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存在的地方就有商业,新媒体的巨大流量吸引了企业投身其中,你争我夺。
但企业在新媒体的道路上注定坎坷,想要让营销内容有10万+的阅读量的确太难了,想要内容直接产生商业效益难上加难。
有人说,运营企业自媒体的新媒体小编当中,75%没有成就感,每天忙个不停,找题材,采访,写作,配图,可是阅读量没见增加多少,费那么大力气,就是为了那三五百的阅读量?
那么企业自媒体运营中都有哪些状态,如何找回新媒体小编的成就感?
企业自媒体的四种状态
1.“企业内刊”型
这是很多如今很多企业公众号纯粹沦落为企业内刊,对外发声的机器人,简单粗暴地把广告信息、老板发言、老板荣誉纷纷放进了公众号里。
信息匮乏的时代,用户对于这些信息或许还有些关注,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耳朵里充斥着太多的东西,哪有空隙容得下企业喋喋不休的聒噪?
这类公众号一般多为传统行业的公众号,因为企业定位、产品特性的限制导致新媒体小编无法施展手脚,毫无新意。为难的是老板还时不时转发“别人家的10万+”给你,如何将一本“企业内刊”的受众尽可能多?甚至达到10万+?是不是无奈至极?
2.“远离江湖”型
以前品牌想要推广自己,在电视上花钱打广告吼两声,大家不看也得看。但如今传播方式突然变化了,每个人的手里拿的不再是遥控器,而是被微博、微信、知乎、Facebook、头条等各种新媒介吸引去了眼球。
这个时候你可以给出一大堆做新媒体的理由,比如塑造品牌、发展粉丝、带动销量等,但是有一些品牌却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发展新媒体。比如奢侈品牌为了保持傲娇的调性,不愿意开通社交账号;或者有些品牌太后知后觉,不太看得懂,不知道如何着手做新媒体等等。
3.“追逐用户”型
为了能够随时随地和用户进行连接,建立企业对用户的直接影响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品牌认知甚至购买决策,很多企业正在尝试着社会化媒体营销。
但是有的人是看竞争对手做了自己也跟风做,有的是看出了一点门道,但做得还不够到位。砸入了一些人力、财力和资源,但仍然评论点赞寥寥,偶有话题能够激起一点涟漪,只能“望大V兴叹”。
4.“放飞自我”型
这类企业自媒体活得最自在!一如蓝V总教头海尔,“文案666”的杜蕾斯,“卖萌耍贱”的故宫淘宝等等。
他们就是自媒体界的“网红”,他们嬉笑怒骂,指点江山,圈粉无数。不仅是吃瓜群众们追热点的风向标,而且“带货”能力也超强,往往推出一个产品就会成为舆论热点。
2
如何找回“成就感”
认识到新媒体的价值简单,但做起来难,尤其是找到跟消费者相处的合适的模式,更是需要一番经营。具体点说,企业和品牌做自媒体,需要注意哪些点呢?
第一,既要明白自己是谁,也要让别人明白自己是谁。
说得直接点就是定位明确。
有的自媒体上来就追热点,追明星,看节气变化,说办公日常。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从而印刻在消费者心中。盲目发布,没有清晰地定位,那么用户过来看的时候,也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更别谈留住他们了,因为他们连你是谁、能带来什么都不知道。
企业是以无厘头的形象出现,通过讲段子、与用户互怼等方式获得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还是以讲故事谈感情的形象,力求与粉丝产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或就只是以理性的形象出现,争取消费者的信任,从而获得他们对品牌的信任等等。
第二,以粉丝为中心,提供价值。
大众都会有一种抵触广告的心理,如果在媒体平台上总是发布自己的企业新闻、相关动态、产品宣传等,就很难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要站在粉丝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内容,才能建立起用户黏度和信任。
除此之外,品牌自媒体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平台,当消费者有投诉的不满情绪时,自媒体要积极地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同时,企业自媒体也要主动地与用户进行互动,或提问,或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故事,让原本沉默的用户活跃起来,增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第三,内容要有规划,有传播力。
品牌的自媒体不一定都讲自己的事,但是要有主线、主题,跟你的文化、品牌、性格、风格相关。另外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立场鲜明,具有一定的话题性,用户看了之后有转发和吐槽的欲望。
第四,人格化运营。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的消费行为可能通过对比产品属性,但现在我只要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价值观、某一个生活方式认可,那么我就会购买你的商品,比如罗辑思维、小米、一条等等。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所有的商品都应该有活生生的人格来亲自背书。大家对人的兴趣要远远高过对物的兴趣,这是一个从物转移到人是把弱关系变成强关系,从理性沟通到感性沟通的过程。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企业必须去说人话,因为你需要与消费者进行持续的、多场景的沟通和互动。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机器、一个组织对话的,官腔、自说自话的方式是不被接受的。
第五,以开放的态度办媒体,大V联结。
自媒体需要让大家甚至粉丝来生产内容,只有开放,才能有更鲜活的内容,也能更加互动起来。另外如果和有影响力的大号相互连接的话,影响将会更大。
来源:据一品内容官内容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