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Layer 1 和 Layer 2 的价值捕获

原文链接: https://my.oschina.net/u/3919161/blog/3025438

著名区块链投资机构 Multicoin Capital 近期推出《On Value Capture at Layers 1 and 2》一文,解释了 Layer 1 和 Layer 2 的协议究竟如何捕获价值:

Layer 1 Token 的作用是抵抗 51% 攻击,没有人愿意在不安全的区块链上存储资产,这是一个正向循环:资产存储,价格上升,算力加入,安全提高,更多资产存储。而进一步看,生态中矿工、用户、投资者在利益纠缠中产生的网络效应,在推动这个 Layer 1 的成长。未来的 Layer 1 一定需要具备价值捕获的能力,而且这个网络效应会带来 Winner Takes All。

而对于 Layer 2 的安全性文中提出了另一种分析框架,强调「有价值」的状态。文中举例了四个二层协议,每一个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来存储状态数据,捕获价值,利用这些状态形成新的网络效应,来抵抗攻击。

我们认为,智能合约平台应该具有价值存储的功能,并能捕获生态中的价值,这样才能为整个生态提供安全的保证

Layer 1 和 Layer 2 的价值捕获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如果你对该话题有任何的想法,欢迎将它发表在这里,我们期待和你的探讨。

作者:Kyle Samani,加密资产投资机构 Multicoin Capital 联合创始人

编译:Ryan Chen

原文链接:https://multicoin.capital/2019/03/14/on-value-capture-at-layers-1-and-2/?mc_cid=4aebfbacd3&mc_eid=5362c7008c


在加密世界的开发者和投资者社区中,最流行的术语是「协议」(protocol)。几乎每个人都在试图构建一个协议,大概想来,这些协议能给投资者和项目开发者产生回报。

协议并不是一个物品;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组规则。理论上来说,投资一个协议是无稽之谈,因为根本就没有可以投资的对象。加密资产的投资者实际上并不是投资于协议,而是投资于能够让某种协议运作起来所需要的稀缺资产。

一些协议的原生资产能够捕获协议所产生的价值,而其他的不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从价值捕获的角度来评估 Layer 1 和 Layer 2 协议,并试图提出一套理论框架,解释它们如何能够捕获价值。

Layer 1 的价值捕获

Layer 1 的代币的存在是为了让这条底层公链能够抵抗 51% 攻击。

我们来进一步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加密爱好者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在未来会有成千上万条链。有一些链会运行在同一个协议之中,比如,采用 ethermint 协议的链(译者注:ethermint 是在运行于 tendermint 共识上的 EVM 实现,相关资料:https://github.com/cosmos/ethermint),而其它的则会运行在各自独一无二的协议中(如 Solana,Dfinity,Algorand,Ethereum,Bitcoin,Monero 等等)。

然而,只有有限的链能够长期留存。我们已经看到能够支持这个说法的证据:目前已经有 13 条链遭遇过 51% 攻击(请注意,它们并不是市值小的区块链)。以太经典(EthereumClassic)、比特币黄金(Bitcoin Gold),以及 Verge 都在它们还在市值前 20 的时候遭受过 51% 攻击,这些链经历过 51% 攻击之后通常元气大伤,而且几乎没有恢复的可能。

当用户能够选择一条没有经历过 51% 攻击的区块链来保存自己的财富时,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去选择一条经历过 51% 攻击的区块链呢?

比特币之所以存在并运行至今,其中的重大突破并不是在技术、加密算法或者分布式系统层面,而是在博弈论的设计上。比特币的突破在于通过工作量证明(PoW)的共识算法,让矿工能够在维护这个账本的过程中获得出块奖励,并且由于挖比特币带来的激励,让独立矿工的行为符合网络的最佳利益。

我们能够通过计算 51% 攻击的实施成本对比区块链的安全性。为了实施一个 51% 攻击,一个攻击者需要支出高于这条区块链安全预算(Security Budget)的成本。我们能够对安全预算进行量化,如下所示(单位:美元):

安全预算 = 总网络价值 * 通胀率 + 交易手续费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计算出的是网络安全预算的最小值,而不是最大值。对于采用 PoW 的区块链可能出现 ASIC 矿机市场供应量的限制,让实施 51% 攻击更加困难。

