躯和平相处,小心翼翼地照顾着自己,只是为了给两个女儿少添麻烦。
而此刻,我仿佛重新去他的青春里走了一圈,一眼看见那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他。
我突然理解了眼前这位普通的老人,也是我生命里见到的第一个男性,曾经是多么的不易,也曾是多么的傲娇。
我父亲是一个初中老三届的学生,也是第一届恢复高考时考上大学的幸运儿。
要知道那时的父亲,本是在工班里,每天干着挖桥墩的重体力活。每每到了下班时,大家都累得几乎说不出话。
在那个精神和物质文化都非常匮乏的年代,唯一的休息和娱乐活动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打打扑克牌。
而喜爱阅读的父亲,则把自己对人生的向往都装进阅读中相见的一本本书里。为了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看书学习,每天从工班宿舍往返远处的小山,都被他走出了一条斜斜的小路。
那些独自阅读的时光,在那个看不到远方的山上,给了他看不见希望时,面对生活的无限勇气。
直到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10年后,高考大门再度开启,等待了十年的报考者如潮水一般涌来,而我父亲,只是这千军万马中的一个人。
当他挤上独木桥时,坐在大学教室时,才发现全班只有自己是初中老三届的学生,面对着至少比自己大三四岁的同学,年龄在班上最小的父亲才真正懂得,那些在黑暗的坑洞里劳动时,依靠阅读给予的养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最终看到了成长中的一丝光亮。
03
而写下“老三届,我们心中永远的萨格里什”这样诗篇的王叔叔,则是我父亲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王叔叔曾经是一名最基层的乡村教师。
很早的时候,我就听父亲讲过,王叔叔一直都是同学里最活跃的文艺分子,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是体操队的,乒乓球也打得很不错。
后来在农村当民办教师的时候,还学会了拉二胡和声乐,他一直都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的人。
可惜最终没能考入大学,这也许是王叔叔曾最遗憾的事吧!但他凭借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幸运地被一家省级媒体破格录取为文艺副刊的编辑,最终通过自学,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主任记者。
他和我的父亲,从年少时的青葱岁月就结伴上学,到今天年近古稀,这对发小都还保留着交流人生和文学的习惯。
父亲告诉我:“那时到了省城的王叔叔,家人都还在乡下,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的他,把下班后所有寂寞的时光,都用在了阅读和自学上,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我突然体会到,在那些孤独的时光里,阅读真的会让一个人在茫茫大海中,找到航行的方向,让人有改变的力量。
一个坚持阅读的人,不会永远是一座孤岛。
这一生,能够自我救赎的,属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轻易随波逐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颠簸大海的人们。
我的父亲和他的发小,都是毫无背景的农家子弟。哪怕人生路上,他们一入海,船就翻了,怀抱一块残破船板,竭尽全力奋力游向岸边的他们,依旧在努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更多像他们一样的父辈们,迷茫而惶恐着走过动荡不安的青春,即使大多数人都和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但他们依然没有对生活抱怨,亲历过如同噩梦般的生命历程,他们依然无比的热爱和眷恋脚下的土地,依然保持着那青春时的热血沸腾,表达着自己身老心未老,只要国家需要,自己勇敢迎上的壮志。
在任何环境下,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没有人能剥夺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04
我突然很羞愧。
比起这样一群人走过的路,我们今天遇到的困难和压力,算得了什么?
如今走入中年的我们,到处哀嚎一片,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够精彩,嚷嚷着中年人生苦如丧家犬,上有老下有小,勉强度日生活多有艰辛,自感各种危机缠身,甚至在很多孤独的夜里,失声痛哭。
可我们的父辈们,中国那数以万计的老三届们,正是用他们吃过的苦,才为我们照亮今天这样的人生路。
父亲说,他的中学同学虽然大多没有读过大学,可他们的子女们基本上读了大学,大多数人并没有在教育上,耽误自己的孩子。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自感如此看不上的,毫无诗意的人生,对他们来说,都已是心里永远无法抵达的远方。
每每今天的我们,总觉得自己奋斗看不见任何希望、自感无助时,再一想到那些看起来比我们家庭出身好的人,对比中我们黯然神伤,甚至在心里默默埋怨过自己父母的平凡与无能……
我们总是把自己身上的各种缺点归结于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可是我们是否想过,为我们构建原生家庭的他们,自己不也是伤痕累累吗?
我们长大了,父母们老了。
今天的你,不管在异乡怎样漂泊,都不要忘记,身后目送你出发时的萨格里什。那里,永远记载着父母亲,用他们不伟大的卑微人生,为我们撑起踏上航行之路前的那片小小的晴空。
那些厚重的无法拎动的爱,只藏着他们那个最初简单的期待:
孩子,希望你好好活着,不管遇到怎样的风浪,永远都能有走出大海,双脚踏上陆地的那份坚持。
这终将是我们所有人心中永远的萨格里什。
(另:父亲发小王叔叔对本文有重要贡献,特别致谢。)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优美图,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