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资本激荡的一年里,我们把万恶的美帝曾经奏效的救世良方挨个体验了一遍,然后房地产又热了: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依照这个,我们搞了政府刺激需求。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
依照这个,我们搞了一带一路。
克林顿经济学
克林顿在1993年上台时,连续执政12年的共和党政府给他留下的预算赤字仍然高达2900亿美元。克林顿上台后的目标非常明确:不仅要缩小赤字,而且要把赤字变成盈余。克林顿近乎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到1998年,不仅使财政状况有赤字转为盈余,而且实现了"两低一高",即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高速经济增长,克林顿是如何做到的呢?
克林顿是通过促进经济更快地增长和削减非生产性开支来把赤字变成盈余的,他采取的措施包括"节流",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些措施会不会对实体经济构成负面影响.事实上,克林顿的削减计划是被纳入经济振兴规划中来实现的而这些至观重要的方面,恰恰被很多人所忽略。克林顿采取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他之前的任何一位总统都截然不同。他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与削减非生产性支出并举的财政政策,大刀阔斧地展开以减少财政赤字为核心的振兴经济计划,将公共支出和私人开支的重点从消费转向投资,并支持对未来美国人的就业和收入进行投资的计划,同时增税节支,提高效率。
克林顿签署的《赤字削减法案》(Deficit Reduction Act)规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内削减赤字4960亿美元,其中增税2410亿美元,该项法案还规定,5年内必须压缩255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在减少财政开支的同时,政府增加对以交通、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还加大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推动经济转型.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的议事日常上,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等。
很多人认为克林顿实行的是紧缩的财政政策,事实并非如此,克林顿财政政策的出发点是促进经济增长。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是:谨慎理财,控制财政赤字,推动经济增长。起理论基础是:政府财政状况良好,自然吸引大量债券买家,包括海外投资者;国库券畅销,自然将推低国库券利率;国库券利率下降,便可以带动市场利率向下。这样,消费者信贷,按揭利率,企业用资成本普遍下降,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稳定。结果,美国经济享受了10年的高速增长。
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却在下降。克林顿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使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研究者后来把克林顿推行的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称为“克林顿经济学”。
依照这个,我们搞了互联网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
我们是照着葫芦画个瓢。
里根的供给侧改革
里根于1981年1月上台,之前是卡特执政。卡特执政期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同时石油卡塔尔OPEC组织成立,油价飙升近4倍,所以,全球经济衰退明显,美国陷入滞涨。到里根上台时,美国已经被糟糕的经济折腾的焦头烂额,凯恩斯主义没有任何市场,于是供给学派占据上风。同时美联储主席沃克尔正严厉的执行反通胀政策。
于是,里根大规模减税,同时美国债务飙升,因为很多民用支出尽管不是硬性支出,但是遇到的政治阻力非常大,所以,减税很容易,减少支出却很难。在里根上台初期,经济并没有立即出现起色,实际上,美国经济慢慢脱离泥潭是在1982年以后。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里根新政的积极因素是:美联储决心抑制通胀;政府减税+大规模发债刺激经济。前两条美国政府让市场看到了信心,而其间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带头大哥地位,使得美国大规模发债成为可能,再加上全球经济都收到高油价的困扰,除了美国,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尽管美联储大规模收紧货币,但是美国市场由于国外资金的及时补充,到82年过后,美国市场并不缺少资金。这一点在美元汇率上也有体现,尽管没有查到86年之前的美元指数,但是86年是在125的高位表明,全球对于美元的信心是极其高涨的。其后才回落到1990年的83左右,当然后面我们也知道了广场协议之类,美国开始向高汇率宣战。
我们是依样画葫芦。
嗯,还有熔断制
熔断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曾在1982年对标普500指数期货介约实行过日交易价格为3%的价格限制。但这一规定在1983年被废除,自到1987年出现了股灾,才使人们重新考虑实施价格限制制度。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爆发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天之内重挫508.32点,跌幅达22.6%,由于没有熔断机制和涨跌幅限制,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这一天也被美国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
1988年10月19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熔断机制。根据美国的相关规定,当标普指数在短时间内下跌幅度达到7%时,美国所有证券市场交易均将暂停15分钟。
我们是根本就不考虑实际情况,赤裸裸的抄,结局怎么样呢?
最后怎么样呢?
兜兜转转,把别人吃过的东西都尝了一遍,最后又回到我们最熟悉的经济方案上:房地产拉动经济!
到底是方法不对,或者真的是经济不行?
会长看不出来。
题图来源:百度图片
振兴会出品
【微信号】zhen_xing_hui
请你务必相信我是在:
一本正经的胡说
认认真真的扯淡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振兴会(zhen_xing_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