我们简单来计算一下,假设比特币的市值是 1000 亿美元。目前比特币每年的通胀率是 4%,为了计算简单我们将手续费设定为 0,因为实际上,矿工们大部分的收益来自于增发的比特币,而不是交易手续费。这样,对于诚实理性、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矿工来说,每年会为挖比特币支付最高 40 亿美元的成本,我们因此能够说比特币的安全预算为每年 40 亿。

从这个简单的数字计算中我们能够看出来,安全性取决于网络的市值,因为在最庞大的区块链网络中不太有可能出现很高的通胀率。分别存在论证可以支撑0%、1%、2%的通胀率,但几乎没有用户会选择一个全球的、无国界的、但是每年通胀大于 5% 的货币。

由于安全性取决于网络的市值,这里会产生一个自然的网络效应:一条链越有价值,它就越安全;越安全,它就更容易被下一个边际用户选择用来存储资产。

这是为什么中长期来看,多链并存的平衡态不太可能存在,试想为什么用户会选择将资产存储在第七有价值的/安全的链上呢?

PoW 和 PoS 系统存在内在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期望在可见的未来,会存在少数几条链,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共识算法。在目前这个阶段全部押注在单一共识模型上是不成熟的行为,毕竟这些链都还未经历过时间的考验。

提供互操作性的区块链

这很自然引出一个问题:如 Cosmos(代币:ATOM)和 Polkadot(代币:DOT)这样的专注于互操作性的区块链如何呢?这两个链都在其他区块链之间中继消息,并对用户收取手续费。另外,Polkadot 为其支链提供了共识安全,并收取费用。

因此 ATOM 和 DOT 是可以产生回报的资产(yield-generating asset),是可以通过现金流来估值的。Cosmos 和 Polkadot 的团队都表示,他们不期望其各自的原生代币在各自的生态中被用作货币。同样,我们也不期望 ATOM 和 DOT 会成为货币。

考虑这三个因素:

1) 互操作性区块链的原生代币很难成为货币;

2)一条链存在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保护本身能够抵抗 51% 攻击;

3)原生代币能够争取到的最大市场,是成为一个全球的、无国界的货币。

所以长期来看,提供互操作性的区块链是否能够生存下来还是一个问题。

不过我们看好 Polkdot 和 Cosmos 近几年的发展,因为随着开发人员不断试验并且在 Web 3 堆栈的每一层做不同取舍的探索, Web 3 堆栈明显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同质化。

Layer 2 的价值捕获

对于 Layer 2 协议来说,唯一能够捕获价值的方式是存储某种外部的、有价值的状态。

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能够更好理解这一点,我们来比较一些 Layer 2 的资产:

  • 0x 协议 (代币:ZRX)

0x 协议是搭建在以太坊上的最被广泛使用的协议之一。它能够让任意双方在无需信任且不需要依赖第三方的情况下完成数字资产的交易。

不考虑 ZRX 持有人的代币余额,表面上来看 0x 合约的资产交换功能并不存储任何状态。一个交易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在执行了一次交易之后,0x 资产交换合约的状态保持不变。

在实际的资产交换合约之外,0x 协议保存了几块关于用户偏好和网络层面治理的外部状态。虽然这些状态是协议外部状态,但是它们是没有价值的状态。换言之,这些被存储的状态没有可以衡量的市场价值。

不过或许至少还有一种方式能够让 0x 协议捕获价值:治理。这是创建协议外状态(代币持有者投票)的明确目标。当其他人在 0x 核心协议之上搭建更高层的协议和应用的时候,治理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如果这些外部协议真的需要依赖 0x 协议,并被利益驱动而希望看到这个协议向着特定的方向发展(或者不发展)的话,他们会积极参与治理,要么他们就自己分叉,就像 DDEX 最近做的那样。

虽然这是一个有趣的假设,但是治理是否在本质上有价值还有待观察。至少在理论层面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还是持怀疑态度。

  • Basic Attention Token (代币:BAT)

BAT 是一个事实上的无状态协议。协议自身的核心部分不存储任何除了 BAT 所有者账户余额之外的任何状态。它是一个专用的支付货币,若没有被重新设计,最终会遇到交易速度问题的影响。

