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dis源码分析共有四个章节,以下为各章链接:
- Jedis源码分析(一)-Jedis介绍
- Jedis源码分析(二)-Jedis类结构及实现
- Jedis源码分析(三)- JedisCluster类结构及实现
- Jedis源码分析(四)-JedisSentinel与ShardedJedis介绍
1 Jedis的类结构
首先看Jedis的内部结构,图2-1中用橘色框标出了主要支架, 为突出主要架构,或有稍许内容没有标出。
图1-1 Jedis的类结构
Jedis以输入的命令参数是否为二进制,将处理请求的具体实现部署在两个类中,例如Jedis
和BinaryJedis
,Client
和BinaryClient
。与Redis服务器的连接信息(Socket,host,port……)封装在Client
的基类Connection
中。BinaryJedis
类中提供了Client,Pipeline和Transcation变量,对应3种请求模式。
2 Jedis的初始化流程
Jedis jedis = new Jedis("localhost", 6379, 15000);
Transaction t = jedis.multi();
Pipeline pipeline = jedis.pipelined();
Jedis通过传入Redis服务器地址(host,port)开始初始化,然后在BinaryJedis里实例化Client。Client通过Socket维持客户端与Redis服务器的连接与沟通。
前文提到Transaction和Pipeline很相似,它们继承同一个基类MultiKeyPipelineBase
。区别在于Transaction在实例化的时候,就自动发送MULTI命令,开启事务模式,而Pipeline则按情况手动开启,它们均依靠Client发送命令。以下是Transaction和Pipeline初始化的具体实现:
//BinaryJedis类
public Transaction multi() {
client.multi();
transaction = new Transaction(client);
return transaction;
}
public Pipeline pipelined() {
pipeline = new Pipeline();
pipeline.setClient(client);
return pipeline;
}
下面通过发送一个get key
的命令,看看,这三种模式是如何运转的。
3 Jedis工作模式的调用流程
3.1 client请求模式
以get key
为例,为突出主要步骤,部分代码略有缩减。
用法:
jedis.get("foo");
图3-1 Clinet模式的时序图
图3-2 Client模式的调用流程
图3-1和3-2是client模式下,发送请求,读取回复的具体实现。可以清楚看到,在每次发送命令前,会先通过connect()
方法判断是否已经连接,若未连接则进行如下操作:
- 实例化Socket,并配置,
- 连接Socket,获取OutputStream和InputStream
- 如果是SSL连接,则会通过SSLSocketFactory创建socket连接
Protocol是一个通讯工具类,将Redis的各类执行关键字存储为静态变量,可以直观调用命令,例如Protocol.Command.GET
。同时,将命令包装成符合Redis的统一请求协议,回复消息的处理也是在这个类进行,先通过通讯协提取出当次请求的回复消息,将Object类型的消息,格式化为String,List等具体类型,如果回复消息有Error则以异常的形式抛出。
3.2 Pipeline和Transaction模式
图3-3 Transaction和Pipeline的类结构
图3-3 是Transaction和Pipeline两个类的的类结构。可以看到Pipeline和Transaction都继承自MultiKeyPipelineBase
,其中,MultiKeyPipelineBase
和PipelineBase
的区别在于处理的命令不同,内部均调用Client发送命令。从以下用例也可以看出两者的操作也十分类似。Pipeline有一个内部类对象MultiResponseBuilder
,前文提到,当Redis事务结束时,会以List的形式,一次性返回所有命令的执行结果。MultiResponseBuilder
对象就是用于,当Pipeline开始其实模式后,在事务结束时,存储所有返回结果。
Queable用一个LinkedList装入每个命令的返回结果,Response
是一个泛型,set(Object data)
方法传入格式化之前的结果,get()
方法返回格式化之后的结果。
Pipeline的使用方法:
Pipeline p = jedis.pipelined();
//只发送命令,不读取结果,此时的Response没有数据
Response string = p.get("string");
Response list = p.lpop("list");
Response hash = p.hget("hash", "foo");
Response> zset = p.zrange("zset", 0, -1);
Response set = p.spop("set");
//一次读取所有response.此时的Response有数据
p.sync();
assertEquals("foo", string.get());
assertEquals("foo", list.get());
assertEquals("bar", hash.get());
assertEquals("foo", zset.get().iterator().next());
assertEquals("foo", set.get());
Transactions使用方法:
//开启事务
Transaction t = jedis.multi();
//命令进入服务端的待执行队列
Response string = t.get("string");
Response list = t.lpop("list");
Response hash = t.hget("hash", "foo");
Response> zset = t.zrange("zset", 0, -1);
Response set = t.spop("set");
//发送EXEC指令,执行所有命令,并返回结果
t.exec();
assertEquals("foo", string.get());
assertEquals("foo", list.get());
assertEquals("bar", hash.get());
assertEquals("foo", zset.get().iterator().next());
assertEquals("foo", set.get());
图3-4 Pipeline的调用时序图
图3-5 Pipeline的调用流程
图3-4,3-5 显示了Pipeline从发送请求到读取回复的具体实现,Transaction的实现与其类似,因而没有另外做图说明。由上图可见,Pipeline通过Client发送命令,Client在sendCommand
时,会同时执行pipelinedCommands++
,记录发送命令的条数(参见图3-5)。之后,返回一个Response
实例,并将这个实例塞入了pipelinedResponses
队列中。Response
主要有3个属性:
- 格式化前的回复消息data,
- 格式化后的回复消息response,
- 格式化方式builder。
刚发送消息后,Response
里面的data
和response
是空值,只有格式化的方式builder
。Sync()
用于一次性读取所有回复,首先调用client的getAll()
方法,getAll()
方法根据之前记录的pipelinedCommands
和Redis通讯协议,读取相同条数的回复消息到一个List,并返回给Pipeline。随后遍历这个List,逐个将回复消息赋给pipelinedResponses
中每个Response
的data
。
在执行Response
命令时,Response
里面data
已经有值了,但是是Object类型的,因而还要调用build()
方法,做一次数据转换,返回格式化之后的数据。
以上就是Pipeline的主要工作流程。Transaction的exec()
方法和sync()
很相似,下文为exec()
的具体实现。
public List
本节虽未将Pipeline和Transaction的方法实现尽述,但也大同小异。关键点在于理解第一章介绍的3类请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