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又一场毫无悬念的苹果发布会,这一次库克果不其然的祭出了流媒体大招。
流媒体视频和新闻订阅服务,库克这一波强推的关键在哪?
一切归于流媒体
关键在于打法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ALL IN”。
苹果的新闻应用升级为“Apple News+”,这个早就剧透了。
其内容包括了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这类大媒体,也没什么悬念。
至于可以跨平台的Apple Arcade游戏订阅服务,不再专属于电视的Apple TV(现在成了应用,还是流媒体服务,覆盖更多),都是题中应有之意。
苹果干嘛说“不追踪”
唯一不同的地方只有一个,苹果承诺:“我们保护隐私,不追踪人们的阅读习惯。”
是不是好鸡肋的说法,是不是应该是你不说都该如此去做。
如果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恰恰是苹果要达到的,也是这一步苹果发布的关键所在,也是苹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之初的核心密码——编辑推荐。
流媒体已经达到峰值
流媒体的打法,大多是一个路数:追踪用户的阅读习惯,然后根据“历史记录”,用算法的方式,推荐信息给用户。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用户“所见即所得”:平时喜欢看什么,就来什么。
日常好读金庸,每天各种金庸小说趣谈包围你,N个六神磊磊轮番伺候。
平日爱看数码,苹果家发生什么,库克最近又做错什么,华为近来势头多好,小米雷军到底输给董明珠啥了,打开首页就会看到。
久而久之,你的阅读习惯就会变成你的个性化信息推荐。算法之下,每一条信息的阅读与转换都可能达到峰值。
对于用户来说,不费力气看到自己喜欢的,是好事。
对于平台来说,信息的最大利用,则可以换算成广告营收。至于怎么变广告,套路很多,不一一说了。
信息茧房与坐井观天
然后,就是最大的坏处了:信息茧房被你和平台建成,当你想要看一些不一样的内容时,往往很难。
今天想看下古龙,满屏都是金庸评传,只能去搜索,还不一定搜索到合适的,果断放弃。
不想看蒂姆·苹果了,想要关注下大刘的最新消息,可人家平台迟迟不会推荐,结果你还以为,最近大刘就没动静。
人都是懒惰的,信息茧房形成后,自己所见即所得的,往往会以为是全部,结果就坐井观天了。
信息也是懒惰的,揣测算法的路数,然后给自己的标题、内容贴上足够算法喜欢和推荐的标签。结果呢,算法喜欢的机油,未必是用户喜欢的黄油。
何况,根据算法而出来的内容,或者刻意迎合用户心理而来的信息,往往只是洗出来的稿、很水的文。
做信息流和算法推荐的内容分发平台也早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力扶持原创和重点推文、推好内容的招式也已经放出,但毕竟算法优先的大格局下,很难逆转。
复制应用商店的成功
很多人说,此次苹果服软了(发布应用),不再硬(发布硬件)。
但实际上,苹果一直都是,而且赖以成功的就是一个内容服务商的角色。
没别的,应用商店的成功,才真正让苹果实现了成功。
库克要做的就是重复当年应用商店的成功招式——编辑推荐。
“每周有5亿人访问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库克在发布会上的这个信息,并非无的放矢,他在得意洋洋。
商店里的应用,除了排行榜以外,还有另一个机制——编辑推荐,在不同的地区推荐的也各不相同。
更关键的是,编辑推荐永远是在醒目位置,比排行榜更加醒目,而这其实就是一个苹果负责编辑的、日常更新的应用新闻简报。
现在,苹果只是把这个内容服务的范围,从过去的应用板块,扩展到了资讯全领域,而所有的一切依然是编辑推荐。
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这类大媒体成为了苹果的外请编辑,当然,费用得用户出。
等于,来自传统媒体(也包括游戏公司和影视公司)精心编撰的内容,通过苹果的服务,分发给用户,形成信息流。
所不同的是,过去各大媒体各自为战,各有一个应用,自己的内容又不能完全覆盖,结果形成了媒体版的“信息茧房”,而现在苹果给他们做了一个聚合。
但似乎这依然没什么稀奇的,编辑推荐更精致和专业的内容,更多了一点,不够颠覆。
你不知道的ABCDE
在发布会上,也说明了不追踪用户习惯,但依然会有个性化推荐:杂志页面也有“For you”这种根据个性化推荐的方式。
可这是否又会形成一个信息茧房呢?请相信编辑的专业力量。
在纸媒特别强大的时代,很多人或许注意到了,报纸越来越厚,动辄一天百余页,分成ABCDE多叠。
这就是报纸的个性化推荐方式——你喜欢看财经,就看财经那叠;爱好时政,别的叠丢进垃圾箱……
至于被头版上的一些标题吸引,进入到其他叠(自己平时并不喜欢的),然后了解更多,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精选的海量内容,优质的信息集成,再有效地进行分类,同时编辑推荐又在具体分类中形成对重点信息的重点推荐……传统媒体的精选形态,也就自然而然的复制粘贴到了流媒体上。
标题党、信息茧房、水文、搬运之类的问题,或许也由此解决,也未可知。
而对于苹果来说,一个更宏观的“应用商店”一旦建立起来,颠覆式创新的戏码或许也就来了。
本文作者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文章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