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启悟 ——读《文化苦旅》

1

在书架上看到这本《文化苦旅》时,我已从书报上的评论获得一些印象,感到一种惊喜,同时也被知识出版社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简单朴素而又深沉,让人回味无穷。取下翻了翻,感觉与别的散文是有些不同,看提要中说是文化散文,难道只是穿插了文史和文化知识?心中有些怀疑,我一向不太喜欢“掉书袋”的散文。

后来偶然地从同事处借得一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文字相当优美且充满思辨和感情,我想走马观花也不能,即使是对文史知识的引述也觉得颇有生趣和意味,只好慢慢品味,并且不忍这么美丽有思想的文字只从脑中滑过,一向急躁和懒惰的我也只好拿起了笔和本子作些摘录。

2

书中一开始就吸引我的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哲思。

开篇的《自序》便充满了这种思考,给我共鸣也给我启迪。也许因为我正年轻,心理年龄的重叠倒不太觉得,但关于生命的弹性我是深有同感的:安静的我也曾渴望到野外狂奔乱跑,大喊大叫;躁动时的我也曾感“驿动的心已渐渐平静。”“变是生命内在的渴望之一。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我也曾有过同样的疑虑:读书自有千般意趣,但想想不也太单调了吗?

“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真正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多种倾向与状态的和谐统一,我想。关于定位与英气的矛盾,我有些吃惊,定位真的会有这样一种“可怕”?而我正在渴望和寻找人生定位呢,不过虽然我还在渴求定位,但我由此得到一种警示,现在茫然中的青春冲动与激情是值得珍惜的。不要轻易丢弃。

《沙原隐泉》中写在沙漠中行走“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千万人走过的路不会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难道沙漠就是要你走自己的路吗?这不就是开拓者的足迹吗?

“爬多少它就高多少”,有过登山经历的人都会有此体验,那高远的山顶似乎总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让人沮丧乃至绝望,但余秋雨先生在此狠狠心,“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以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不看也在,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这也给人启示和信心力量,其实我们已走过了漫漫之程,又何俱前方的遥遥和茫茫?谁能说它不会也在不知觉中被我们这样达到了甚至超过?

《洞庭一角》的结尾让我有些好奇,大学者也会对生命存在有此困惑和此想法“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时,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3

我们下定了决心去寻找去开拓进取,那么什么是我们寻找和进取的目标呢?或者说我们该选择怎么样的人生呢?

《西湖梦》等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关于人格选择的问题,作者这样写道:“社会污浊中也会潜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这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沉重,也想到个体人生的许多无奈,但社会的大亮毕竟还是能给人光明的希望。

接着他谈到传说中的白娘子所蕴含的人文意义:“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和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余先生看来,白娘子的一切拼搏和灾难祸福都是为了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最终没能够,镇压白娘子的雷锋塔则上升为一个民族精神的怆然象征。这我以前是没有想到过的,只是用普通百姓的善良愿望去看待白蛇与许仙及法海的种种纠葛,鬼怪神仙在我看来都只是人间正义与邪恶的幻化而已,或许是我所受的教育使我本能地具有这种认识,不想去弄清更深一步的意义。

我也不一定对此完全认同,但至少余先生的这种思路是蛮有意思的,够我们回味一生的,这与《白莲洞》中提出的困惑有关:地狱、天国、人间,我们到底选择哪个?

全书最让我激动的是那篇我摘录最多的《都江堰》。“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却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通过余先生的文字,都江堰和李冰都在我心中变得神圣,而且这是一种让我感到无比亲切的神圣,“此后中国千年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政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为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断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读完此文,我与写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被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撞击着。

人与社会的选择如此,那么人与自然(包括人文景物)的关系呢?这也是此书写得最多的。

《阳关雪》、《莫高窟》、《青云谱随想》、《江南小镇》、《天柱山》等都将眼前的景物染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道士塔》的幽幽怆然,《柳侯祠》关于文化与政绩的意义,《白发苏州》、《上海人》等则是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了,但写得通俗易懂。

4

这其中让我产生共鸣感最深的是《夜雨诗意》,此类文字在当前报刊上甚为流行,但此文有别种意味,特别是第一部分,把夜雨中的感受写得那么逼真而又透彻,我读得很兴奋,感到一种郁积吐出的的畅快与舒心,而且不仅仅是受感染,这可能是因为他不仅具备文人的空灵感触(敏感),更有一般文人难具备的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文章最后一部分由夜雨联想的关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与交融,让我想到了自己憎恶恐惧而又不由自主有些向往的暴风雨与洪水,“人至少要在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酿造美”,说得太好了,远观洪水的确壮观,但当洪水侵进了你的家门时,你就再也没有了那份心境,更别谈造成生命财产危险以后了。

最让我感动则是几篇回忆性散文,《牌坊》、《庙宇》、《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等,都带有一种久远、悠然而又惨淡哀愁的伤感、美丽。余先生不仅是智者和学问家,写情感散文也是独具功力,感人至深却几乎不着痕迹。

其实,在这本书的所有文章中,不仅具智者的思辨,同时都带着一份浓浓的真挚感情,这也是这些文章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的启悟 ——读《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