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课堂上朗诵的“矫情”,是年少挡不住的真心

你在课堂上朗诵的“矫情”,是年少挡不住的真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这两天,在新浪微博上,有一个#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视频上了热搜榜。

视频里的小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一篇颂扬革命烈士的课文。他小小年纪,朗读的声情并茂,感情充沛。可在班里同学的哄笑中,他破了音的结尾和流下的眼泪,格外引人注意。

视频里面,小男孩沉浸在课文中,声音颤抖,为课文内容而流下眼泪。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无关文本,可能也并没有太多的恶意,只是觉得有趣。

但这齐刷刷的笑声,却也着实有些刺耳。


*2*

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在这种环境里,到底多不“矫情”的朗诵,才不会被嘲笑?答案是,没有。

当他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行为,而不是内容上时,嘲笑可能是一种必然。

人这一辈子,谁都有遇到过不被理解的时刻。

一颗热腾腾的真心,因为表达方式的与众不同而不被理解。因为诠释程度的更为深刻而显得有些突出,等等。这些都是被他人用奇怪眼光打量和乐此不疲讨论的原因

可能在这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但是情感达不到的共鸣,却也真的伤人。

小男孩的泪水是真的,是热的,可他的同学却觉得,男孩朗诵的太用力了,过于夸张了,结论是这个同学真令人发笑。

小孩的纯粹,在于他毫无杂质的真诚与纯粹。难过时就哭,开心时就笑。注意力就只集中在自己的情绪上,不会去在意旁人的眼光。

所以就算自己的行为,不被理解。可是那行为中的真诚,也闪着金子一般炙热的光。

我也看到,热评里有一则很暖心,“愿你此生不变,一生热血真情。”


*3*

其实在看到这则视频的时候,我也没有笑,因为我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的自己。

我在和他差不多年龄的时候,曾经也像他一样,喜欢朗诵,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的遨游在朗诵里。那时候,情绪理解是小孩子才有的简单,只放不收,不会克制自己的感情。

虽然不会在课堂上朗诵文章到流泪,却也极尽他人眼中的“矫揉造作”。

这让我回想起最近一个假期时,小学同学聚会。

刚好和小学时期的小男神邻座。毕业后,我们也有十几年没有见了。

聊天时,他谈起小学对我的印象。他说,除了那时我夺目的大红色紧身皮夹克,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朗诵课文的声音了。

他说到这里,对当事人的我来说,一切不言而喻。

在小学的时候,我胆子大,嗓门大,也很讨语文老师喜欢。所以,几乎每节课老师都会让我带领同学们朗读课文。

在那个年纪里,虽懵懂无知,却也简单纯粹,读的走心,就是读的好。

那时候,往往我在前一天预习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第二天照着读时,也常有同学们,私底下小声笑我“用力过猛”,这些我其实都知道。


*4*

“那当年听我读课文的时候,你没有起鸡皮疙瘩呢?”我继续笑着问小男神。

“啊,有一点点的。”

他想了一想,最后补充了一句,

“可当时,也真心觉得,你读很的认真,声音很好听。”

我笑了笑,换了个话题,不再去探求真假。

二十多岁的我,才不会和八、九岁的往事过不去。

其实我心知肚明,那时候听到我朗诵声音,发笑的人中一定有他,但也不仅仅只有他。

我只是把对文章的感悟,毫不隐藏的放进了声音中,在他人看来或矫情,或表演式,那都是我的真心和本意。

可那个年龄里的故事,不论好评、差评,既然是别人所无法产生的共鸣,就让它一直纯粹鲜活在记忆里。

*5*

谁都会有不被理解的孤独时刻。而一切的开始,可能就是你来到世间,第一声啼哭的时候。

有些人听到振奋人心的音乐会哭;有些人看到树开了一朵花会乐;有些人在风吹过时,会转着圈舞蹈。而这时候,总有人会露出疑惑的神情,或是嘲笑声。

因为无法共鸣,难以心灵相通,就不要太过于难过和怀疑自己。

对于无法产生的同理心,一切的敏感和脆弱。都是无用和奢侈。就坚持的做好自己,用心的去体验生活的每一个美妙的时刻。

其实,也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话语,而否定自己的真心。生活终究是一场体验,而我们才是这场盛大典礼中唯一主角。

我们只有对生活走心,才能被生活以厚爱。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在课堂上朗诵的“矫情”,是年少挡不住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