虽然 BAT 协议在以太坊网络中事实上是无状态的,但在以太坊网络之外,它并不是无状态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大约有五百万的月活用户的 Brave 浏览器中(译者注:BAT 使用的浏览器),只支持 BAT 支付。Brave 的团队也有经济激励不去改变这一点,因为他们手里有大量的 BAT 。随着 Brave 用户增加,BAT 的协议外部状态会越来越大。这些协议外部状态是无法被分叉的,因此 BAT 也不能被分叉走。

Brave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案例。在抽象的基础上,BAT 不应该捕获任何价值,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BAT 由于 Brave 团队大量外源性的努力而受益。缺少代币机制的变化,长期来看我们认为 BAT 并不会捕获价值,但是至少从目前来看,外部协议状态的存在的确让 BAT 证明了一些价值。

  • Augur (代币:REP)

Augur 保存了两种有价值的状态。第一个很明显:所有未解决的预测市场都在 Augur 的合约中锁定了资产。即使有人分叉了 Augur,他也不可能分叉 Augur 合约中锁定的以太币。

Augur 保存的第二种有价值状态较难理解,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会比第一种)更重要。Augur 是一个全球化的、抗审查的预测市场,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预言机。这两个功能是紧密相关的。

Augur 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概念,这也意味着它是未经验证的,它可能失败。每一次成功的预测市场,都是证明该系统成立的一块基石。为了能够支持数十亿美元的交易量,预测市场的参与者需要确信这个系统不会崩溃,其唯一方法是看到每一个市场都被诚实有效的解决。

如果有人想要分叉 Augur 并改变代币的分配,市场参与者将会质疑这个分叉的动机。REP 的全部价值是由市场中所有愿意诚实汇报链下信息的理性参与者赋予的。如果有人分叉了 REP 并且改变了代币的分配,那么应该对此持怀疑态度,并认为分叉 REP 的个人/团队/公司是抱有恶意企图的。

此外,Augur 的历史发展为 Augur 协议的未来准确性提供了背书。也就是说,很多市场参与者在没有看到该系统实际运行之前,是不会在一个如此创新的争议解决系统的平台上冒险的。历史是无法被分叉的有价值的状态,为 REP 创造了更多防御性和价值捕获。

  • Livepeer (代币:LPT)

下一个评估的是 Livepeer,一种 Layer 2 上的工作类代币,为视频转码网络赋能。长期以来,许多加密社区的人认为Layer 2 上的工作类代币网络不能够捕获价值,而这并不是真的。

Livepeer 是一个支持直播视频分布式转码的网络。为了能够获得在 Livepeer 网络中执行工作的权益,转码者必须购买并且持有 LPT。这样一来播放者就能够用以太币或如 Dai、USDC 这样的稳定币支付转码者。这样,LPT 能够使用现金流折现(DCF)模型根据现金流量进行估值。

Livepeer 和所有 Layer 2 上的工作类代币网络一样,要求所有工作者通过持有 LPT 的形式在链上注册。对 Livepeer 网络上的服务需求越多,支付给 LPT 持有者的收益就越多,带来更高的 LPT 价格。若对 Livepeer 转码服务的需求提高,那么有更多诚实的转码者会为这些需求相互竞争,让整个网络更加安全,如果有人去分叉 Livepeer 并且创建他们自己的代币,那么这个新代币只会是 LPT 价格的一小部分,因为分叉不会带来拥有同样需求侧(播放者)和供给侧(转码者)的社区。

Layer 2 工作类代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网络免受恶意攻击。就好像 Layer 1 网络的案例一样,也是有自然的网络效应的。若能够花费同样的成本使用一个更大更安全的网络,用户有什么理由去使用一个安全性更差的分叉网络呢?(Livepeer 协议并不向用户收税,因此并没有机会在价格方面削弱原有的网络)。

所有 Layer 2 工作类代币网络,如 Keep、The Graph 和 SKALE,都受益于这种经济安全网络效应,而不仅仅是 Livepeer。

一些想法

鉴于所有为加密网络赋能的代码都是开源的,唯一的护城河就是网络效应。

虽然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为 Layer 1 资产创造网络效应,但从长期来看,我们将看到整合,因为链与链之间价格的波动最终会带来价值破坏。另一方面来看,Layer 2 的资产并不需要抵抗 51% 攻击,反而他们需要通过他们所保存状态的价值创造网络效应。

 

感谢 Daniel、Toya、Jane,以及链闻团队对本中文翻译提供的修改意见。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3919161/blog/3025438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 Layer 1 和 Layer 2 的价值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