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QLED与OLED(下文简称Q与O)的讨论早已不绝于耳,两者同台竞技,就避免不了此消彼长,出于营销目的的嘈杂声也有意无意的混淆了画像背后的真实。
顺势而为和“势在人为”
Q与O的格局似乎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消费需求在变,行业趋势也在变,5年之前两者或许还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一个是驾轻就熟,一个高能低产;5年之后,在妥协和成长的轨迹上,局势截然不同。所以今天很有必要“旧事重提”一番。
如果把产品的成功定义为获得大量市场的话,那我们除了在讨论技术本身之外,对技术的市场需求,以及采用技术的产业联盟必须要有所了解。因为除了顺势而为,也可以“势在人为”。
2015年9月LGD联合彩电上下游产业链和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中国OLED显示产业联盟”,包含了LG、创维、康佳、长虹等传统彩电厂商。2017年索尼、松下也相继发布了OLED电视产品。智能手机产业,三星AMOLED量产已有10年的历史,近几年随着苹果手机对OLED的呼声,很多国产面板厂商也纷纷涉足OLED领域。VR和穿戴设备领域OLED一直是首选。
QLED承接了LCD时代几乎所有的配套设施,也承接了其“物美价廉”的特点。成为了LCD最成功的一次改良。最大头的三星似乎毫不犹豫就扎根在了大屏显示的QLED产业,量子点产业联盟的彩电制造厂商包括了三星、TCL、海信,而且每一个传统电视厂商,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到量子点产业,包括索尼、松下等。而且三星还带头将QLED技术引入到了PC显示器领域。
从“趋势”来看,OLED似乎十分强劲;但是从市场供需的总体份额来看,QLED仍占据大半壁江上。
原因也很简单,行业巨头们的经营策略,往往就成为了整个行业的风向。没错,说的就是三星的QLED策略。这家在彩电销量连续11年全球领先的巨头,虽不是技术潮流的绝对引领者,但是每一次技术浪潮中,绝对少不了三星的影子。这一次技术变革的浪潮,就是Q与O的竞争与妥协。
什么样的体验叫做终极视觉体验?
大家不要固有的认为OLED因为改变了发光的模式,就一定是比QLED先进的技术。事实上QLED和OLED都代表了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同时现阶段他们又都面临着技术和成本博弈的压力和束缚。
市场激烈的竞争下,所有看似美好的东西,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可能都是妥协的产物。你们应该深有体会的,技术一直在进步,但产品的品质感却不见得一直都有增长,因为成本优势左右了产品的存亡。
所以,对于两个都未完全爆发的技术,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们现在的形态和最终形态都是什么样子的。
最终形态的QLED应该是量子点材料主动发光,应用在显示设备上不需要背光源。现在的形态是在蓝光LED前分布量子点膜,形成纯度更高的背光源,透过液晶分子带来更“纯”的色彩表现。
最终形态的OLED应该是OLED有机材料主动发光,产生RGB三原色,构成色彩。现在的形态则是采用了白光OLED的技术,OLED只充当了自发光的背光源,同样需要滤光这个过程。
从结构上看,你会发现这两个看似不在同一个维度的技术,却是如此相似,无论是现在的形态和未来的形态。仅仅只是在发光材料上不同而已。
量子点有一个有意思的特性,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能影响它发光的波差,从而影响它的发出的颜色不同。尺寸小的时候发偏蓝色的光,尺寸越来越大变成绿的,黄绿的,然后橙的,最后变成红色。这个有趣的特性使得量子点成为了高色域的代言。同一种材料可以满足不同色域的需要。
现有的彩电显示技术依靠红绿蓝三原色的组合来形成色彩,量子点薄膜背光和OLED技术在红绿蓝三色的光谱大概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蓝色光谱的Q与O都非常明朗清晰,但是在绿色跟红色之间,OLED并没有像量子点那样纯粹。所以,OLED为了得到更纯粹的三原色,就会使用较强的过滤层,反过来,这种方法又会使它的能量效率降低,色域和亮度都不能完全施展。
什么样的体验叫做终极视觉体验呢?我们观看电视电影最想获得的是什么样的效果呢?其实不过是再现我们在自然界中体验到的视觉享受罢了。人眼是非常强悍的,白天能够看到丰富的色彩信息和亮度信息,晚上瞳孔放大后,对光的捕捉也非常敏感。要想用显示设备模拟人眼所观察到的世界,必须具备三个关键的要素:清晰度、高动态范围(HDR)、颜色。
之前的评测或者介绍,总会把这三个要素分开来讲。但最近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出现了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显色体积”,它打破了我们对显示效果的固有思维——如果离开亮度谈色彩,就会变成伪命题。
