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来谈谈荀彧吧!最初看三国我就挺欣赏他,论治国方略我一直觉得他并不比孔明差,只不过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后人赞扬更多罢了。因此,在某些角度来看,孔明和文若在我心目中应是不相上下。
网上经常将曹营的荀彧、郭嘉和贾诩比较,除了易中天点评贾诩的大智慧外,好像称赞郭嘉的鬼才也很多。确实,郭嘉乃难得的能人也,以谋略见长,其用计万无一失,智力和计谋方面不见得比之后出山的孔明差。只可惜两点,一是他做人有点问题,行为不太检点,二是他实在死得过早,仅是早期的那些谋略才干,还是很难以事实证明他的智慧能力在其他人之上。
当然,今天主要是想从一些特别的角度来谈谋臣谈荀彧。我要从几个方面展开,从不同角度分析荀彧的“王佐之才”。
曹操称他为“吾之子房”,单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和其他谋臣之间的不同之处!子房是谁,是张良!刘邦称其: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自然,荀彧可能并没有张良那么牛逼,但是他确实称得上曹操的“子房”!是他纵观全局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军事路线,也是他多次修正了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赏识。其中有两件非常重要且改变历史走向并奠定了曹操根基的大事件。
一是劝诫曹操放弃夺徐州的计划。当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便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消灭吕布。但荀彧以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的史实劝阻曹操,他认为应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制胜,退可以固守,虽有困难曲折却最终能完成大业,并提出如果失去了兖州,要是徐州也攻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况且徐州子弟因先前的耻辱必定会誓死奋战,没有投降之心,即使能攻下徐州,还是不能占有它。荀彧字字都说到点子上,有理有据,自然把曹操说动了。后来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这一切都幸亏荀彧让曹操放弃徐州,不为眼前的诱惑所动,先保住根基才不至于因小失大,同时荀彧不放过任何战机,要曹操抓紧时间备粮饷,扩充实力。
这里不得不提保住兖州的重要性,如若当时曹操真失了兖州,其不利之处就如刘备因关羽大意失了荆州一样可怕!若不是蜀国失了荆州,孔明几度伐魏怎能如此劳心劳力!怎能为粮草而苦苦受限!而如果当初曹操失了兖州,那是断然不可想象的!兖州跨黄河、济水,是天下要冲,虽残破,却是曹操的关中、河内,如不平定兖州,曹操以后要统一北方,成就大业,那可就悬了!实际上,看后期蜀国之失,除了外因,更重要的是刘备根基不够稳固这一内因所造成的!攘外必先安内,乃真理也!
第二件便是“劝奉天子”。尽管荀彧一心为汉,但如若没有他的提议,何来其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天子在侧,曹操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挟天子的优势之处就更不用提了!看看后来袁绍多么后悔,就知道这样做有多么英明!从整个历史来看,这一做法是曹操实现其霸业中一个尤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而这一点也是荀彧促成的,可见荀彧之才,确实是王佐之才也!
以上这关键的两步,不得不说,都是荀彧的功劳。没有荀彧的出谋划策,至少曹操绝对要在那上面多走一些弯路。
至于伐袁方面,尽管先有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后有荀彧的四胜四败之说,但有一点必须要肯定的是,纵览官渡之战的胜利仅在于三个人:荀彧、荀攸和最后叛变的许攸。所以其实压根就没郭嘉的事啊!
战前,荀彧为曹操规划了战略部署,提出先击败吕布,平定东线;调派锺繇镇守长安,持节稳定西线,腾出手来与袁绍决战;战中,曹军军粮即将用尽,曹操想退兵,一些人甚至要投降袁绍,又是荀彧制止退缩的想法,鼓励寻机决胜;战后,曹操要回师对付刘表,又是荀彧提出不给袁绍以喘息之机,一举平定河北。
这三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中期,当时曹操因粮饷问题想要退守许昌,荀彧则发表了他的意见。
眼下军粮虽少,还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项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
如没有荀彧的这段话,曹操哪能等到许攸叛变投曹!哪能抓住最佳的战机!虽说郭嘉预测到孙策之死看似很牛逼,但实际上还是处于被动,但这里荀彧预测曹袁决战之变,看出许攸之软肋、袁绍之漏洞,最终是历史再一次证明了荀彧当初的远见卓识。
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
因此,正是官渡之战让我对荀彧之战略之远见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能官渡之战荀攸献了不少战术计策,其一烧韩猛二烧淳于琼,同样让人叹服!但比起精于算计的计谋战术,全局战略则更重要!这也正是荀彧之谋!计谋计谋,谋才是关键。无谋之下,计也穷!
最后,说一下荀彧最让我敬佩的两点。
一是谦卑,绝不居功自恃!
建安八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
建安十二年,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之职,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二是识人,多举荐之气度!
三国里人人都知道孙仲谋用人之长、刘玄德识人之能(其实曹操也不赖!)但个人认为,用人和识人是一个优秀的主公应具备的能力,所以不足挂齿,没什么了不起!但在识人上唯有荀彧与众不同!这是他明显胜于孔明的地方!孔明挥泪斩马谡,正是暴露了他识人之短!用人之疏!可叹可惜!
回头再看荀彧吧,先看他如何评价敌人。
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荀彧如此一席话, 正应了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荀彧此等厉害之处,是源于他既不自傲,也不轻视任何人,能带着最理性的眼光审察刨析每个人。他能将那么多能人之辈推举给曹操,除了他识人眼光犀利而独到,更重要的是他胸怀宽广,气量宽宏,不在乎别人比自己强!
公瑾嫉妒孔明之才,而容不下他;田丰许攸,谋臣间的明争暗斗;在三国乱世,纵有英雄辈出,可谁没有一些隐恻之心,谁没有一些争功之念,谁不想为自己闯出一片天!但唯有荀彧善于为其主为他人铺路!回想起来,没有荀彧的引荐,哪有郭嘉为曹操出力的可能!郭嘉能有那些成就,还是多亏了荀彧先知其才,后赐其机呐!
曹操将荀彧比作子房之外,另有八字可鉴。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曹操《请增封荀彧表》(后汉·荀彧传)中还有一段评价。
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
可见,在曹操心里荀彧才是真功臣也!而郭嘉、贾诩之流,与荀彧相比之下,自认为可不只是差了一些人品那么简单。
最后,引用一句司马懿的话来说明一切。
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