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面意识看说话的技巧

随着八月的临近,校招又要准备开始了。今年我也正式要成为校招大军中的一员,虽然对自己的面试水平一直都有一种谜一样的自信,但是对于求职面试还是有一些紧张和不安的。正好,最近听奇葩说团队推出的“好好说话”节目听到周玄毅提到了关于群面的几个技巧,具体实不实用还有待实践,但是其中蕴含着的说话智慧让我颇有一些收获。

周玄毅说,群面需要突出展现自己的三个意识:务实意识、成本意识和归纳意识。所谓务实意识,即是把面试中遇到的大而空、缺乏细节的问题,落到实处去,这和话术中的“下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大而空的问题,其实是具有一定迷惑性的,辨别的根本标准就在于它是否缺少了必要的细节。例如“如果你的上司发火了,你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具体,但是实际上它缺乏了很多细节,比如是哪个上司发火了?为什么发火?平常我和这个上司关系怎么样?这个上司是不是那种脾气特别暴躁的人?这些细节的缺失会使得如果要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泛泛而谈。面对这些缺乏细节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上这些细节,做到“把问题具体化再进行具体分析”,力求使回答如同“说明书”一般,别人只需要跟随着一步一步做,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成本意识,说白了就是能随时看到事情的两面性。除了在类似于“评估某种做法是否得当”等一看就知道要从多方面入手的评估问题之外,成本意识还需要在很多地方体现。周玄毅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给不同的美德排序的例子:如何给“一丝不苟、刚正不阿、待人亲切”等美德排序?说实话,如果单单从这几种美德到底哪一种更优秀入手来说,是很难加以排序的,但是如果从成本意识入手,问题就变得没那么困难了。办事“一丝不苟”意味着可能这个人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零碎杂事也会保持着非常认真的态度,从而造成效率的低下;“刚正不阿”可能意味着这个人会有一些不近人情,不适合处理需要和各种人各种单位打交道的公关工作;“待人亲切”则可能意味着这个人是一个好好先生,可能不适合负责一些必须要侵犯某些人利益才能达成的事务。成本意识经常需要和务实意识相结合,才能真正分析出某些事情的两面性。一句话概括这个意识,就是“没有最正确的,只有最合适的。”

最后一点是归纳意识。归纳的意义主要有两个,首先,群面其实是一个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活动,大家畅所欲言,生怕自己提不出有创新的新奇观点。然而,惬意归惬意,如果不对各类观点进行归纳,那么头脑风暴完毕之后,留下的景象也会和真正的风暴差不多:各种观点杂乱无章,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到底谁说了什么。所以,头脑风暴固然重要,但是风暴之后的归纳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为了能从群面中脱颖而出,与其去绞尽脑汁想一些古灵精怪的观点,倒不如把大家的观点加以归纳,得出一个真正切实可行的策略选择,这也是“务实意识”的一个体现。其二,我们在群面时,真正的说话对象并不是身边的那些跟我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求职者,而是身后那些冷眼旁观的招聘官。立场的不同,会使在我们心中“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行为在他们眼中可能不过是初学者在过家家,某些我们觉得非常新颖非常清奇的观点,在他们眼中可能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他们真正需要的并可能不是脑洞大开的建议者,而是能领悟他人意图并加以归纳评估并使之可行的执行者。通过归纳意识进行归纳,利用成本意识进行评估,并最终利用务实意识使之实现,这可能才是面试官真正需要的人才。

在我看来,这三个意识实际上是说话技巧在群面中的具体体现。说话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存在,在说话过程中,主动权看似掌握在说话者的手中,但实际上真正的主动权在聆听者的手上。说什么并不重要,对面有没有听进去,听进去了多少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认为,在说话之前,必须要弄清楚聆听者是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交流艺术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在群面过程中,如果我们错误地把一同参加面试的应聘者当成聆听者,就很容易因为战略选择不当而勾心斗角,陷入困境;但如果正确地确定了聆听者,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就从“驳倒应聘者”变成了“取悦面试官”,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做的,就只是采取更高效的策略,投其所好,让面试官对自己刮目相看,而务实意识、成本意识和归纳意识,便是我们投的“好”。

当然,这其中还存在着另一种问题,即“我们不知道面试官好哪一口”,从而无法“投其所好”,这也是目前困扰着我的问题。我能做的,唯有多思考,多查资料,多去分析不同说话对象的真实诉求,才能更好地根据不同人来“投其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群面意识看说话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