举个例子,观看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者在一般的显示设备上观看火山喷发的录像,是没有办法体验到亲临现场的那种壮阔的。原因就在于,虽然照片上有火山喷发时的准确颜色,可是这个颜色没有在合适的亮度下来展示的话,就没有办法给你真实的感觉。
对于显色体积Q和O谁更优秀呢?OLED电视主要由两种,一种叫RGB OLED,一种叫白光OLED。RGB OLED因为量产的原因没有办法做大尺寸,白光OLED就是在市面上你能看到的OLED电视所采用的技术。但主动发光面临一个材料衰竭的现象,如果长时间保持高亮度,那对于有机材料损耗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前面所说的OLED能量效率降低问题,所以OLED电视的亮度一般都不会太高,大约在500-600nit。
QLED电视采用了传统的背光模式,增加LED的功耗以及采用更大胆的背光技术,就能够使得电视的亮度更高。像索尼的Z9D以及三星QLED TV峰值亮度都能达到1500nit以上。
高亮度下的较量告一段落,那暗场细节呢?可以说OLED有对暗场控制的先天优势,因为它能够实现绝对的黑,无限大的对比度。不过实际的情况却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真实有效的对比度不单由一个象素决定,还由这个象素反射的光是多少决定。除非把你关在黑屋子看电视,不然都会有反射光的干扰。所以很难实现绝对意义上的零亮度。所以在QLED整体亮度高于OLED的情况下,当电视播放画面亮度越低,OLED越有优势,但是画面亮度不断增强,QLED的有效对比度优势就会越发明显。
还有一点,OLED在弱电流控制方面,还是有一些局限性。暗部细节和色彩过渡问题不管是RGB OLED还是白光OLED都是很大的一个难题。OLED亮度的调节是通过PWM或者DC这种调光方式来控制,当色深达到8bit、256级时,控制难度已经非常大了。10bit、1024级的话,如果没能力做好,暗部的画面细节可能就是一片死黑。
顺便也提一嘴传言中的OLED烧屏问题。LGD自2016年起,就用三色OLED叠加成白光,代替老的蓝加黄OLED,而且OLED材料运用的是住友化学最先进的材料,烧屏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所以索尼和松下在今年也敢大胆的采用LGD的OLED屏幕。
经过一轮漫长的PK,QLED与OLED并没有完全决一胜负,而是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在还原真实世界这条路上,大家都有不同的实现方法,但是没有谁是万能的,始终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就像商业中的线上线下、影视中的3D和VR、医学中的中药和西医,都是共存的关系。
消费者选购电视的条件仅仅只是画质吗?Q与O也不能仅拿画质来做简单粗暴的对比。设计或者说“换壳”已经成为了产品快餐文化中势不可挡的创新手段。
穿衣穿暖之后,有谁不想要更好看的衣服?电视画质够看之后,谁不想要更美的产品形态?就像小米MIX和三星S8出来之后,你会觉得iPhone丑得不要不要,然而iPhone仍是交互体验最好的智能手机,但那又怎样?
OLED最让对手敬仰的应该就是产品的独特形态。结构上的简约优势,衍生到了产品工业设计上来,自认为最美产品的不过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美,不需要任何的附加包装。OLED在技术结构上的优雅,的确沁人心脾。
比如OLED能做成Wallpaper,能做成屏幕发声,能做成柔性弯曲,这些都是彩电消费市场不断培养出来的新需求,因为人性本质上对美是有不断追求的。现代人最原始的暴力诉求,就寄托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之上,OLED的简约构造也能算其中一种艺术。
QLED也可以追求超薄,但是必然在背光模组上大打折扣。所以从结构的角度,不得不佩服OLED。还有一点也是必须得提的,价格,一切脱离价格的对比都是扯犊子。LG的OLED看到三星的QLED哭了,没想到同尺寸竟然可以比我便宜差不多一半;转眼看到索尼的100��Z9D它又笑了,没想到这家伙竟然买到了五十万;而索尼看到LG的OLED也笑了,这小伙子最大才77�肌�
最后来看,QLED和OLED似乎并非是媒体口中那么具有可比性的产品。QLED更像是一个诚实的旅行者,累积了数亿步的行程,在他身上有浩如烟海的阅历。OLED更像是一个行走于各大秀场的名模,穿着过数千套时装,在她身上有着对时尚和美的独到见解。
不一定要分出胜负,就算是要,也不是技术本身所决定的,因为裹挟技术的是效率和成本。所以依旧希望两者同台竞技,持续的碰撞,甚至在下一代——印刷显示技术上,还能摩拳擦掌。
相关阅读:
QLED是什么?量子点电视QLED和OLED对比解析
索尼A1和LG E6两台OLED电视到底有着怎样的差别?
我们该选哪一个?OLED电视和LCD电视的各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