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博赞先生,似乎并没有专门论述过思维导图的原理,但他将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结构和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结构及自然界的发散结构之间进行过类比,并得出过相应的结论。
后面的研究人员总结,思维导图大概有三大原理,我试着简单描述下。
原理一: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理论的内容非常复杂,跟思维导图关系最大的,应该是左右脑分工理论。
左右脑分工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斯佩里提出来的。
他在研究了一系列割裂脑的实验后,得出了大脑功能并不对称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该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两部分的功能各有侧重,左脑侧重逻辑思维,右脑侧重形象思维。
左脑被称为“意识脑、语言脑、学术脑”,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
右脑被称为“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潜意识脑”,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和直觉性。
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
右脑是人的“祖先脑”,储存着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个事情好像经历过一样,就是因为右脑的作用。
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力无穷的 创造才能。
所以脑理开发的重点在于右脑的开发。
思维导图跟传统的笔记相比,增加了形象、想象、色彩、节奏等右脑元素,有助于右脑功能的开发,是左右脑同时起作用的工具。
原理二:多元智能理论
在斯佩里提出左右脑分工理论的十多年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巧合的是,加德纳跟斯佩里一样,也是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后提出的。
研究异常事物或异常现象,能够促进我们对正常事物或现象的理解,非常奇妙。
加德纳那个时代,智商测验很流行,韦氏智力测验量表已经被广泛认可。
但是加德纳并不看好智力测验,他认为智力没那么简单,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测量的。
智商测验特别看重语言和数学空间能力,大部分的题目,都是测试这两部分能力的。加德纳很不喜欢这点。
他后来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不应该仅仅包含语言、空间、数学能力,还用该包含运动、美术、音乐等其他能力。
最后,加德纳认为应该有九种智力,我们平常见的比较多的,是八种智力,第九种是存在智力,关于生存和死亡的思考能力。
还有一点,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一种组合,而是单独存在的。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科学和教育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改变了很多教育理念。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原来的智商理论认为,大脑就是一个计算器,不同的大脑具有不同的计算功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大脑不仅仅是一个计算器,还是一个音乐播放器、画笔、人际互动装置等等,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智力的认知。
就像手机一样,一般的手机,只有打电话发短信计算器等功能,iphone智能手机出来后,人们才知道手机不仅仅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计算器,还可以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等。
思维导图也特别重视图形图像,绘制的过程注重节奏等,跟多元智能理论的认知高度吻合。
原理三:知识可视化理论
可视化,简单地说,就是用图形图像的方式表征事物。
知识可视化,就是用图像图像的方式表征各类知识及其相互关系。
知识可视化有三大基础,分别是科学计算、信息和数据可视化。
其基本原理,就是双重编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独特的,同时包含了对语言和非语言的事物和事件的处理。
就像我们说到“杨梅”,你的脑子里同时会出现“杨梅”这个字,也会出现这种深红色的又酸又甜的果实的形象,出现文字,那是语义编码,出现图像,那是表象编码,这两种编码,同时构成“杨梅”这个形象,储存在你的大脑里。
所谓的可视化,就是将原来隐藏在大脑里的表象编码,也显性呈现出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图文并茂,有图有真相。
现在更进一步,不仅有图有真相,还有可以附加以视频,视觉形象更加生动。以后科技发达了,估计还可以附加触觉、味觉等,那就更好玩了。
可视化的工具,包括概念图、因果图、思维导图、语义网络、思维地图等等,思维导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思维地图,也被称为美国人的思维导图。
为什么要知识可视化,有两个原因:一是视觉是人类接受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83%的信息都是从视觉渠道进来的。二是因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理解。
可视化至少有四个用途:一是传递知识,二是创造知识,三是促进认知,第四个最有意思,解决知识超载。
我不认为可视化能解决知识超载问题,因为可视化的方式出现了,原来的存在方式也并没有减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