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

在地铁1号线的末班车上,一直梦想成为作家的Jason,包里揣着kindle,iPad,与一本叫做《how to read novels like a professor》(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就像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场景、空间在不停转化。只能依赖碎片化学习,抓住当下的转瞬即逝:学习看上去是件要紧的事情。

抵达_第1张图片

可能作为潜在小说家的敏感或神经质,Jason更想去追溯还原逝去的事物。比如,空旷的车厢在几小时前,都发生过什么?

小情侣偎依在一起,熟悉的海誓山盟,与对未来的信心:房子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大妈在一个劲吐槽,现在的年轻人穿着那么露,浪给谁看?

熟睡的小伙子,加班一定累坏了,梦中还要做孩子的英雄。

每一站的人潮涌动,来去匆匆,旁边的,对面的,不断更换面孔。人们视线散漫或集中:动动拇指,微信,游戏,电视剧,发呆,瞌睡······

人们在关注什么?期待什么?为何愉悦?是否疲惫?无从知晓。

6年前Jason,带着女友说走就走,连夜火车,来到这座城市。

烟花三月,春风十里,感觉每一口呼吸都是诗歌。四眼井小住、太子湾赏花、西湖荡舟、灵隐看佛······微风拂面,全似佳人。对未来,也像那对构想的小情侣:眼里闪着光。

年纪尚轻,往往看不到生活的厚度和宽度。该缓慢下来欣赏风景,还是追随一辆快速奔跑的列车?直到对一切习以为常,直到对于做一件慢的事情,感到不安与焦虑。

所以不用诧异:国外的地铁一半人都在看书,而我们却千姿百态,唯独少了书的味道。

还不仅如此:在对书的感知度降低了,同样还有对人,对事。

对这个城市与人所有的情感都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hi,很高兴见到你

嗯,我也是,你今天穿的真漂亮

谢谢你喜欢。

两人同一车厢,对面坐着,却没有抬头说一句话

人们更像是来自互联网虚拟世界的IP。一人多个账户多种身份。衣食住行娱乐,满足一切幻想和欲望,对现实世界反而迟钝,交集越来越少。

hello,还在么?

Jason问了问自己内心

看书、写字、听得到、喜马拉雅,网上学习各种廉价课程,多的连自己也不记得。到底:我要去哪个方向呢?

是在对抗焦虑,学习成长,还是在自我做茧,让自己变得铜墙铁壁,还是逃避现实的不确定和苦闷?

Jason在想:如果作为一个作家,一定不是孤独的存在。读书和学习不一定要有太强意义和目的,但一定是潜移默化,让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好。而更好的概念不是满腹经纶,一身才华。而是内心敞亮,更能理解他人和世界:痛苦、幸福、焦虑、欢喜······

翻开《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他在想,我何必直到如何去阅读一本小说呢?

我能不能,直接去阅读一个人?

我太太、孩子、爸妈、恩师、儿时的玩伴、失散多年的朋友······我的至亲至爱。

想到一个个有温度的名称,往事如电影般一一展现,不禁哽咽。

在虚弱中能给你力量的,也许是他们的一句问候和鼓励,一个拥抱。而不是自作主张对一句书中话赋予意义。多看看现实的世界和人,去拥抱他们,去发现意义,寻找激情。

或许,此时,才像一个真正的小说家: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20天的时间完成了《在路上》。

像诗人惠特曼慷慨激昂:

O Captain!My Captain!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啊!船长!我的船长!可怕的航程已完成;

The ship has weather'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n,

这船历尽风险,企求的目标已达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