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

徐悲鸿(1895-1953年),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张图片

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2张图片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3张图片

他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4张图片

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5张图片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6张图片

徐悲鸿作为近现代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是世所公认的。他对对书画艺术的诠释以“情”为宗,书画传情,情铸书画。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7张图片

这种情包含他对艺术的执著和求真之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之情、对朋友和爱人的忠信之情、对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和弘扬的责任之情、对学子和后人殷切教诲的爱抚之情、对中国书画艺术忠贞和虔诚的景仰之情。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8张图片

因此,今天欣赏徐悲鸿的书画作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和境界的宽狭,而应当从其艺术理念和艺术精神出发,全面考虑,这样对理解他的作品可能会更深入一些,更本真一些,更实际一些。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9张图片

徐悲鸿作为一名美术家的独特眼光和审美情趣在书法上能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必须要有扎实的传统功力和对书法艺术美学含义深层次的理解。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0张图片

徐悲鸿用笔、结字和章法非常传统,一点一画无不牢守法度,特别是一些细微的地方更显出他在书法上突出的特点。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1张图片

有人认为徐悲鸿的字有些“软”,实际上徐悲鸿的书法艺术“绵里裹剑”。这种风格的形成也与徐悲鸿为人的谦恭和做人的刚直相辅相成,更体现了他对于书法艺术中注入个人情感的理解与表现。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2张图片

徐悲鸿书法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清澈、冷峻、儒雅的文人气。看到徐悲鸿的书法艺术作品,就觉得徐悲鸿书法艺术不像很多画家的字比较强调“画意”,而是有着很强的文人气息。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3张图片

为什么徐悲鸿的书法艺术会有如此强烈的文人气息?因为徐悲鸿很年轻的时候就出国留学,接受了大量西方美术思想。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也是高度重视素描,借鉴了大量西方美术的表现手法,应该说他接受的美术教育和支撑其创作的艺术思想是和中国传统国学、哲学、人文思想有很大差别的。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4张图片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在1916年的时候,21岁的徐悲鸿在姬觉弥的介绍下得以认识康有为并拜其为师,书法艺术深受康有为的影响,是从碑版里脱胎而出。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5张图片

按照正常的规律分析其书风应该是雄强、粗犷、张扬的,可徐悲鸿不是,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画作上的题款、一些手扎作品的气息和鲁迅、谢无量等文人们的书法气息非常接近。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6张图片

就具体作品而言,他的书法中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画家们大多惯用的墨色的强烈变化。在字的结体上、节奏上也没有太大的夸张变形和起伏,在线条的质感上非常内敛和纯净,没有大多写碑人的绞转笔法所带来的“毛毛刺”和挣扎感。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7张图片

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按照心性自然、轻松的写来,一派文人不经意的散淡和儒雅,使书者的学问修养和书卷气跃然纸上,不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从碑版里出来的书风雄强有余而静美不足。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8张图片

所以这就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徐悲鸿在骨子里是一个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传统文人精神为根的人。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19张图片

徐悲鸿虽然接受的是西方美术教育,在艺术思想上力倡“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强调“精确”、“精密”和写实主义,在画法上也大量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其骨子里对传统文人精神的重视。这从他一生都坚持临摹经典碑帖不辍可见。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20张图片

徐悲鸿的学生沈左尧有一些记载,一是说徐悲鸿最不喜欢“馆阁体”,认为那是对人创造力的限制,而其早年专心学魏碑,所受的是金农、伊秉绶等师法魏碑、跳出晋唐圈子一类书法家的影响。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21张图片

另一处沈的记载说,50年代初期,沈在北京探望徐悲鸿时在徐的案头见到了一本《积玉桥字》的拓本,拓本只存少数残字可辨,但向右侧斜下的捺是其特点。虽然不知道徐悲鸿是何时得到这一拓本的,但从徐将其置之案头、朝夕揣摩多年,可以得出徐对这一《积玉桥字》拓本的钟爱。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22张图片

我们也可以从沈左尧的记载中窥见徐悲鸿的一些书法审美思想以及他的作品中具有显著特点“右斜侧长捺”笔的来源。徐悲鸿还重视古典诗词,特别是书法艺术所反映出的文人气可以一览无余。因为,字,心画也。书法作品是书家心迹的反映,如果骨子里不是具有文人的风骨和精神,是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强力而为的。

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_第2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悲鸿大师书画赏析——集中华文化于一身,捐千余文物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