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的生长和生活的选择

人们常说孩子的世界是最纯洁的,如同一张白纸,因此他们最需要被好好呵护以能健康成长描绘未来的光明和美好。而人性的本始应是恶的,因为生命的维持离不开对资源的争夺和占用,生存必需物质都是私用品,当人口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有人占用着就必然有人缺少了。因此认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和运行规律有利于我们舒适的生存。

物质世界的规律固执而客观的存在着,ta们显得那么无情和无趣。人精神世界的道理却是丰满而趣味的,ta们因为人的臆想而不断发展和丰富。但无论世界的真理是如何存在的,只有人类存在且是智慧的真理才具备真实的价值和意义,而无数人的生成事实说明着人的智慧都是后天生成的,是特定的意识形态。

智慧、意识、想法以及无数的概念都是不可触摸的虚拟意义,这就如同《道德经》中描绘的真理世界的混沌和源起,虚无而存在。由此可见,我们的本源诞生于混沌通过物质的形体从而降生人世但我们的意识又重启于混沌状态。如此从生到死是我们可见的,有着清晰的过程以及无可避免的必然;从死到生却是造物主的秘密,无从窥建,神奇而无情。也许生与死的区别只在于存在形式的不同。

婴孩的我们与陌生的世界只有着极少的关联,还没有产生善恶美丑的概念,仿佛对一切无知无欲,此时世间的自由,财富以及权势对于我们而言无足轻重。若说我们必定有着依恋那不过是妈妈的乳房和怀抱。

年少的我们身处物质世界面对世间的人和事,一切既是陌生的又是新奇的,我们无所谓接受还是抗拒,心态上也无所谓开放还是保守,我们不过遵循着自然的规则散漫着生存着。

人的成长是个复杂的过程伴随着喜怒哀乐的情绪和表现,由此产生的无形内容皆源于意识的衍生,是事物于人精神世界的应激反应,也是智慧的养成过程。表现的形式也许一致但内在真实却是不同。这就如同婴孩的哭泣不一定是痛苦的表现,或许只是是肚子饿了想妈妈喂奶时的“小花招”,因此无关成人世界的利益争夺和尔虞我诈。又如同成年人的喜极而泣也并不是情绪的悲伤所致只不过幸福来得太突然超出了身体的生理承受能力。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因生存环境的不同造就着不同的精神内在,由此对于外部世界的反应也会不同。

人的精神世界本质上是无限宽广的,其承受能力和可塑性也是极高的,但事实上是个体因为身体素质的强弱以及意识强度的不同呈现着巨大的差异。婴儿、少年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内容物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并映照于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形成有逻辑性和体系的智慧(常识),由此我们有了更加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其它的欲望,当然也因此学会了选择、坚持和放弃。

精神世界的填充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也在新奇-接受-选择接受(抗拒)-反馈的程序中不断进行。这一过程既有自主意识也有潜移默化,但最终都化作寻常和习惯。

无论意识如何延展、行为如何实践,我们最终都学会了利益权衡和得失选择。只不过有些人只重眼前的利益又不愿意冒风险,因此思想行为都表现的很保守。而另外有些人则愿意舍弃短期的利益以博取长远的收益甘愿冒着常人抗拒的风险,因此表现得开放而激进。当然还有部分人居于二者之间,那必然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人应有立场、原则和姿态的生存着,保守还是激进或是稳健本质上不存在对错优劣。ta们的正确与否只不过是人们不合事宜的摇摆不定而已。在我看来,家庭生活和感情可以保守,事业奋斗可以稳健,梦想构建可以激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意识的生长和生活的选择)