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年前,一个出生在江西普通家庭的大学毕业生,在南戴河放孔明灯时写到「我们要去纳斯达克敲钟」,引来了同伴的嘲笑。
十年后,一家被外媒称之为中国又一个「独角兽」的公司(即创办时间少于10年,市值估价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趣店」于10月18日当天在纽交所敲响了自己的胜利之钟。
是的,那个年轻稚嫩的大学毕业生,已然蜕变成为上市公司的CEO。
记得在他「九十九死一生」的关键时刻,他反复观看着《社交网络》的电影,并吸取着前人的经验与教训。
没错,这个将马云和马克·扎克伯格视为偶像的他,终于凭借「趣店」的成功,实现了当初被人嘲笑的梦想。
他,就是罗敏。
2
原本是逆袭励志故事男主人翁的罗敏,却因为「原罪」二字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甚至是被众人所指责与唾弃。而「趣店」的股价也更是跌破了其发行价。
只是,没有一个企业在开创初期是「零原罪」的。正如罗敏反复观看的《社交网络》,也无非是揭露扎克伯格当时创立Facebook的「原罪史」。
当年扎克伯格在学校建立所谓的「社交媒体」,其实是因为自己被女友甩掉后的泄愤行为。可是他的这一举动,却引来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
随后,扎克伯格借助温克莱沃斯兄弟的灵感,通过自己的技术与改良,最终建立了掀起美国各大高校新浪潮的「The Facebook」。
这股热浪很快传播至位于加利佛尼亚州的大学生中,而那里不仅有着以科技公司孵化器为名的硅谷,更有许多形形色色的投资人,肖恩·帕克就是其中一个。
触觉极为灵敏的帕克,一看到扎克伯格的「The Facebook」,便下定决心为其引荐各种投资人。
3
帕克本身是一位臭名昭著的人。因此扎克伯格的唯一初始投资人、同学兼好友埃德华多·萨瓦林,极为反对帕克的加入。
可一心想将「The Facebook」做强做大的扎克伯格,根本不在乎萨瓦林的忠告与建议,甚至将萨瓦林的股份降低至2%。
最终,一举成名的扎克伯格,在失去好友陪伴,孤身一人打开已改为「Facebook」的页面,向自己的前女友递交了好友申请。
就在他每隔几秒的刷新页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4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温克莱沃斯兄弟将扎克伯格告上了法庭并获得了巨额赔款,而与他分道扬镳的萨瓦林也最终恢复了自己创始人的身份。
近年来,Facebook在社交媒体的势头上,依旧是一马当先。而Facebook更是一举收购了Instagram、WhatsApp、TBH等等的社交软件。
唯独Snapchat的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拒绝了Facebook的高价购买。但自此之后,Snapchat便走上了一条苦不堪言的艰辛路。
在Instagram一路狂击之下,Snapchat的股价更是早已跌破发行价。近来斯皮格尔打算将Snapchat的业务拓展向「影视」产业。对此我只能说,「病急乱投医,恐成魏则西」。
5
不得不承认,扎克伯格在打造属于自己的「社交王国」时,采取的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处可走」的激进手段。这一点或许在罗敏的身上也若隐若现。
至于说,《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带给罗敏最大的启发,或许就是「大学生」人群。
有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约有727万人,而在校生更是高达3000万人。如此庞大的人群,加上新生代「钱不够+想得到+不愿等」的消费理念,很快便成为了罗敏每一轮融资谈判的主力数据大军。
只是,当年建立Facebook的扎克伯格,其目的是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快速、有效地联系起来。此外,扎克伯格在建立Facebook的初始,几乎没有涉及到任何的金钱利益。
在我看来,扎克伯格无非是利用了人们「怕孤独」的弱点。
但罗敏所打造的「趣店」,其初心即便在于「为这个社会带了一点点小的美好的变化」,但他利用的却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金钱消费如毒瘾般无法自控的弱点。
6
现在「趣店」的用户人群,已经从「大学生」成功转向为「普通白领」。而罗敏也坦言,他绝对不再涉及「大学生」,甚至是杜绝大学生加入趣店。
但这一转变却也不过是源于今年7月份,有关部门找罗敏谈话后,他的不得已而为之。
也许,罗敏在一开始的愿景,的确可能是为了给予年轻人一个「不卖肾也能买苹果」的平台。
但当面对投资方的各种压力,资金链的各种疏通等等,如排山倒海般的问题涌现时,罗敏只能将自己的双手伸向那些毫无反击能力的弱势群体中。
罗敏在上市当日,曾向他的投资人之一周亚辉说道,「我下一个目标是把公司做到市值500亿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